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領取待遇“零跑腿”

發布時間:2023-11-20 11:34:00來源: 安徽日報

  比對出行、就醫、養(yang) 老院入住等信息,資格認證更精準;“線上線下聯動”“數據網格同步”“齊抓共管同治”,構建全方位、立體(ti) 化、全覆蓋的監管體(ti) 係,資金運行更安全……今年以來,亳州市創新“無感互認”改革,全市136萬(wan) 名群眾(zhong) 領取待遇“零跑腿”“無感知”。

  “無感互認”,待遇領取更省心

  “‘無感互認’真省事,我吃頓飯的工夫,待遇認證就完成了。”近日,在亳州市譙城區薛閣街道幸福社區,65歲的居民孟慶華告訴記者。

  滿60周歲後,孟慶華每月要領取城鄉(xiang) 居民養(yang) 老保險金、失地農(nong) 民養(yang) 老保險金和退役人員生活補助。

  “3個(ge) 項目,過去每年至少要認證3次,工作人員上門或本人現場認證。”孟慶華說,自從(cong) 有了“無感互認”,群眾(zhong) 辦事體(ti) 驗越來越好,徹底告別了“認證3分鍾,跑腿‘一整天’”的困擾。

  亳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副局長黃雪梅告訴記者,“無感互認”改革不斷提升政府數字化服務水平,讓群眾(zhong) 辦事更便捷、更舒心,群眾(zhong) 無須主動申請、提交材料、來回跑腿,就能“無感”完成領取待遇資格認證。

  今年3月,亳州市聚焦參保群眾(zhong) 領取待遇資格認證存在的多重管理、多頭跑腿、多次認證等問題,將“無感互認”作為(wei) 2023年度全市深化改革突破點,用“數據融合+共享複用”的數字化手段和“網格化+人性化”服務,破解待遇領取資格認證民生難題,此舉(ju) 為(wei) 全國首創。

  待遇領取資格認證不僅(jin) 涉及人社部門的養(yang) 老、工傷(shang) 和失業(ye) 保險等多個(ge) 險種,還包括涉及到其他部門負責的計劃生育獎勵扶助、離任村幹部生活補助等22個(ge) 事項。

  “我們(men) 社區有2000多名待遇領取人員,過去每年集中在六七月份認證,因為(wei) 涉及不同部門的待遇認證工作,要分別對接,還得多頭報送,程序繁瑣,工作量很大。”幸福社區工作人員王書(shu) 麗(li) 說,通過“無感互認”改革,待遇領取人員無須“自證存活”,同時減輕了基層負擔。

  數據共享,資格認證更精準

  “無感互認”包括“無感”“互認”兩(liang) 層意思。

  在亳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辦公室主任柴濤看來,“無感”就是通過建立製度、歸集數據、編輯認證算法後,通過大數據後台信息比對、綜合分析確認,實現群眾(zhong) 享受待遇無感知。“互認”則是認證結果互認複用,拓展人社部門資格認證結果在政府其他行政管理領域深層次應用,從(cong) 而實現各項待遇自動精準認證。

  “通過數據賦能,實現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跨係統、跨業(ye) 務數據共享應用,‘自證’變‘數證’,保障參保群眾(zhong) 資格認證更精準、更便捷。”黃雪梅說。

  數據共享是“無感互認”改革的基礎。亳州市探索將資格認證業(ye) 務與(yu) 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打造以信息比對為(wei) 主、人臉識別為(wei) 輔、人工服務兜底的一體(ti) 化、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資格認證新模式。人社部門牽頭研發“無感互認”平台,建立數據分析模型,編輯認證算法,確定50個(ge) 數據來源渠道,設定45項正向數據、5項反向數據,43項強認證數據、7項弱認證數據。

  “旅行社出行、住院就醫、皖事通人臉識別等,這些都要本人親(qin) 自辦理,是強認證數據;刷社保卡乘公交、到藥房購藥等,不一定是本人行為(wei) ,這類就屬於(yu) 弱數據,需要其他輔助數據加以佐證才行。”柴濤告訴記者,運用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行為(wei) 數據進行“量化組合式”比對,準確掌握待遇領取人員的生活狀態,綜合分析確認待遇領取資格實現精準認定。

  “無感互認”平台目前已匯集26個(ge) 部門、50個(ge) 數據來源渠道,共計3836.98萬(wan) 條數據,通過大數據比對群眾(zhong) 出行、就醫、養(yang) 老院入住等信息,直接通過資格認證的人數達46.26萬(wan) 。

  對無法捕捉到生活軌跡信息的,采取人工服務兜底方式進行認證。亳州市1436個(ge) 村劃分為(wei) 135711個(ge) 網格,由村“兩(liang) 委”幹部和居民組長分別擔任網格長和網格員,開展“敲門”行動,麵對麵、點對點確認待遇資格。

  從(cong) 各自為(wei) 政“辦認證”,到部門協同辦理、同頻共振“用結果”;從(cong) 群眾(zhong) 待遇領取“多門找、來回跑”,到現在“一趟不用跑,無感已辦好”。亳州“無感互認”改革經驗做法先後入選中國互聯網大會(hui) 《2023年度“互聯網助力經濟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數字政務特別推薦案例、《中國社會(hui) 保障》社保經辦服務重點案例,並作為(wei) 業(ye) 內(nei) 社保經辦服務指引予以全國推介。

  築牢防線,資金運行更安全

  “安全是社保基金精準高效運行的前提。”黃雪梅告訴記者,“無感互認”改革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數據網格同步”“齊抓共管同治”等多種方式,構建全方位、立體(ti) 化、全覆蓋的監管體(ti) 係,保障資金運行更安全。

  柴濤介紹,群眾(zhong) 通過手機登錄“無感互認”平台,可以自助提交待遇停發申請。同時,通過數據比對,靶向確認死亡人員名單和重複領取各項待遇人員信息,由基層組織上門核查最終確定是否具備待遇領取資格,可以解決(jue) “不能騙”問題;村(居)委會(hui) 通過係統平台按月報送轄區內(nei) 疑似喪(sang) 失領取待遇人員信息和最終確認名單,可以解決(jue) “不敢騙”問題。

  此外,亳州市堅持“打防控建”並舉(ju) ,加強法治宣傳(chuan) 、信息發布、風險提示、案例剖析,印發《待遇領取一封信》《“無感互認”改革一張圖》,製定舉(ju) 報獎勵辦法,健全群眾(zhong) 參與(yu) 機製,切實維護社保基金和財政資金支付安全。

  截至10月底,“無感互認”平台比對發現疑點數據41條,已追回資金70.98萬(wan) 元。

  為(wei) 更好守護群眾(zhong) 的“養(yang) 老錢”,亳州市還製定《社會(hui) 保險待遇和惠民政策補助資格認證無感互認服務規範》地方標準等,統一業(ye) 務術語、工作職責、經辦流程,明確協管員工作職責,健全完善責任追究機製,壓實屬地工作責任,有效推動“無感互認”改革落地見效。

  目前,亳州市每月發放社會(hui) 保險待遇和惠民政策補助資金6.03億(yi) 元,其中社保待遇資金每月發放5.44億(yi) 元。截至10月底,該市已發放各種惠民補助60.3億(yi) 元。(記者 任 雷)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