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墊江縣周嘉鎮秸稈的“逆襲”之旅

發布時間:2023-11-21 11:20:00來源: 重慶日報網

 

  開欄語

  20年間,浙江深入實施“千萬(wan) 工程”,探索出一條以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小切口推動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科學路徑,造就了萬(wan) 千美麗(li) 鄉(xiang) 村,造福了萬(wan) 千農(nong) 民群眾(zhong) 。

  新時代新征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新重慶發展的最大潛力。在新發展格局下,重慶學習(xi) 借鑒浙江“千萬(wan) 工程”經驗,不斷激發鄉(xiang) 村發展新動能,著力塑造鄉(xiang) 村風貌新氣質,積極營造鄉(xiang) 村文明新風尚,紮實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桃花源”,努力在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中展現重慶擔當、作出重慶貢獻。

  連日來,本報派出多路記者,深入鄉(xiang) 村一線實地調研、采訪,挖掘重慶各地在培育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人居環境整治、營造文明鄉(xiang) 風等方麵的探索和成效。即日起,本報將推出“尋找巴渝和美鄉(xiang) 村範例·村村有‘豐(feng) ’景”全媒體(ti) 係列報道,敬請關(guan) 注。

  秋收已落下帷幕,糧食顆粒歸倉(cang) 。

  11月16日,在墊江縣周嘉鎮雨山村村民朱世華的再生資源回收廠裏,一堆堆金黃的秸稈像一座座小山,堆得幾乎快要衝(chong) 破棚頂。

  一陣機器轟鳴聲中,雜亂(luan) 無章的秸稈被工人塞進壓塊機,再次“吐”出來後就成了整齊的一捆,4捆合攏,就成為(wei) 一張大草墊。

  “這秸稈以前沒人要,處理起來還覺得麻煩,現在成了搶手貨,好多人都在收,我都有競爭(zheng) 壓力了!”朱世華說,目前墊江周邊秋收已經結束,但為(wei) 了再多收點秸稈,跟他合作的“秸稈經紀人”最近又紛紛跑到湖北去搶市場了。

  令人犯愁的秸稈

  秸稈成了搶手貨,不少人樂(le) 見其成,種糧大戶吳軍(jun) 是其中之一。

  過去,秸稈的處置一度讓吳軍(jun) 犯難:“以前還好說,秸稈要麽(me) 拿來喂牲畜,要麽(me) 當柴火燒,現在大家都用上天然氣和電了,散養(yang) 牛的也少了,真還不曉得怎麽(me) 處理,往往都燒了。”

  近年來,為(wei) 了減少秸稈焚燒造成的汙染,國家大力提倡秸稈還田,這樣可增加土壤肥力。但這樣做的前提是要將秸稈粉碎,不然秸稈還了田後腐化不完全,對種下一茬作物有影響。甚至,沒有腐化的秸稈還會(hui) 絞農(nong) 機的輪子,影響以後的機械化作業(ye) 。

  “但以前沒有粉碎機,靠人工粉碎秸稈太麻煩了,不粉碎還田又影響耕種。”吳軍(jun) 說,無奈之下,他和不少農(nong) 戶一樣,都選擇偷偷焚燒。

  農(nong) 戶無奈的選擇,讓鎮農(nong) 服中心及相關(guan) 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感到頭疼。

  “焚燒秸稈,到處冒黑煙,汙染環境不說,還有安全隱患。秋收的時候氣溫高,容易引起火災。”周嘉鎮農(nong) 服中心主任鍾娟說,因此,鎮上每年都要廣泛宣傳(chuan) 焚燒秸稈的危害,同時對焚燒秸稈的行為(wei) 進行監管。

  但農(nong) 村麵積大,監管難度著實不小。“其實監管效果並不是太好,而且罰款也不是目的。很多人就算被罰款了,後麵還會(hui) 偷偷燒,作用不大。”鍾娟說。

  秸稈中的商機

  在這種情況下,“堵”不如“疏”。

  2017年,作為(wei) 種糧大縣,墊江縣要求深入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周嘉鎮也較早開始探索,希望通過市場化行為(wei) ,開發秸稈的利用空間,挖掘秸稈的經濟價(jia) 值,讓村民從(cong) 中實現增收,從(cong) 而徹底杜絕焚燒秸稈的行為(wei) 。

  在這期間,朱世華發現了商機。

  “當時我在外麵開貨車,了解到一些市政園林工程需要草繩,我想,這秸稈大家都不要,不如我收進來加工成草繩賣,這個(ge) 生意做得!”朱世華說。

  很快,朱世華就在老家周嘉鎮建起了秸稈回收廠,從(cong) 農(nong) 戶手中收購秸稈,加工成草繩銷售。

  “這幾年,在政府的牽頭組織下,我們(men) 的秸稈產(chan) 品越來越多。”在回收廠,朱世華指著碼得整整齊齊的草墊說,“比如鋼廠、製碗廠,加工出來的產(chan) 品需要草墊來墊。如今我們(men) 與(yu) 不少製碗廠、鋼廠合作,給他們(men) 提供這些墊子。”

  不僅(jin) 如此,最近他們(men) 又與(yu) 一家知名酒廠達成合作,除了墊子之類的產(chan) 品外,還提供一些品質較好的秸稈給對方,用於(yu) 酒曲發酵。

  然而,秸稈的用途還不止於(yu) 此。

  鍾娟說,近幾年,結合當地產(chan) 業(ye) ,她們(men) 還引導業(ye) 主收購秸稈作食用菌基質及肉牛飼料用,“我們(men) 新建了一個(ge) 有機複混肥料廠,把養(yang) 殖糞便收集起來,將秸稈打碎與(yu) 其混合,製成有機肥,實現了農(nong) 業(ye) 的綠色循環。”

  目前,周嘉鎮共有5個(ge) 秸稈製品廠,建成秸稈收儲(chu) 點5個(ge) ,輻射周邊4個(ge) 鄉(xiang) 鎮,秸稈逐漸成了搶手貨,收購價(jia) 格也水漲船高,從(cong) 過去每斤兩(liang) 三角漲到目前的5角,最高時達到8角。換算下來,農(nong) 戶每畝(mu) 地可增收500元左右。

  秸稈形成產(chan) 業(ye) 鏈

  從(cong) 收購、打捆、收儲(chu) 、運輸、加工再到銷售,如今周嘉鎮秸稈的綜合利用已經形成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條,從(cong) 中還衍生出不同的工種,秸稈經紀人就是其中重要一環。

  村民李星星是最早的一批秸稈經紀人,他主要幫助朱世華收秸稈。“一開始,量還不算大,一年大概就在本地收個(ge) 四五百噸,現在加工廠業(ye) 務做大了,我每年的收購量已經增至三四千噸。”李星星說,每年墊江秋收結束後,湖北那邊仍處於(yu) 秋收高峰期,他和不少秸稈經紀人都前去搶生意。

  “收了秸稈,要先在現場簡單打個(ge) 捆。這也是個(ge) 技術活兒(er) ,有些不熟練的工人半天都捆不成堆。我們(men) 做這行好多年了,技術上有優(you) 勢!所以盡管現在競爭(zheng) 對手多了,但好多人還是願意跟我們(men) 合作。”李星星說。

  大量秸稈收回來,收儲(chu) 也成大問題。為(wei) 此,在政府推動下,不少村集體(ti) 也加入進來,拿出閑置學校等建設秸稈收儲(chu) 點,租賃給加工企業(ye) 使用。

  朱世華的加工廠就在五洞鎮龍灘村租下了一個(ge) 收儲(chu) 倉(cang) 庫,每年向村集體(ti) 支付租賃費3.6萬(wan) 元。“村集體(ti) 還組織當地村民將秸稈統一回收賣給我,再給村民分紅。”朱世華說。

  越來越多村民從(cong) 這條產(chan) 業(ye) 鏈上受益:種糧大戶吳軍(jun) 將秸稈交給秸稈經紀人,雖不收錢,但對方幫他聯係收割機免費收水稻,省心;村民王才碧成了加工廠女工,負責操作秸稈壓塊機,每月工資兩(liang) 三千元;還有不少村民成了秸稈打捆工、秸稈運輸工……

  鍾娟介紹,目前周嘉鎮的秸稈產(chan) 業(ye) 已帶動當地約1500人就業(ye) ,“秸稈能換錢,就沒人燒了。這兩(liang) 年,秋收時節,全鎮未著一把火、未冒一處煙、未現一處黑斑,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提升!”

  本報記者 栗園園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