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以金融活水持續滋養綠水青山(微觀)

發布時間:2023-11-27 09:5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綠色發展涉及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金融機構要因勢利導,在不斷做大業(ye) 務規模的同時,加快提升發展質量

  加快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更加適合市場需要的綠色金融產(chan) 品,才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傾(qing) 斜

  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融資是不少地方和企業(ye) 麵臨(lin) 的共同難題。

  有的是背靠綠水青山,欠缺啟動資金。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全境多山且海拔較高,風力能源豐(feng) 富。一家企業(ye) 早就看準了開發機會(hui) ,若不是央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商業(ye) 銀行加快完善申報手續,項目恐怕會(hui) 因資金不足而停滯不前。

  有的是想轉型升級,缺少續航能力。重慶市一家印染服裝公司主動提升環保工藝,若不是當地銀行打通碳排放權價(jia) 值評估及抵押實現路徑,企業(ye) 恐怕就陷入了流動資金不足的困境。

  其實,許多具有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綠色項目,在找到有效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之前,都需要外來的資金幫扶一把,而這正是綠色金融的作用所在。

  綠色金融是指為(wei) 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往往要投入大量資金,回報周期也長,需要增強金融機構的投融資支持。比如,僅(jin) 碳減排一項,預計2030年前,我國每年需投入2.2萬(wan) 億(yi) 元;2030年至2060年,每年需投入3.9萬(wan) 億(yi) 元。實現這些投入,僅(jin) 靠政府資金遠遠不夠,還必須以市場化手段引導激勵更多社會(hui) 資本投入。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鼓勵金融機構提供更豐(feng) 富的綠色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是加快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綠色金融體(ti) 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已形成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zhai) 券為(wei) 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ti) 係。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餘(yu) 額28.58萬(wan) 億(yi) 元,居全球首位;境內(nei) 綠色債(zhai) 券市場餘(yu) 額1.98萬(wan) 億(yi) 元,居全球第二。綠色發展涉及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金融機構要因勢利導,在不斷做大業(ye) 務規模的同時,加快提升發展質量,以高質量的產(chan) 品和服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金融業(ye) 和金融市場的重要職能之一,是有效配置資源。發展綠色金融,要在科學精準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快創新多元化融資途徑,更好滿足經營主體(ti) 多樣化需求。應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等綠色權益抵質押貸款業(ye) 務,讓更多綠色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事實上,一筆綠色貸款,往往能夠幫助相關(guan) 企業(ye) 解燃眉之急,發揮出“帶活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撬動作用。對具有長遠效益的綠色項目,要加快構建科學的評價(jia) 體(ti) 製和信用體(ti) 係予以有效識別。隨著綠色經濟發展不斷提速,加快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更加適合市場需要的綠色金融產(chan) 品,才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傾(qing) 斜。

  也要看到,實現綠色發展是一場“馬拉鬆”,而不是“百米衝(chong) 刺”,綠色金融項目需要更多考量生態效益,這會(hui) 帶來一定的投資風險。因此,發展綠色金融,既要保持曆史耐心,也要有效控製風險。應當明確一點,不能通過綠色金融賺大錢、快錢。此外,要根據經濟社會(hui) 發展形勢,把握好金融支持力度,不盲目貪大求快,而應努力為(wei) 綠色產(chan) 業(ye) 提供更多長期、低成本、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財政支持、稅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價(jia) 格政策支持。”綠色金融是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可預期的未來,我國將形成一個(ge) 規模巨大的綠色市場,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這是挑戰,也是機遇。在這一新賽道上,勇於(yu) 創新、腳踏實地、久久為(wei) 功,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斷提升綠色金融發展質量,就能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地滋養(yang) 綠水青山,為(wei)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更有力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7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