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山河披綠 百姓致富
滔滔黃河水,由偏關(guan) 縣老牛灣入境,至垣曲縣馬蹄窩出境,流經我省4市19縣(市),用約965公裏的澎湃,碰撞出屬於(yu) 山西的精彩火花。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近年來,我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因地製宜推進沿黃流域生態建設,全力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大文章。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沿黃19縣(市)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麵積2300多平方公裏,水土保持率由53.8%提高到56%;“十四五”以來,沿黃19縣(市)率先實現基本綠化。
在“治”上下功夫
——多措並舉(ju) 、協同治理,重點區域治理成效明顯
金秋十月,碩果飄香。站在永和縣梯田觀景台上舉(ju) 目望去,田野裏黃綠相間,色彩斑斕。
永和縣地處黃河中遊東(dong) 岸,境內(nei) 山巒起伏,梁峁層疊,溝壑縱橫交錯。從(cong) 2010年起,當地在芝河源頭的高山上開始了“坡改梯田”工程,並探索出了坡耕地改造、壩灘聯治、經濟林栽植、荒山造林、設施改善“五位一體(ti) ”的綜合治理模式,讓山川煥顏,水土重生。目前,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48.7%以上,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88.3萬(wan) 噸。
村民們(men) 高興(xing) 地說,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鎖”住了這裏的山和水,生態變好了,致富路寬了!
作為(wei) 全國水土流失較為(wei) 嚴(yan) 重的省份之一,我省水土流失麵積約10.8萬(wan) 平方公裏,占土地總麵積的69%。治理中,一方麵,我省堅持以小流域為(wei) 單元,紮實推進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項目的實施,探索適宜山西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另一方麵,通過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溝道建設淤地壩、治灘整地,荒山荒坡植樹種草等方式,因地製宜綜合治理,合力推進水土保持工作。
俯瞰石樓縣板橋村,層層梯田錯落有致,風景如畫。
石樓屬黃土高原丘陵區,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境內(nei) 大小溝道就有5700餘(yu) 條,73%的國土麵積水土流失嚴(yan) 重,67%的土地是25度以上的陡坡地,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治理水土流失,築起生態屏障。近年來,當地大力實施“坡改梯”綜合整治,推進高標準基本農(nong) 田建設,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將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打造為(wei) 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豐(feng) 潤了山川顏色,改變了群眾(zhong) 生活。目前,全縣治理溝壑100多條,綠化荒山1.1萬(wan) 畝(mu) ,新增耕地1.2萬(wan) 畝(mu) 。
以戶承包治理小流域起源於(yu) 黃河岸邊的河曲縣。
地處晉西北黃河東(dong) 岸、晉陝蒙三省交界之處,河曲縣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yan) 重。麵對實情,河曲人民不等不靠,70多年來堅持不懈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2000年後,堅持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把坡改梯、造林種草、生態修複和溝道壩係及小型水保工程等建設結合起來,有效改善生產(chan) 條件和生活環境。目前,全縣共治理坡耕地19.9萬(wan) 畝(mu) ,建設淤地壩1426個(ge) ,水土保持率達65%,森林覆蓋率達24.8%。
在“綠”上求突破
——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工程,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
沿著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前往偏關(guan) 縣乾坤灣,一路上,藍天白雲(yun) 朵朵,梯田層層疊疊,坡上草木莽莽,山下黃河滔滔。
偏關(guan) 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縣,自北向南流經縣境32公裏,常年風大沙多,是生態極度脆弱的區域。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起,偏關(guan) 人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梁峁山巒間接力種樹。幾十年下來,全縣林地麵積增加到146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7.8%,綠化率達40%,硬是把窮山惡水變為(wei) 青山綠水。
根據規劃,未來幾年,當地將圍繞築牢黃河流域生態防護屏障,在黃河、長城一號旅遊公路沿線建設10萬(wan) 畝(mu) 生態綠化帶。同時,依托林業(ye) 資源優(you) 勢,培育12萬(wan) 畝(mu) 沙棘、2.5萬(wan) 畝(mu) 仁用杏幹果經濟林和45萬(wan) 畝(mu) 的檸條生物質能源3個(ge) 農(nong) 民增收基地。
從(cong) 晉北幹旱少雨的風沙地帶,到水土流失嚴(yan) 重的呂梁山區,近年來,我省沿黃市縣堅持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經濟林提質增效、濕地修複等一批重要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讓昔日的荒山荒坡逐漸披上“綠裝”。截至2021年底,流域內(nei) 森林覆蓋率達到22.16%,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6個(ge) 百分點,由生態脆弱區變為(wei) 重要生態屏障。
晉陝大峽穀東(dong) 岸,紅藍黃三色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宛若一條彩帶,穿越在呂梁山和黃河水間。
黃河興(xing) 縣段,油鬆、黃櫨等色彩繽紛的樹種,與(yu) 山、水、岸、公路交相輝映,形成集“綠化、美化、彩化、財化、文化”於(yu) 一體(ti) 的立體(ti) 綠化景觀走廊。近年來,當地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實施了沿黃公路通道綠化、蔚汾河生態治理等一批標誌性項目,繪就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
沿黃而下,一路美景盡收眼底。
吉縣因“千裏黃河一壺收”的壺口瀑布而聞名於(yu) 世,因“鮮豔濃紅、香脆甜爽”的優(you) 質蘋果而享譽全國。
近年來,吉縣圍繞“山上治本、身邊增綠、促民增收”主線,依托天然林保護人工造林工程、三北防護林、新一輪退耕還林、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項目、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等重點工程,完成荒山造林9.34萬(wan) 畝(mu) 。
東(dong) 部油鬆防護林、南部刺槐防護林、中部水果經濟林、西部幹果經濟林……從(cong) “光禿禿”到“綠油油”,把黃河沿岸變綠,吉縣人的夢想正一步步實現。截至2022年底,全縣林地麵積117.34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43.96%。
在“富”上做文章
——以重點項目、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抓手,拓寬興(xing) 農(nong) 強農(nong) 之路
行走黃河岸邊,蘋果、核桃、花椒等一批特色產(chan) 業(ye) 已初具規模,釋放出強勁的富農(nong) 強農(nong) 帶農(nong) 效應。
鄉(xiang) 寧縣位於(yu) 呂梁山南端,黃河中遊。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中,以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社會(hui) 力量投入,取得了明顯的生態和經濟效應,既改變了生態麵貌,又發展了特色產(chan) 業(ye) 。
馱澗村位於(yu) 棗嶺鄉(xiang) 河穀地帶,緊鄰黃河,擁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和自然風光。近年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和生態旅遊業(ye) ,推動當地經濟轉型升級,拓寬農(nong) 民增收之路。
“我們(men) 村現在發展越來越好了,在家門口就可打工,一個(ge) 月能掙3000多元,一年下來接近4萬(wan) 塊錢,不出門就能賺到錢。”說起村裏的變化,54歲的村民馬旺德喜笑顏開。
生態興(xing) 則產(chan) 業(ye) 興(xing) 。實踐中,我省把生態綜合治理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結合起來,借助壩灘聯治、坡改梯等重點項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生態農(nong) 業(ye) 等特色產(chan) 業(ye) ,恢複了綠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銀山。
山巒秋色漸濃,田野五穀飄香。走進黃河岸邊的芮城縣風陵渡鎮,隨處可見晾曬的花椒,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鬱的香氣。據了解,風陵渡鎮已經成為(wei) 芮城縣花椒核心產(chan) 區,種植麵積6.7萬(wan) 畝(mu) ,占到全縣一半以上。
在綠中富,在富中綠。依托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芮城縣加快建設花椒基地。目前,全縣花椒年產(chan) 幹椒6800多噸,產(chan) 值約3.74億(yi) 元,正在成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主導產(chan) 業(ye) 之一。
山青了,水綠了,村民們(men) 也吃上了“生態飯”。在黃河沿線,農(nong) 家樂(le) 、采摘、文化演繹等業(ye) 態多點開花,帶動流域內(nei) 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臨(lin) 縣磧口鎮是著名的黃河古碼頭。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磧口古鎮迎來新生。據悉,3萬(wan) 多人的磧口有各類民俗客棧、農(nong) 家樂(le) 40餘(yu) 家,旅遊飯店60餘(yu) 家,旅遊商品經營戶120餘(yu) 家等,旅遊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達5000餘(yu) 人。
夜幕降臨(lin) ,數束燈光映照著河畔的山莊,攢動的人影和熱烈的掌聲此起彼伏。國慶期間,大型實景劇《如夢磧口》場場爆滿。村民李探恩之前在外打工,2020年《如夢磧口》開演後,他來到劇場做場務工作,每年有近5萬(wan) 元的收入。(記者趙建軍(ju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