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小冬棗長成大產業(鄉村行 看振興)

發布時間:2023-11-27 10:0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走進山西省臨(lin) 猗縣廟上鄉(xiang) 張莊村,能看到排列整齊的冬棗大棚。不出幾十米,便有一處冬棗儲(chu) 存銷售點。三輪車、貨車進進出出,一派忙碌景象……

  “張莊村種冬棗已有20多年,村民靠種冬棗致了富。”張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滕紅革端來一盤冬棗,咬下一口,冬棗皮薄多汁,又脆又甜。“村裏的冬棗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經曆了三次升級。”滕紅革說。

  第一次升級——從(cong) 露天種植到設施大棚,村民不再靠天吃飯。張莊村的土地是鹽堿地,村民種過白菜,栽過蘋果樹,都失敗了。聽說鹽堿地適合種冬棗,村裏七八戶先進戶便去山東(dong) 取經,滕紅革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張莊村種下第一批冬棗樹。頭兩(liang) 年不會(hui) 管理,樹栽下不坐果,不少村民就把樹砍了。滕紅革不放棄,外出學栽培技術,終於(yu) 在2005年見了收益,“當時種了8畝(mu) 地,一畝(mu) 掙了1萬(wan) 元。”

  2010年,臨(lin) 猗縣大力發展大棚冬棗產(chan) 業(ye) ,張莊村組織村民外出學習(xi) ,引進冬棗新品種。建大棚成本高,縣裏一畝(mu) 補貼300元,村裏第一年就建起了50畝(mu) 大棚。大棚冬棗不僅(jin) 成熟早,果色還好看,收益是露天冬棗的兩(liang) 三倍,村民一下子有了信心。

  第二次升級——從(cong) 單打獨鬥到規模化發展,提升抗風險能力。2006年,村裏成立了合作社,滕紅革成為(wei) 負責人。這幾年,更是探索出“黨(dang) 支部+合作社+技術托管+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合作社帶動周邊村莊種植8000餘(yu) 畝(mu) 棗樹,慕名而來的客商越來越多。

  “以前冬棗交易大多在馬路市場,既不夠規範,也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滕紅革介紹,2020年,村裏建起集鮮棗貿易、篩選、包裝、冷藏、物流和電商服務於(yu) 一體(ti) 的現代化交易市場。如今,臨(lin) 猗縣已有19個(ge) 鮮棗交易市場,每年數以萬(wan) 計的客商前來采購,臨(lin) 猗冬棗出口十幾個(ge) 國家。

  第三次升級——從(cong) 追求產(chan) 量到打造品牌,臨(lin) 猗冬棗進入商超。張莊村冬棗不斷傳(chuan) 來好消息。先是“臨(lin) 猗冬棗”獲得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接著村裏合作社的冬棗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問題也隨之出現:冬棗市場日漸飽和,好果子賣不出好價(jia) 錢。看到其他冬棗產(chan) 地商超訂單不斷,滕紅革著急:“村裏沒有品控體(ti) 係,無法滿足高端市場需求。”

  經多方取經,今年采摘期到來之前,合作社花費200多萬(wan) 元,購入一台冬棗智能分選機。早上7點,合作社便熱鬧起來:冬棗順著傳(chuan) 送帶進入分選機紅外線檢測儀(yi) ,機器根據冬棗大小、重量、棗皮顏色等進行分類。

  “不僅(jin) 能識別碰傷(shang) 的果皮,黴斑也能檢測出來。有了這台機器,一個(ge) 小時能分選六七千斤。”滕紅革說,“一家連鎖超市已經與(yu) 合作社達成供貨協議,還有意向在這裏建供貨基地。以後,我們(men) 要發展訂單模式。”

  行走在臨(lin) 猗,處處能感受到冬棗產(chan) 業(ye) 的活力。廟上鄉(xiang) 探索農(nong) 文旅融合,打造鮮棗特色小鎮,棗業(ye) 文化廣場、民俗客棧等充滿地方特色。臨(lin) 猗連續5年舉(ju) 辦鮮棗文化節,“臨(lin) 猗冬棗”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如今,臨(lin) 猗鮮棗種植麵積達20萬(wan) 畝(mu) ,其中冬棗麵積18萬(wan) 畝(mu) ,涉及9個(ge) 鄉(xiang) 鎮70多個(ge) 村,鮮棗年產(chan) 量近6億(yi) 斤,總產(chan) 值21億(yi) 元,占全縣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22%,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業(ye) 第二大支柱產(chan) 業(ye) 。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3日 06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