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回訪:緊緊依靠人民 把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初冬時節,黃海之濱,暖陽灑在鹽阜大地上,蒼茫遼闊間彰顯著曆史的厚重。蔚藍天空下,坐落於(yu) 鹽城市建軍(jun) 東(dong) 路上的新四軍(jun) 紀念館巍然矗立,這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麵反映新四軍(jun) 曆史的綜合性紀念館。
12月3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省委書(shu) 記信長星和省長許昆林陪同下,來到鹽城市考察新四軍(jun) 紀念館。總書(shu) 記強調,新四軍(jun) 的曆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jue) 定著曆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開展革命傳(chuan) 統教育、愛國主義(yi) 教育的生動教材,要用好這一教材,教育引導黨(dang) 員、幹部傳(chuan) 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於(yu) 鬥爭(zheng) 、敢於(yu) 勝利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不斷推向前進。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7月又親(qin) 臨(lin) 江蘇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為(wei) 江蘇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時隔4個(ge) 多月,總書(shu) 記再次踏上江蘇這片熱土。總書(shu) 記的深切關(guan) 懷、殷殷囑托,為(wei) 全省幹部群眾(zhong) 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鐵軍(jun) 忠魂,鑄造輝煌,這是對曆史的深情回望
紅旗招展,蒼鬆挺拔。陽光照耀下,鑲嵌在新四軍(jun) 紀念館主展館正門上方的“N4A”臂章圖案熠熠生輝。
新四軍(jun) 紀念館館長仇金標永遠難忘那一刻:12月3日11時許,紀念館主展館門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車上健步走下,親(qin) 切地和他握手致意,“總書(shu) 記的手寬厚有力,握手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溫暖、很幸福、很感動。”
展廳裏,一張張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一個(ge) 個(ge) 模擬實景,完整展現了新四軍(jun) 浴火重生、浴血奮戰的光輝曆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不時駐足察看、同大家交流。回憶起全程1個(ge) 多小時的講解,仇金標仍然心潮澎湃,“起初還有些緊張,但是看到總書(shu) 記和藹可親(qin) 的笑容,我很快就放鬆了下來,越講越順。”
步入主展館序廳,曆史的烽煙撲麵而來。題為(wei) 《鐵軍(jun) 忠魂》的主題雕塑以多名新四軍(jun) 指戰員浴血奮戰、勇猛向前的形象為(wei) 造型,寓意南方8省紅軍(jun) 遊擊健兒(er) 高舉(ju) 黨(dang) 的旗幟,依靠人民群眾(zhong) ,匯成抗日鐵流,挺進大江南北。總書(shu) 記關(guan) 切地詢問起雕塑的設計創作。
第一展廳的“南方星火”展區,生動還原了南方3年遊擊戰爭(zheng) 的場景。從(cong) 1934年下半年到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zheng) 爆發,紅軍(jun) 主力相繼戰略轉移後留在南方8省15個(ge) 地區的紅軍(jun) 和紅軍(jun) 遊擊隊,在黨(dang) 的領導下,在人民群眾(zhong) 的支持下,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zheng) 。
在一張名為(wei) “1938年新四軍(jun) 在皖浙贛邊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zheng) 的部分同誌合影”的老照片前,仇金標向總書(shu) 記介紹了照片的主人公之一——江天輝和女兒(er) 的一場對話。
女兒(er) 問父親(qin) :3年遊擊戰,最艱難的是什麽(me) ?
江天輝隻回答了4個(ge) 字:找不到黨(dang) 。
當仇金標的目光與(yu) 總書(shu) 記的目光相對時,他深切感受到,這個(ge) 故事令總書(shu) 記動容。當時,仇金標還讀起了陳毅所寫(xie) 的《贛南遊擊詞》:“天將曉,隊員醒來早……歎缺糧,三月肉不嚐……”“沒想到總書(shu) 記緊跟著說出了‘夏吃楊梅冬剝筍’。可以看出,總書(shu) 記對這段曆史非常熟悉,也非常有感情。”
作為(wei) 新四軍(jun) 光輝曆史的保存者、記錄者和革命老區鹽城的紅色文化名片,新四軍(jun) 紀念館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這一紅色資源的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仇金標告訴記者,37年來,紀念館通過講好新四軍(jun) 和鹽阜人民“跟黨(dang) 舉(ju) 旗、聽黨(dang) 指揮”“顧全大局、報國為(wei) 民”等故事,在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方麵發揮重要作用,成為(wei) 全國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展館內(nei) ,彈孔累累的旗幟、鋥亮的軍(jun) 號、簡陋的步槍、卷刃的大刀、滿是補丁的軍(jun) 服……每一件靜靜陳列著的文物,都是一段光輝曆史的見證。
第二展廳的櫥窗裏,陳列著新四軍(jun) 軍(jun) 長葉挺在獄中寫(xie) 的詩歌、書(shu) 信等手稿。皖南事變發生後,葉挺在同國民黨(dang) 軍(jun) 談判時遭到無理扣押,從(cong) 此開始長達5年2個(ge) 月的“六麵碰壁”的生活。在失去自由、與(yu) 世隔絕的日子裏,葉挺寫(xie) 下氣壯山河的詩作《囚歌》,還在郭沫若50歲生日之際給他寫(xie) 了一封信。
這兩(liang) 張泛黃的信紙,總書(shu) 記注視良久。“總書(shu) 記一邊看一邊回顧了葉挺當年被囚的情況,提到葉挺被稱作‘六麵碰壁居士’,隨後又讀起葉挺寫(xie) 給郭沫若的信:‘壽比蕭伯納,功追高爾基。’” 仇金標說。
一件旗袍背後,同樣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1941年7月,在鹽城建湖北秦莊,反“掃蕩”中轉移的魯藝華中分院師生遭到侵華日軍(jun) 包圍。王海紋等魯藝師生寧死不屈,投河殉國。1986年,王海紋的姐姐將海紋烈士穿過的這件旗袍以及鑲有她照片的這枚戒指捐贈給新四軍(jun) 紀念館……仇金標講得生動,總書(shu) 記聽得細致。
近距離講解,令仇金標印象最深刻的是,總書(shu) 記對新四軍(jun) 曆史特別了解,是一名“專(zhuan) 業(ye) 觀眾(zhong) ”。“總書(shu) 記不僅(jin) 問得細,還問得特別專(zhuan) 業(ye) ,提出的不少問題我也是頭一次了解到,可以說學到很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對初心的叩問探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總書(shu) 記到地方考察,多次瞻仰對我們(men) 黨(dang) 具有重大曆史意義(yi) 的革命聖地、紅色舊址、革命曆史紀念場所,留下了一串串“紅色足跡”。
一次次考察,是對黨(dang) 的苦難輝煌曆史的一次次重溫,也是對初心使命的一次次思考與(yu) 追尋。
1941年5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jue) 定,東(dong) 南局、中原局合並組成中共中央華中局。站在華中局所轄區黨(dang) 委組織序列展板前,仇金標向記者講述了總書(shu) 記提到的華中局淮北區黨(dang) 委的群眾(zhong) 工作法,“那就是與(yu) 群眾(zhong) 一起苦、與(yu) 群眾(zhong) 一起幹,得到群眾(zhong) 擁護,推動我們(men) 的工作。總書(shu) 記的話語,揭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贏得民心的奧秘。”
1941年到1943年,是抗戰最為(wei) 艱苦的一段時間。為(wei) 堅持敵後抗戰,度過困難時期,爭(zheng) 取最後勝利,新四軍(jun) 各部隊響應黨(dang) 的號召,加強黨(dang) 的一元化領導,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厲行精兵簡政,實行減租減息,發展地方經濟,繁榮文教事業(ye) ,壯大地方武裝,增強了同華中人民的血肉聯係。
仇金標清晰地記得,紀念館第五展廳內(nei) ,總書(shu) 記在高196厘米、寬61厘米的宋公碑前停下腳步,仔細閱讀碑文。
570字的碑文,記錄的是修築“宋公堤”的紅色曆史,承載的是鹽阜大地軍(jun) 民同心的深刻記憶——蘇北沿海曾飽受海嘯、海潮侵襲之苦。1941年5月至7月,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宋乃德在華中局、新四軍(jun) 的大力支持下,動員兩(liang) 萬(wan) 多名民工,戰勝種種困難,修築了全長90華裏的攔海大堤,守護多年遭受海潮侵害的阜東(dong) 百姓。群眾(zhong) 將新海堤與(yu) 當年範仲淹所修的範公堤相媲美,稱其為(wei) “宋公堤”,並刻石為(wei) 碑,永作紀念。
在濱海縣新四軍(jun) 研究會(hui) 會(hui) 長徐振理的牽線推動下,宋公碑幾經轉運,最終由新四軍(jun) 紀念館收藏。總書(shu) 記對宋公碑的關(guan) 注,讓徐振理倍感自豪。2014年10月18日,徐振理帶隊來到宋公堤遺址尋找宋公碑,一度苦尋無果,最終在當地老人的帶領下才找到石碑。“挖掉泥土和建築垃圾後,一塊方正的石碑顯露在大家眼前。”
展廳一麵牆上鐫刻的“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jun) ”的民謠,是軍(jun) 民魚水情的生動寫(xie) 照。新四軍(jun) 為(wei) 什麽(me) 能得到人民的真心熱愛和擁護?為(wei) 什麽(me) 能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壯大?我們(men) 可以從(cong) “阻海波於(yu) 堤外、造平安於(yu) 黎民”中找到答案,可以從(cong)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jun) ”的歌謠中找到答案。因為(wei) “新四軍(jun) 個(ge) 個(ge) 愛護老百姓”,所以“老百姓人人擁護新四軍(jun) ”。
在鮮紅的黨(dang) 旗上,“人民”的底色曆經風雨始終光彩如初。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wei) 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把14億(yi) 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力量。
“總書(shu) 記的每次駐足、細看、詢問,正是在滄桑曆史和字裏行間叩問初心之路。”第一時間學習(xi) 總書(shu) 記考察新四軍(jun) 紀念館的重要講話,副館長張樹忠感觸頗深:“就如總書(shu) 記說的那樣,民心向背決(jue) 定著曆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從(cong) 革命傳(chuan) 統中尋找智慧、從(cong) 紅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這是向史而新的殷殷囑托
曆經革命烽火洗禮,彰顯英雄城市本色。仇金標告訴記者,步入紀念館傳(chuan) 承廳,總書(shu) 記在128處紅色烈士鎮村圖前停下腳步。鹽城全市有128處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鎮村,248處革命遺址,1.8萬(wan) 餘(yu) 名革命烈士長眠在這片大地。先烈們(men) 就像一座座豐(feng) 碑,永遠屹立在鹽城曆史的坐標裏,又像一盞盞明燈,始終照亮著鹽城人民前進的道路。
江蘇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江蘇充分發揮新四軍(jun) 舊址愛國主義(yi) 教育功能,持續開展紅色尋訪、研究研學、主題教育、展覽展示、紀念活動等。近3年來,全省新四軍(jun) 主題場館年均接待遊客約600萬(wan) 人次,舉(ju) 辦社教活動400餘(yu) 場。
“新四軍(jun) 軍(jun) 部在鹽城重建,鹽城成為(wei) 華中抗日鬥爭(zheng) 的政治、軍(jun) 事和文化中心,長期的革命鬥爭(zheng) 留下了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為(wei) 這座城市烙下了獨特的紅色印記。”鹽城市委書(shu) 記周斌表示,鹽城市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積極創新愛國主義(yi) 教育實踐,讓革命事業(ye) 薪火相傳(chuan) ,讓紅色基因根植市民心中,奮力繪就革命老區美好生活新畫卷。
“總書(shu) 記考察紀念館,是對我們(men) 紀念館工作和紀念館人的莫大鼓舞,也是對全國從(cong) 事新四軍(jun) 曆史研究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者的最大激勵。”仇金標說,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總書(shu) 記對紀念館的關(guan) 懷變為(wei) 前進的動力,講好新四軍(jun) 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故事,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傳(chuan) 承弘揚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
“這是我從(cong) 事新四軍(jun) 曆史文化研究40多年來最興(xing) 奮、最幸福的時刻!”曾經參與(yu) 紀念館籌建的新四軍(jun) 紀念館副研究員陳宗彪見證了紀念館的發展變化。1983年紀念館籌建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從(cong) 館名到陳設,從(cong) 文物到圖片,傾(qing) 注了許多人的心血。“對於(yu) 鹽城而言,新四軍(jun) 紀念館是一個(ge) 特別的城市符號,是眾(zhong) 多新四軍(jun) 老兵和鹽城人的情感共鳴。”
“建湖縣至今保存著華中魯藝烈士陵園、新四軍(jun) 蘇中印刷所等紅色舊址50餘(yu) 處。”建湖縣委書(shu) 記祁從(cong) 峰說,建湖不斷探索紅色文化現代表達的藝術路徑,以華中魯藝曆史發展為(wei) 背景,以丘東(dong) 平、許晴、王海紋等魯藝師生的真人真事為(wei) 原型,先後創作了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現代淮劇《蘆荻知秋》等一批重點文藝作品。下一步,建湖將依托淮劇、雜技這兩(liang)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創作打磨更多有深度有溫度的紅色題材文藝作品。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紅色基因根植城市血脈,近年來,鹽城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
總書(shu) 記的到來,飽含著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深切關(guan) 懷。亭湖區委書(shu) 記盛豔說,亭湖區是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充滿紅色記憶的地方,全區上下倍感振奮。“我們(men) 將把總書(shu) 記的關(guan) 心厚愛轉化為(wei) 抓發展、攀新高的強勁動力,充分發揮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優(you) 勢,深度融入區域發展一體(ti) 化,強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協同,把亭湖建設成長三角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示範區、科創成果轉化基地、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基地和生態旅遊康養(yang) 基地。”
新四軍(jun) 紀念館內(nei) 有幅麋鹿圖,廣袤的黃海濕地上,成群的麋鹿奔跑嬉戲,蔚為(wei) 壯觀。仇金標記得,總書(shu) 記聽完介紹後,點讚這裏是“麋鹿的天堂”。眼下,鹽城正深入謀劃充分發揮“天藍地綠基因紅”獨特優(you) 勢,進一步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放大世遺效應、勇當“碳路先鋒”,充分彰顯“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發展活力,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作出更大貢獻!(顧敏 卞小燕 劉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