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開拓“出海”新航道(文化市場新觀察)
核心閱讀
從(cong) 文本出海、IP出海、模式出海到文化出海,經過多年發展,網絡文學出海之勢漸成規模、傳(chuan) 播半徑不斷延伸、覆蓋範圍持續擴展,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wei) 中國文化走出去最具活力的創新載體(ti) 之一。
今天,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已經不是個(ge) 新概念。截至2022年底,海外市場規模超過30億(yi) 元,累計向海外輸出網絡文學作品1.6萬(wan) 餘(yu) 部,海外用戶超1.5億(yi) 人,遍及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經過20多年發展,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wei) 中國文化走出去最具活力的創新載體(ti) 之一。
與(yu) 此同時,網絡文學海外傳(chuan) 播呈現出更為(wei) 豐(feng) 富的形式和路徑。從(cong) 文本出海、IP出海、模式出海到文化出海,網絡文學出海之勢漸成規模、傳(chuan) 播半徑不斷延伸、覆蓋範圍持續擴展。
出 新
題材和類型多樣,優(you) 質作品激發共情共鳴
在海外,《大國重工》《贅婿》等16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被收錄至大英圖書(shu) 館;在起點國際平台,來自100多個(ge) 國家的作家共同創作……近年來,走出去的網絡文學作品在題材和類型上呈現多彩的維度,回應著海外讀者的多元審美需求。
從(cong) 2022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海外傳(chuan) 播榜”上可見一斑:《星漢燦爛,幸甚至哉》展現國風美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魅力;《宇宙職業(ye) 選手》將生命進化等多種元素融合,展示強大的想象力和敘述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賦予文學創作獨特的共情力和深刻的感染力,是中國網絡文學遠航出海的底蘊與(yu) 動力。
《宇宙職業(ye) 選手》的作者“我吃西紅柿”,此前創作的《盤龍》《星辰變》等作品被翻譯成多語種,部分在海外出版實體(ti) 書(shu) 。他認為(wei) :“中國網絡文學傳(chuan) 播到海外,是從(cong) 粉絲(si) 自發翻譯到平台改編成動畫、遊戲、短視頻,進而逐漸擴大影響力的過程,有潛力成為(wei) 席卷全球的文化現象。”湖南省網絡作協副主席丁瑩同樣感受深刻:“今年5月,我在馬來西亞(ya) 參加交流活動,發現提起國內(nei) 流行的網絡文學作品和網絡熱詞,當地大學生都很了解且快速回應。中國網絡文學在國外產(chan) 生了巨大影響力,並且與(yu) 國內(nei) 傳(chuan) 播幾乎同步。”
為(wei) 什麽(me) 網絡文學能跨越國界、語言和文化,受到海外讀者喜歡?“這離不開精彩的故事、豐(feng) 富的想象力,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或熱血或感動的共通情感。”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侯曉楠表示,無論是《鬥破蒼穹》《全職高手》中的成長和夢想,還是《慶餘(yu) 年》裏的英雄情懷,“人類共通的情感,是好故事吸引全球讀者的基礎。”
網絡文學的跨文化傳(chuan) 播,在不同國家、地區有著不同的航向和速率。從(cong) 地區上看,中國網絡文學以北美、東(dong) 南亞(ya) 等為(wei) 重點傳(chuan) 播地區,其中亞(ya) 洲海外市場約占全球市場的55%。“先了解不同國家或地區受眾(zhong) 對網文類型的偏好,才能更好地進行有針對性的市場開拓和運營。”晉江文學城總裁劉旭東(dong) 說。
出 彩
“Z世代”成讀寫(xie) 主力,高互動性助推文化交流
今年4月,一封用漢字手寫(xie) 、長達4頁的書(shu) 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這是我第一次看中國網絡文學,小說的角色很生動。文章很有節奏感,很美。”這名海外讀者寄給《天啟預報》作者“風月”的信登上熱搜,網友評論“沉甸甸的文字是熱愛的力量”。更難得的是,這名讀者通過自學漢語,翻譯了實體(ti) 書(shu) 推薦給朋友們(men) 。
近年來,從(cong) 原有的中國作者寫(xie) 作、海外讀者閱讀,發展到外國本土作者寫(xie) 作、本土受眾(zhong) 閱讀、本土讀寫(xie) 互動,成為(wei) 網絡文學走出去的新現象。網絡文學作家和讀者呈現年輕化趨勢,網文作家成為(wei) 海外青年就業(ye) 新選擇。
“年輕人當之無愧成為(wei) 網絡文學的主力,也是文化交流最活躍的主角。我們(men) 的海外簽約作家中,95後、00後占七成。‘Z世代’讀者接近八成。”侯曉楠說,網絡文學不僅(jin) 走了出去,更走進了許多海外青年的文化生活裏。
一邊實時追更、一邊點讚或“吐槽”,在作品評論區,隨處可見劇情分析、人物點評、文化介紹、常識普及、術語解釋、劇情建議——“即看即評”、高互動性,讓網絡文學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如今,“10萬(wan) +”甚至“100萬(wan) +”評論量已成為(wei) 爆款作品標配,作家與(yu) 讀者之間的互動、讀者與(yu) 讀者之間的互動,係緊一部作品的情感紐帶。據介紹,2023年,起點國際用戶的日評論數最高突破15萬(wan) 條。讀者討論最多的中國話題,分別是道、美食、武俠(xia) 、茶藝和熊貓。
“實時的讀者反饋,讓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受眾(zhong) 的喜好,並感受到讀者對自己作品的評價(jia) ,也可以據此調整創作方向。網絡文學擁有了海量的生產(chan) 力和‘質檢員’(讀者)以及低成本的試錯機會(hui) ,也更容易產(chan) 生和篩選出優(you) 秀的作品。”劉旭東(dong) 說。
年輕創作者和讀者的湧入,帶動了網絡文學的多元發展,讓作品成為(wei) 投射時代特征和當代人審美心理的一扇窗。海外原創作者大多結合自身語境和文化特色進行創作,同時也深受中國網文類型的影響。國內(nei) 流行的奇幻、仙俠(xia) 等類型,熊貓、高鐵等元素,常見於(yu) 海外作家筆下;融合精靈、魔法等元素,海外作家又探索出自己的風格。起點國際上近95%的東(dong) 方奇幻題材作品都是由海外作家原創的,有的直接以中文命名角色,在主題設定、作品內(nei) 涵上都帶著濃濃的“中國味”。
出 圈
IP改編作品海外影響持續走高,成為(wei) 世界級文化現象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營收從(cong) 10年前的不足億(yi) 元增長到2022年的超30億(yi) 元,網站訂閱和閱讀APP用戶1億(yi) 多,龐大的消費群體(ti) 孕育了IP的富礦。
“網絡文學IP改編的海外影響持續走高,創作本土化生態初步建立。從(cong) 文本出海、IP出海、模式出海到文化出海,網絡文學將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為(wei) 世界級文化現象。”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介紹,目前中國作協大力推動“網文出海”,打造“Z世代”國際傳(chuan) 播工程,推動網絡文學成為(wei)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亮麗(li) 名片。
出海不僅(jin) 僅(jin) 是文本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讓中華文化走出去。文字本身的影響力有限,出版物、影視、動漫、廣播劇、短劇、舞台劇等網絡文學衍生轉化作品形成的影響力卻無限。愈發多元的模式,讓從(cong) 業(ye) 者不斷探索網絡文學的更多打開方式。揚帆出海首席執行官劉武華觀察到,短劇在海外傳(chuan) 播方興(xing) 未艾,推動短篇網絡文學小說創作,正成為(wei) 新的風口。
如果說IP是網絡文學出海的“放大器”,那麽(me) 新技術的應用就是網絡文學落地的“加速器”。尤其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於(yu) 文本翻譯,正在突破產(chan) 能和成本的限製,讓網絡文學作品大體(ti) 量、規模化走出去成為(wei) 新的可能。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人工+機器”是目前最常用的翻譯模式。AI(人工智能)翻譯、繪圖技術等極大降低了作品的翻譯成本,縮短了轉化周期,準確度達95%。有的平台還會(hui) 對AI模型進行集中性的“專(zhuan) 項訓練”,將既往優(you) 秀的譯本、原作、標準詞庫等納入學習(xi) 語料。
未來,網絡文學如何更好走向海外?“海外讀者品位的提高,迫使網絡文學出海經營者必須尋求更加精細化、本地化的翻譯作品。實踐證明,‘中國編輯+海外作者+中國網絡文學經典敘事模式+海外優(you) 質本土語言’可以培育出符合全球化閱讀審美的優(you) 質網絡文學作品。”在甘肅省網絡作協常務副主席劉金龍看來,以短劇為(wei) 代表的網絡文學衍生內(nei) 容有巨大開發空間,中國網絡文學發展模式將持續為(wei) 全球網絡文學發展貢獻文本、運營、商業(ye) 化的示範和標準。
走出去還要走進去。“跨越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要做好作品的本土化適配,讓作品輸出不再隻是跟風,而是創造風向。”劉旭東(dong) 認為(wei) ,“還要儲(chu) 備足夠多的作品,給眼下不賺錢的、冷門題材和試驗性作品以生存空間,為(wei) 影視、遊戲、動漫、有聲讀物等形式的文藝作品提供更多‘養(yang) 料’。”
“網絡文學,既是世界讀懂中國的一扇時代之窗,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座數字橋梁。”侯曉楠表示,“伴隨著科技變革,我們(men) 正麵對全球化浪潮,期待網絡文學擁抱IP發展的新階段,讓更多好故事走向世界舞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