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社區驛站”構建15分鍾便民服務圈
早飯過後,家住臨(lin) 沭縣沭河社區的退休教師李大爺閑步走進社區驛站,他接過工作人員遞上的一杯熱茶,一邊向工作人員打聽起異地就醫報結算銷政策。驛站麵積不大,但手機充電、醫藥急救、熱水紙杯、圖書(shu) 閱覽、打字複印等便民服務一應俱全。
“閑聊之中,就把女兒(er) 異地就醫的事搞明白了!原先谘詢個(ge) 政策、提交個(ge) 申請,都要到縣有關(guan) 部門去,現在這些事社區都能解決(jue) 。”李大爺開心地講述著社區的變化。
近年來,臨(lin) 沭縣圍繞服務型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以便民服務“全覆蓋、全方位、全開放”為(wei) 出發點,對縣城內(nei) 商住小區全部納入駐地街道社區化管理,建設了黨(dang) 群服務中心。將民政、人社、殘聯等與(yu) 群眾(zhong) 生活密切相關(guan) 高頻常辦公共服務事項26項、幫辦代辦事項46項下放社區,由社區工作者每日值班開展“一窗受理”,並為(wei) 特殊群體(ti) 提供“上門辦”服務。同時,依托社區服務用房、物業(ye) 管理用房、小區閑置房屋、商場內(nei) 服務平台等位置,在相關(guan) 居住小區因地製宜建設“沭心辦”社區驛站125處,形成了以驛站為(wei) “圓心”,以步行15分鍾左右距離為(wei) “半徑”的一個(ge) 多業(ye) 態社區生活集群。
“社區老人多,出門辦事、辦業(ye) 務不方便,現在能在家門口辦,忘了什麽(me) 證件回家拿也方便。”上城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程懷利說。
以社區服務中心為(wei) 依托,縣裏還專(zhuan) 門開發了“碼”上辦微信小程序,張貼到每個(ge) 樓道口,居民有什麽(me) 意見建議,直接可以掃碼上傳(chuan) 反映,由社區書(shu) 記第一時間答複和協調解決(jue) 。借助書(shu) 記“碼”上辦平台,臨(lin) 沭縣將“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製下放到“沭心辦”驛站,將驛站建成為(wei) 傾(qing) 聽群眾(zhong) 訴求、收集居民意見的“前哨站”。同時協調有關(guan) 部門組建社區誌願服務隊,不定期到社區開展普法宣傳(chuan) 、文藝演出、送醫送藥等誌願服務活動,幫助居民解決(jue) 各類實際問題。
“我老了腿腳也不好,子女平時不在身邊,家裏事全靠他們(men) 幫忙。”提起誌願者們(men) 的貼心服務,平安社區趙大娘一個(ge) 勁兒(er) 地點讚。
社區驛站的設立,也為(wei) 社會(hui) 組織發展壯大提供了舞台。去年以來,該縣社會(hui) 組織借助“沭心辦”驛站,舉(ju) 辦“後備箱集市”“太極拳教學”“義(yi) 務理發”等為(wei) 民服務活動1000餘(yu) 次。縣裏依托社區“沭心辦”驛站,建設“沂蒙小蜜蜂”驛站,為(wei) 新業(ye) 態新就業(ye) 群體(ti) 提供熱水、充電寶、醫藥箱等暖心服務,引導新業(ye) 態新就業(ye) 群體(ti) 認領社區文明實踐崗,通過隨手拍、微信傳(chuan) 的方式向社區反饋問題200餘(yu) 件。
從(cong) 早到晚,來到驛站休息、休閑、議事的居民絡繹不絕,“沭心辦”驛站逐漸成為(wei) “居民自助”議事平台和社會(hui) 組織“根據地”。定期在驛站召開“四位一體(ti) ”聯席會(hui) 議,邀請社區居民代表、業(ye) 主委員會(hui) 參與(yu) “沭心辦”驛站坐班值班,形成以小區黨(dang) 組織為(wei) 核心,物業(ye) 企業(ye) 、業(ye) 委會(hui) 、社會(hui) 組織、新業(ye) 態新就業(ye) 群體(ti) 等不同群體(ti) 共同參與(yu) 的治理模式。
“我們(men) 將持續優(you) 化步行15分鍾便民服務圈,進一步豐(feng) 富社區內(nei) 便民業(ye) 態,讓服務群眾(zhong) 和基層治理的‘最後一米’走穩做實。”臨(lin) 沭縣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說。(李勇濤)
(責編:公雪、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