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科技創新賦能希望的田野

發布時間:2023-12-11 15:1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中國繼續在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和應用方麵取得引人矚目的成就。

  廣大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動農(nong) 業(ye) 種質創新,培育出更多高產(chan) 、優(you) 質的作物品種類型,研製出更多性能優(you) 良的農(nong) 業(ye) 機械並應用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進一步提高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大數據、雲(yun) 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繼續給中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過程帶來深刻變革,促進智慧農(nong) 業(ye) 獲得長足進步。同時,中國繼續致力於(yu) 推動農(nong) 業(ye) 科技國際合作與(yu) 交流,使農(nong) 業(ye) 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世界。

  

  推動農(nong) 業(ye) “芯片”自立自強

  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元年將正式開啟

  種子是農(nong) 業(ye) “芯片”,是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2023年,中國科技工作者在種源自主可控,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方麵取得諸多新突破。

  12月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嚴(yan) 建兵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研究團隊共同研究的論文,修正了關(guan) 於(yu) 玉米起源的傳(chuan) 統認識,證明了墨西哥高原大芻草對現代玉米表型變異的重要影響。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糧食作物。該研究成果為(wei) 理解人為(wei) 機製對作物馴化起源的影響提供了良好範例,並為(wei) 利用野生資源進行作物遺傳(chuan) 改良奠定重要理論基礎,將對玉米種質創新,為(wei) 進一步提高玉米產(chan) 量和品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消除世界範圍內(nei) 的饑餓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2023年是中國科學家攻克雜交水稻難關(guan) 50周年。半個(ge) 世紀以來,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助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jue) 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不僅(jin) 如此,中國雜交水稻遠播五大洲近70國,為(wei) 這些國家的糧食增產(chan) 和農(nong) 業(ye) 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為(wei) 解決(jue) 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國雜交水稻種業(ye) 創新依然是進行時,產(chan) 量在今年又創新高。10月14日,在四川德昌,中國超級雜交稻單季畝(mu) 產(chan) 達到1200公斤,再次刷新超高產(chan) 世界紀錄。

  10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深圳農(nong) 業(ye) 基因組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繪製了基於(yu) 1萬(wan) 餘(yu) 份水稻樣本的群體(ti) 變異圖譜,為(wei) 水稻育種提供了萬(wan) 份級樣本的“數字地圖”,為(wei) 進一步研究水稻基因的自然變異尤其是稀有變異提供了強有力工具。在此基礎上,中國科研人員還建立了麵向全球用戶的在線數據庫平台,為(wei) 水稻研究提供了單倍型整合分析、變異圖譜分析、係統發育樹分析等科研服務,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水稻研究領域的地位。

  在油料作物種質創新方麵,11月上旬,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宣布,依托該所管理和運行的國家油料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武漢)安全保存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紅花、蘇子等7種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共計4.43萬(wan) 份,包括國外引進資源8374份,該庫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保存油料作物種質資源數量最多、種類最齊的種質資源庫,為(wei) 油料作物生物育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優(you) 質種質資源的價(jia) 值在於(yu) 產(chan) 業(ye) 化應用。12月7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公告,包括37個(ge) 轉基因玉米品種和14個(ge) 轉基因大豆品種經審定通過。12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聽取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有關(guan) 情況匯報,強調要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guan) 措施,在嚴(yan) 格監管、嚴(yan) 控風險前提下,穩慎有序推進相關(guan) 工作。這些跡象表明,經過3年試種,中國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元年即將正式開啟。

  創新農(nong) 機農(nong) 保科技

  先進農(nong) 業(ye) 裝備持續提升勞動生產(chan) 率

  農(nong) 業(ye) 機械化和農(nong) 機裝備是轉變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提高農(nong) 村生產(chan) 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支撐。2023年,中國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繼續發展,助力推動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

  中國國際農(nong) 業(ye) 機械展覽會(hui) 是觀察中國農(nong) 機農(nong) 保科技最新發展態勢的一扇窗口,今年的展覽會(hui) 於(yu) 10月在湖北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ju) 行。據展會(hui) 主辦方介紹,今年中國農(nong) 業(ye) 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其應用從(cong) 主要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秸稈處理、烘幹等全過程延伸,由糧食作物向棉油糖、果蔬茶等經濟作物擴展,從(cong) 種植業(ye) 向養(yang) 殖業(ye) 、初加工業(ye) 、設施農(nong) 業(ye) 等全麵發展,由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拓展。展覽會(hui) 上,一批明星農(nong) 機和農(nong) 機軟件係統如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的東(dong) 方紅HB2204混合動力輪式拖拉機、CH2202-履帶拖拉機、MH804M丘陵山地拖拉機等,博創聯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於(yu) 北鬥三號的農(nong) 機自動駕駛係統和顯控終端係統等紛紛亮相,受到參觀者追捧。

  年度農(nong) 業(ye) 機械科學技術獎評選,是觀察中國農(nong) 機農(nong) 保科技最新發展態勢的另一扇窗口。日前,該獎2023年評選結果正式公示,共評出三個(ge) 等級10項創新成果。其中一等獎兩(liang) 項,分別是“麵向複雜場景的高效能兼用型聯合收獲關(guan) 鍵技術與(yu) 裝備”“大馬力智能拖拉機關(guan) 鍵技術及產(chan) 業(ye) 化”。由此可見,該獎評委會(hui) 把“收割”與(yu) “耕種”環節的成果作為(wei) 本年度農(nong) 機科技最重大的兩(liang) 項創新。獲得二等獎的3個(ge) 項目中,也有一項與(yu) “耕種”有關(guan) ,即“拖拉機整機性能智能檢測關(guan) 鍵技術與(yu) 應用”。另兩(liang) 項則分別與(yu) 水產(chan) 飼料加工和耕作作業(ye) 雲(yun) 監管有關(guan) 。

  采茶機器人可能是2023年最引人注目的農(nong) 業(ye) 裝備之一。清明節前夕,它在浙江杭州一處茶園裏一展身手,作為(wei) 浙江理工大學農(nong) 業(ye) 機器人與(yu) 裝備創新團隊的最新一代智能裝備,它通過對大量圖像數據的學習(xi) ,實現對茶樹嫩芽的自動識別並準確采下來源源不斷地送入儲(chu) 存盒中。采茶機器人還在持續迭代中。可以預期,其規模化應用,將給中國傳(chuan) 統茶產(chan) 業(ye) 帶來新的變革。

  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中國生物防控技術一項突破性成果: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聯合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江西省養(yang) 蜂研究所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蜜蜂重要害蟲大蠟螟的生物防治技術,防效超過93%,填補了大蠟螟高效安全綠色防控技術的空白。該研究成果為(wei) 實現大蠟螟的綠色、高效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持,對保護中華蜜蜂健康,維持自然生態係統的平衡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探索智慧農(nong) 業(ye) 路徑

  方案和場景日益豐(feng) 富多元

  智慧農(nong) 業(ye) 是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yun) 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wei) 一體(ti) 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與(yu) 科學的管理製度相結合,讓多種信息技術在農(nong) 業(ye) 中實現綜合、全麵的應用。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全國湧現出豐(feng) 富多元的智慧農(nong) 業(ye) 解決(jue) 方案。

  在2023年9月第六個(ge) 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期間,在主場係列活動舉(ju) 辦地安徽蕪湖舉(ju) 行了“全國智慧農(nong) 業(ye) 現場推進會(hui) ”並安排與(yu) 會(hui) 嘉賓現場參觀了中國智慧農(nong) 業(ye) 代表性案例——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nong) 場。

  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nong) 場依托自主研發的“中聯作物種植智能決(jue) 策係統”,實現了從(cong) 看天吃飯靠經驗決(jue) 策到依靠數據決(jue) 策的轉變。以水稻種植為(wei) 例,通過該係統,把種植過程分為(wei) 13個(ge) 環節、49個(ge) 關(guan) 鍵節點,研發出10類算法,助力種植戶捕捉最佳農(nong) 時並作出最佳決(jue) 策。據中聯重科所屬中聯智慧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相關(guan) 人員介紹,該公司致力於(yu) 大田智慧種植技術、產(chan) 品和模式創新,加速物聯互聯、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農(nong) 業(ye) 機械領域的應用,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jue) 策和精準作業(ye) ,打造更多智慧農(nong) 業(ye) 應用場景。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大田農(nong) 社運營著該省首個(ge) 萬(wan) 畝(mu) 智慧農(nong) 場,今年種植的優(you) 質水稻喜獲豐(feng) 收。據大田農(nong) 社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該農(nong) 場麵積超過1.3萬(wan) 畝(mu) ,僅(jin) 有工人26名。他們(men) 依托田間數十個(ge) 5G傳(chuan) 感器構成的智慧網絡,準確收集到風力、光照、降水、溫度等數據並據此進行精準研判,再通過科學調度無人旋耕機、無人植保和播種機、無人插秧機等進行田間作業(ye) ,不僅(jin) 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而且經濟效益有很大提升。

  為(wei) 及時總結推廣全國智慧農(nong) 業(ye) 好的實踐經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信息中心近年來每年都發布全國智慧農(nong) 業(ye) 建設優(you) 秀案例。今年9月,該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批76個(ge) 全國優(you) 秀案例,其中包括江蘇省的《數字賦能智慧漁業(ye) 建設》《肉雞養(yang) 殖全鏈條智慧化管理》,北京市的《首農(nong) 翠湖工場智慧種植》《小麥種植全程無人作業(ye) 技術集成示範》,山西省的《中國雜糧之都雜糧智慧園區建設》。

  這些案例的內(nei) 容十分豐(feng) 富、富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涵蓋智慧農(nong) 業(ye) 多種場景類型。這些案例表明,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中國智慧農(nong) 業(ye) 正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

  建設農(nong) 業(ye) 科技共同體(ti)

  農(nong) 業(ye) 科技國際合作邁上新台階

  2023年6月28日上午,湖南長沙萬(wan) 壽園陵園,一位黝黑皮膚的男士手捧鮮花,來到“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墓前,莊重地獻上鮮花,而後捧出一碗大米,慢慢蹲下身,恭敬地放在墓碑前,緩緩起身凝視著墓碑,久久肅立。他就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農(nong) 業(ye) 部原秘書(shu) 長拉庫托鬆·菲利貝爾。他此次赴湖南專(zhuan) 程來拜謁袁隆平墓,並在墓前奉上來自他自己的祖國的特殊禮物——一碗雜交水稻大米,以此表達對這位中國科學家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受惠於(yu) 中國雜交水稻良種和種植技術,馬達加斯加水稻產(chan) 量近年來顯著提高,從(cong) 之前每公頃產(chan) 量不足3噸增至約10噸,不僅(jin) 解決(jue) 了本國糧食問題,而且還成為(wei) 大米出口國。

  中國一直致力於(yu) 推進農(nong) 業(ye) 科技國際合作,特別是在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與(yu) 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各種形式的農(nong) 業(ye) 科技合作關(guan) 係並提供農(nong) 業(ye) 技術援助。據統計,中國同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農(nong) 業(ye) 合作關(guan) 係,向發展中國家推廣1000多項農(nong) 業(ye) 技術,為(wei) 8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wan) 名雜交水稻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在非洲啟動建設13個(ge) 農(nong) 業(ye) 發展與(yu) 減貧示範村,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近年來,中國有關(guan) 方麵創新農(nong) 業(ye) 科技國際合作模式並取得豐(feng) 碩成果,比如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探索出的“科技小院”模式。

  “科技小院”是中國農(nong) 業(ye) 科技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的創新模式,特點是農(nong) 業(ye) 科學領域研究生長駐生產(chan) 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xi) 基礎上,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ju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產(chan) 者特別是為(wei) 小農(nong) 戶麵臨(lin) 的具體(ti) 問題。這一模式受到在世界銀行、蓋茨基金會(hui)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等機構的青睞和支持,“中非科技小院”項目應運而生。2023年11月,在非洲東(dong) 南部國家馬拉維,3個(ge) “科技小院”陸續揭牌,“中非科技小院”培養(yang) 的數名馬拉維青年入駐,著手為(wei) 本地農(nong) 戶提供科技服務。除了馬拉維之外,“中非科技小院”項目還為(wei) 埃塞俄比亞(ya) 、坦桑尼亞(ya) 、莫桑比克等十多個(ge) 非洲國家培養(yang) 了一批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源自中國、具有當地特色“科技小院”在非洲陸續開辦起來。

  金秋十月,在京舉(ju) 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wei) 推進中國與(yu) 有關(guan) 國家的農(nong) 業(ye) 科技合作注入強勁動力。本屆論壇發布的369項務實合作項目清單中包括一批與(yu) 中國有關(guan) 的雙邊或多邊農(nong) 業(ye) 科技項目。比如,中方與(yu) 阿根廷方簽署在中拉可持續糧食創新中心框架下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中方與(yu) 埃塞俄比亞(ya) 簽署高級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技術援助項目立項換文。中方繼續在盧旺達、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斐濟等國開展菌草技術推廣合作,在烏(wu) 幹達等國推廣多年生稻技術。中方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開展農(nong) 業(ye) 技術研究推廣合作、節水灌溉研究與(yu) 推廣合作,在印度尼西亞(ya) 建設中國—印尼棕櫚園區農(nong) 機化服務中心。這些項目的實施必將進一步促進農(nong) 業(ye) 科技共同體(ti) 建設,推動中外農(nong) 業(ye) 科技合作邁上新台階。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