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講好“一粒米”的故事(傳承之光)

發布時間:2023-12-11 15:4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在中國北方,很多地區都種植粟。敖漢的小米有什麽(me) 特殊,能引發這樣的關(guan) 注?當地人總結為(wei) 4個(ge) 關(guan) 鍵詞:曆史,文化,品質,故事。

  10年來,敖漢小米從(cong) 默默無聞到家喻戶曉,成為(wei) 全國“農(nong) 遺良品”優(you) 選計劃十佳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價(jia) 值超過100億(yi) 元,帶動農(nong) 民增收8億(yi) 元。2020年,以敖漢小米為(wei) 代表的旱作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減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敖漢小米”成為(wei) 考古工作反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ge) 典型案例。

  作為(wei) 五穀之一的粟,從(cong) 古至今一直是中國人的主糧。脫殼之後的粟,即小米。近年來,粟的起源和傳(chuan) 播路線,成為(wei)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課題,2023年還被聯合國大會(hui) 宣布為(wei) “國際小米年”。

  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是中國作物協會(hui) 和中國糧食行業(ye) 協會(hui) 授予的“全國最大優(you) 質穀子生產(chan) 基地”“中國小米之鄉(xiang) ”,也是國際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世界小米起源地之一。2012年,敖漢旱作農(nong) 業(ye) 係統被列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從(cong) 2014年起,敖漢開始舉(ju) 辦世界小米起源與(yu) 發展會(hui) 議,如今已成功舉(ju) 辦了10屆。一年又一年,眾(zhong) 多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如約而來,聆聽最新的考古成果,探討敖漢旱作農(nong) 業(ye) 係統在中國北方農(nong) 業(ye) 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同時為(wei) 當地的小米產(chan) 業(ye) 支招獻策。

  在中國北方,很多地區都種植粟。敖漢的小米有什麽(me) 特殊,能引發這樣的關(guan) 注?當地人總結為(wei) 4個(ge) 關(guan) 鍵詞:曆史,文化,品質,故事。

  種植曆史延續近8000年

  2001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nei) 蒙古第一工作隊對敖漢興(xing) 隆溝遺址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采用浮選法獲取經過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的籽粒1500餘(yu) 粒,並經國內(nei) 外3家碳14實驗室測定年代,確定這些炭化粟黍距今約7650年。這是當時發現的最早的粟黍遺存,一經發現就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guan) 注。研究旱作農(nong) 業(ye) 起源的外國專(zhuan) 家認為(wei) ,在大約6000年前,小米正是從(cong) 這裏出發,沿著草原絲(si) 綢之路向外傳(chuan) 播。

  敖漢旱作農(nong) 業(ye) 係統能夠成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離不開這一重要考古發現。考古隊領隊、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國祥介紹,盡管後來在北京東(dong) 胡林等地出土了距今更久遠的粟粒,但數量很少,且這些地區大都已不再種植小米,唯有敖漢的小米種植延續至今。

  史前考古遺存賦予敖漢小米深厚的文化底蘊。敖漢文化遺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遺址就有4000多處,出土了許多重要文物,境內(nei) 發現有小河西、興(xing) 隆窪、趙寶溝、紅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層、夏家店上層7種未出現斷層的史前文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zhuan) 家組將敖漢確定為(wei) 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在趙寶溝文化小山遺址,發現了最早的豬首龍形象,探尋中華龍的起源,敖漢是一個(ge) 重要區域。敖漢有500多處紅山文化時期的聚落,興(xing) 隆溝第二地點出土的陶人,第一次完整複原了紅山文化陶人。”劉國祥對敖漢的重要遺址和發現如數家珍。而與(yu) 這些珍貴文物相伴的,是石鋤形器、石耜、石刀、磨盤、磨棒等旱作農(nong) 業(ye) 所需所用的生產(chan) 生活工具。這些遺存,見證著以粟為(wei) 主的旱作農(nong) 業(ye) 起源。“可以說,正是旱作農(nong) 業(ye) 滋養(yang) 了這些燦爛的史前文化。”劉國祥說。

  “敖漢小米”成為(wei) 考古工作反哺地方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

  敖漢小米的種植能延續至今,成為(wei) 近8000年來大自然和先民的一致選擇,必定有其緣由。這片土地上生長的小米有什麽(me) 獨特優(you) 勢?這些優(you) 勢從(cong) 何而來,又體(ti) 現在哪裏?

  眾(zhong) 多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合力推動了相關(guan) 考古成果展示及研究工作,為(wei) 敖漢旱作農(nong) 業(ye) 係統保護與(yu) 發展問診把脈。在專(zhuan) 家的建議下,敖漢人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土壤條件、氣候特點、小米成分進行了一係列分析檢測,實證了敖漢小米具有豐(feng) 富的營養(yang) 元素,找到其烹煮形態飽滿和口感上佳的科學依據。敖漢小米被批準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

  以檢測數據為(wei) 基礎,敖漢與(yu) 多個(ge) 農(nong) 業(ye) 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品種選育,發展良種繁育基地,保存瀕臨(lin) 滅絕穀子品種92個(ge) ,還對其中一些品種實施了太空育種。選育出來的優(you) 質品種,助力了“龍頭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基地”生產(chan) 模式的順利推進,產(chan) 量不斷提高。全旗種植麵積增加至百萬(wan) 畝(mu) 以上,行銷全國。同時,敖漢加強數字平台建設,打造標準化追溯體(ti) 係,力爭(zheng) 讓小米也有自己的“身份證”。

  從(cong) 原生態的粒粒小米,到小米油、小米醋、小米香皂、低聚肽粉、代餐粉等,不斷開發的新產(chan) 品,將具有鄉(xiang) 土氣的原料變成時尚美食和保健品、日用品,增加了產(chan) 業(ye) 附加值。

  10年來,敖漢小米從(cong) 默默無聞到家喻戶曉,成為(wei) 全國“農(nong) 遺良品”優(you) 選計劃十佳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價(jia) 值超過100億(yi) 元,帶動農(nong) 民增收8億(yi) 元。2020年,以敖漢小米為(wei) 代表的旱作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減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敖漢小米”成為(wei) 考古工作反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ge) 典型案例。

  “188項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約2/3以上在評選時都由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上報,包括敖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閔慶文指出,以敖漢小米為(wei) 代表的旱作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減貧模式,為(wei) 國內(nei) 其他地區的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探尋了一條可行路徑。

  小小粟粒,“種”出一個(ge) 博物館

  怎樣講好“一粒米”的故事?如何將小米打造成敖漢的文化名片?建造旱作農(nong) 業(ye) 主題公園,打造卡通形象“粟小貝”,廣泛開展農(nong) 耕記憶口述史發掘整理活動……諸多努力中,效果最突出的,莫過於(yu) 建造敖漢小米博物館。

  博物館建築造型別具創意,如一個(ge) 玉玦,環繞著中間3個(ge) 陶罐,設計元素取自當地遺址出土的典型文物,既充滿古樸韻味,又富有現代感。博物館一建成,就成為(wei) 當地的“網紅”地標和旅遊“打卡地”。小米博物館館長阮紅梅介紹,不算旅遊旺季,平時周末來博物館參觀的就有上千人次,大部分是本地居民,常常早上還沒開門,就看見不少人等候在外麵了。

  展陳設計以強大的專(zhuan) 家團為(wei) 後援,布展方案六易其稿,精益求精。展覽分為(wei) 3個(ge) 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小米背後深厚的曆史文化,包括粟的起源與(yu) 世界傳(chuan) 播路線,粟在農(nong) 耕文明形成發展不同階段的地位作用,旱作農(nong) 業(ye) 與(yu) 節氣、曆法、古代農(nong) 書(shu) 、古代倉(cang) 儲(chu) 等。第二部分從(cong) 科普的角度,闡釋了粟在固碳、節水、適應性廣等方麵的特性及其對解決(jue) 世界糧食危機的重要意義(yi) ,中國在小米起源、進化、病理、分子遺傳(chuan) 等方麵的係統研究進展。第三部分展示了敖漢的旱作農(nong) 業(ye) 傳(chuan) 承,展現了千百年來的傳(chuan) 統耕作方式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的融合,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誕生的、豐(feng) 富著人們(men) 日常生活的各種民俗。

  “想不到我們(men) 經常吃的小米,有這麽(me) 多知識點!”“這農(nong) 具我家也有,竟然擺進博物館了。”展廳裏,觀眾(zhong) 們(men) 不時發出這樣的感歎。幾年來,阮紅梅親(qin) 身感受著人們(men) 的態度和觀念的變化。一座博物館,大大增強了當地百姓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意識和文化自豪感。

  敖漢旱作農(nong) 業(ye) 係統的蝶變,仿佛中華農(nong) 耕文明傳(chuan) 承發展的一個(ge) 縮影。近8000年前種下的一粒小米,其種子及種植延續至今,豐(feng) 富了今天人們(men) 的餐桌,也讓文明的魅力浸潤在越來越多人的心間。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9日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