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穩定支持,讓青年人才潛心科研(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

發布時間:2023-12-14 10:0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培養(yang) 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意義(yi) 重大。不久前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若幹措施》,提出對青年科技人才強化職業(ye) 早期支持,突出大膽使用,鬆綁減負、搭台架梯,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創造更多機會(hui) 。

  

  青年科技人才處於(yu) 創新創造力的高峰期,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久前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若幹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提出要加大基本科研業(ye) 務費對職業(ye) 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穩定支持力度、完善自然科學領域博士後培養(yang) 機製、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大力培養(yang) 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等一係列政策舉(ju) 措。

  培養(yang) 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意義(yi) 重大。“鬆綁減負”能否真正減少束縛?“搭台架梯”如何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創造更多施展才華的舞台?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還有哪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加大穩定支持力度

  “這台高真空測試設備,按照一開始的預算設置是不能購買(mai) 的。後來聯係學校科研管理部門,按照需求在管理係統上填寫(xie) 了申請,很快就把預算調整過來了。”複旦大學芯片與(yu) 係統前沿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劉春森說,科研經費申請使用起來更方便了。

  劉春森的研究方向為(wei) 新結構、新機理邏輯存儲(chu) 器件設計,以及對應的係統集成研究。29歲那年,他的研究入選了上海市“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得到了400萬(wan) 元的穩定經費支持。

  2021年10月,上海市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複旦大學將項目的評選定位為(wei) 持續穩定支持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並且在考核目標上允許試錯。

  “這筆經費的考核周期是5年,重在穩定支持。項目設立的權限下放到了學校,項目經費資金的管理權完全下放到項目負責人,經費支配的自由度非常高。”劉春森說。

  科學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往往很難計劃。“基礎研究特區”沒有給科研人員設置硬性、具體(ti) 的指標,而是在組織管理方式上創新探索更多適應青年科研人員成長的新模式。對於(yu) 近年來科研經費管理的“鬆綁減負”,劉春森感觸頗深:“現在做預算的科目基本隻有設備費、業(ye) 務費、勞務費三大類,做預算表也不需要事無巨細。”

  近年來,不少部門和地方都出台措施,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基本科研業(ye) 務費的穩定支持力度。“《措施》的出台,對於(yu) 引導青年科技人才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長期開展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劉春森說。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所長趙誌耘認為(wei) ,要將科研資金提供給具有較高預期影響的科研項目課題,重點資助開創性人才,讓他們(men) 在穩定支持的條件下,大膽實踐開創性想法,“在年齡結構上,要處理好資助青年科研人員與(yu) 成熟科學家之間的關(guan) 係,進一步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提升博士後培養(yang) 質量

  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青年科研人員丁冉,是北京腦科學與(yu) 類腦研究所(以下簡稱“北京腦所”)與(yu) 北京大學聯合培養(yang) 的博士後。“我當時主要負責篩選藥物靶受體(ti) 蛋白,大概做了2年。”在他看來,係統的博士後科研訓練十分必要。

  博士後的性質是“工作”,也是博士生轉向科研的重要階段。“特別是要想成為(wei) 一個(ge) ‘有想法’的科研人員,博士後會(hui) 提供實踐的機會(hui) ,來看看這個(ge) ‘想法’適不適合。”丁冉說。

  丁冉所在的實驗室非常重視博士後培養(yang) 。“課題選擇相對自由,支持比較穩定,還有一流的科研輔助平台,有新的想法就可以嚐試,實驗室非常鼓勵博士後做一些領域內(nei) 比較難的工作,收入也基本能滿足這個(ge) 年齡段生活的需求。”2022年,丁冉博士後出站,來到了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做博士後的經曆,對我來這裏工作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丁冉說。

  近年來,國內(nei) 高校院所就提高博士後培養(yang) 質量、擴大規模、經費分配等方麵,出台了一係列具體(ti) 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丁冉看來,很多措施切中“痛點”,非常務實。

  博士後是科研人才的“蓄水池”。“從(cong) 全球看,頂尖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者多數以博士後為(wei) 主。”北京腦所聯合所長羅敏敏認為(wei) ,近年來,我國博士後培養(yang) 機製雖不斷完善,但課題組以研究生為(wei) 主的局麵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一些博士後工作站重流動輕穩定,人才培養(yang) 質量有待提升,仍需得到更大力度、更長期、更穩定的支持。

  丁冉建議,對一些從(cong) 事長周期基礎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應適當放寬博士後進出站的年齡限製。此外,也應給予博士後更多的選擇權,“比如來到課題組一段時間後,發現方向不太適合,如果能靈活調整,對各方都有好處。”

  重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我的求學、科研經曆都與(yu)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密不可分。”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孫濤是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優(you) 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他從(cong) 事森林土壤學方麵的研究,帶領團隊圍繞土壤保育與(yu) 碳匯提升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

  工作以來,他的很多實驗都在遼寧清原森林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開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能夠為(wei) 長周期連續觀測實驗提供必要條件,對青年科研人員成長成才也很有裨益。”孫濤說。

  “長周期的連續觀測對生態學研究非常重要。”孫濤解釋,“長周期實驗能夠發現很多短期實驗無法揭示的現象、規律,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規模大、數據完整、相關(guan) 維護工作也更加專(zhuan) 業(ye) ,為(wei) 生態學領域相關(guan) 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平台支撐。”

  人才培養(yang) 是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另一優(you) 勢。孫濤介紹:“我會(hui) 鼓勵團隊中的青年科研人員、研究生到野外台站開展研究工作。特別是在學科交叉的背景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往往有比較係統的學科布局,在這裏可以與(yu) 來自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交流合作,找到好的選題和方向。”

  近年來,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十分重視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使用,一些部門和地方在崗位設置、項目承擔等方麵,還提出了不少硬性要求。在孫濤看來,這些措施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比如,把青年科技人才的結構比例、領銜承擔科研任務、取得重大原創成果等培養(yang) 使用情況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績效評估指標,將發揮‘指揮棒’作用,引導相關(guan) 創新資源向青年科技人才傾(qing) 斜。”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萬(wan) 勁波建議,要深化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機製改革,為(wei) 青年人才搭建幹事創業(ye) 平台,大膽使用甚至破格使用優(you) 秀青年科技人才。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分類建立科學合理、各有側(ce) 重的青年科技人才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同時,為(wei) 青年科研人員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持,並給予青年科技人才足夠的創新空間和容錯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14日 13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