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推動太湖治理向縱深邁進 綠色鏈“串”起江南田園新圖景
禽糞—肥—菜、稻魚共生、秸稈原位還田、農(nong) 田尾水養(yang) 分循環利用……一整套農(nong) 業(ye) 生態循環模式,在宜興(xing) 張渚鎮茶亭村呈現出江南生活新圖景。近日,這個(ge) 村的省級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試點村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推動太湖生態治理向縱深邁進,宜興(xing) 全鏈條拓展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空間,依托科技創新,循環農(nong) 業(ye) 、無廢農(nong) 場、漁光互補等一係列新型農(nong) 業(ye) 生態模式不斷湧現。日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向全國推介47個(ge) 高效利用資源節本增效、推廣綠色技術增產(chan) 增效、打造綠色鏈條增值增效的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典型案例,宜興(xing) 榜上有名。
循環利用
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感十足
位於(yu) 太湖邊的江蘇神力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申報宜興(xing) 首批“無廢農(nong) 場”。他們(men) 的生態農(nong) 場將收集的秸稈、雜草、樹枝送到農(nong) 場協同處理資源化利用中心,揉絲(si) 粉碎,高溫無害化處理,深度發酵,製成有機肥料。如今,農(nong) 場內(nei) 有機肥替代化肥率達100%,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大大提升。
過去“資源—產(chan) 品—廢棄物排放”這一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給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一係列問題,如土壤汙染、板結以及農(nong) 田生態係統脆弱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茶亭村馬塘幹自然村記者看到,養(yang) 雞場處理的秸稈、雞糞,生產(chan) 出有機肥供給村裏的綠色稻田、蔬菜地和茶園、果園使用,讓種植戶規避了化肥使用,提升稻米、蔬菜等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不僅(jin) 如此,700畝(mu) 的高質量農(nong) 田,還設計了漂浮植物強化淨化區、生態浮床景觀區、荷花生境區、沉水植物穩定區等功能區域,構建起完整的農(nong) 田生態係統。茶亭村村幹部張宜強介紹,在省農(nong) 科院的技術支撐下,這裏的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並不是傳(chuan) 統循環農(nong) 業(ye) 的簡單複製,而是通過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過程的外部幹預來扭轉石油、化學農(nong) 業(ye) 的弊端,從(cong) 而實現資源的循環流動。
從(cong) 宜興(xing) 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獲悉,打造秸稈綜合利用綠色產(chan) 業(ye) 鏈,預計今年綜合利用秸稈量有望突破28萬(wan) 噸,秸稈綜合利用率可達97%。此外,建立化肥減量增效等舉(ju) 措在內(nei) 的農(nong) 田綠色防控體(ti) 係已成為(wei) 普遍行為(wei) ,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和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全麵改善。
係統治理
高標準農(nong) 田發揮生態功能
“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同時,注重完善全村生態係統,助力太湖治理,改善農(nong) 民生活環境。”芳橋街道金蘭(lan) 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蔣仲良說。作為(wei) 國家級生態村,金蘭(lan) 村借助村邊、田邊、河邊固有的池塘、坑塘建設農(nong) 田尾水淨化塘,配以園林綠色措施,在推行灌排分設過程中,落實排水溝渠生態化措施,形成了生態溝渠吸收、生態濕地淨化於(yu) 一體(ti) 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尾水氮磷梯度降解係統,促進了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減排。
近年來,宜興(xing) 結合“農(nong) 業(ye) 景觀化、景觀產(chan) 業(ye) 化”要求,對高標準農(nong) 田環境進行綠化、美化、淨化提升改造,把農(nong) 田建設與(yu) 太湖治理、美麗(li) 鄉(xiang) 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統籌設計、統一建設,充分發揮好高標準農(nong) 田的生態功能。
緊挨著太湖的新莊街道核心村,農(nong) 田生態化改造以“線”串聯淨化體(ti) 係,形成了“田—庫—塘—渠—灘—河—湖”一套完整的農(nong) 田退水水質淨化體(ti) 係。據介紹,核心村以“百合花開”農(nong) 場為(wei) 基點,對500畝(mu) 農(nong) 田開展連片整治,按照生態化、循環化、高值化原則,新建生態溝渠近4000米,種植水生植物2000多平方米。通過將農(nong) 田退水由生態溝渠引入濕地區域進行自然淨化,配套建設生態濕地約700畝(mu) ,可接納約1000畝(mu) 農(nong) 田退水,實現了農(nong) 田尾水的達標排放,有效削減了入湖氮磷排放量,濕地出水經水質檢測穩定達到Ⅲ類水標準。
據周鐵鎮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隨著太湖生態治理向縱深邁進,在關(guan) 停化工企業(ye) 、太湖禁捕、汙水納管等舉(ju) 措後,目前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成為(wei) 重中之重,通過打通“斷頭浜”等措施形成完整的農(nong) 業(ye) 生態循環係統,打造水清塘美、宜耕宜遊的新江南田園風光。
跨界聯姻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牽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魚塘之上,排排光伏板鋪設出陽光“藍海”,繪就了魚躍影熠的美景。這種水上能發電、水下能養(yang) 魚的“漁光互補”綠色漁業(ye) 生產(chan) 模式,成為(wei) 宜興(xing) 農(nong) 村的新鮮事。漁業(ye) 養(yang) 殖與(yu) 綠色發電的全新產(chan) 業(ye) 融合,帶來高附加值的增收,助力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轉型成為(wei) 綠色低碳農(nong) 業(ye) 。
總投資10億(yi) 元的新建鎮華能興(xing) 建210兆瓦漁光互補發電建設已經接近尾聲,將於(yu) 近期實現並網發電,規劃裝機容量210兆瓦。該項目采用“漁光互補”形式,結合光伏發電技術,建設科技化、生態化、規範化漁光互補生態養(yang) 殖示範基地。這一項目改造蟹塘4000畝(mu) ,為(wei) 全省首個(ge) 集池塘生態化改造與(yu) 漁業(ye) 養(yang) 殖一體(ti) 實施的光伏項目。屆時年發電量約2.2億(yi) 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萬(wan) 噸。
近年來,宜興(xing) 大力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其中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迅猛,規上營收在新能源產(chan) 業(ye) 中長期占比90%左右。正是依托當地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的優(you) 勢,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迎來質的飛躍。大唐宜興(xing) 楊巷一期(80兆瓦)漁光互補複合型光伏發電項目也正在抓緊建設之中,據大唐(無錫)綜合能源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蘇亮介紹,“漁光互補”還將有效降低夏季池塘水溫,提高池塘養(yang) 殖產(chan) 量,“租金+養(yang) 殖環境提升”模式為(wei) 地方鄉(xiang) 村振興(xing) 增添活力。日前,在2023大美新建豐(feng) 收節活動現場,奪得“蟹王”榮譽的蔣傑,就是“漁光互補”塘口養(yang) 殖戶。(胡誌傑)
來源:無錫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