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江淮行|安徽臨泉:中原有“牧場” 寫出“牛”文章
提起牧場,人們(men) 會(hui) 想起廣闊的草原,可位於(yu) 糧食主產(chan) 區的安徽省阜陽市臨(lin) 泉縣,雖然沒有草原,卻有著“中原牧場”的金字招牌,2021年年底,還因“肉牛肉羊”產(chan) 業(ye) 發展,成功入選“全國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典型縣建設名單”。
臨(lin) 泉用什麽(me) 當“牧草”?又是如何發展畜牧業(ye) 的?近日,人民網走進臨(lin) 泉縣,探秘“中原牧場”的獨特發展路徑。
“秸稈”變“牧草”,產(chan) 糧大縣打造“中原牧場”
臨(lin) 泉地處淮河流域,因緊鄰泉河而得名,境內(nei) 平原廣闊、沃野千裏、水係眾(zhong) 多,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大縣,2022年戶籍人口229.3萬(wan) ,有“全國第一人口大縣”之稱。
“這裏氣候、地理、環境都非常好,不但適宜人類生存,也適合牛、羊等生物生長。雖然我們(men) 沒有草原,但全縣有足夠多的秸稈,牛羊在這裏不愁吃喝。”臨(lin) 泉縣畜牧推廣中心技術員張勇說。
臨(lin) 泉縣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基地,全縣常年種植小麥160萬(wan) 畝(mu) ,玉米120萬(wan) 畝(mu) ,大豆、花生、紅薯近10萬(wan) 畝(mu) ,每年糧食產(chan) 量約占全國的1/500、全省的1/30,在生產(chan) 糧食的同時,小麥、玉米等秸稈資源也十分豐(feng) 富,每年各類農(nong) 作物秸稈可收集量為(wei) 160.3萬(wan) 噸。
豐(feng) 富的秸稈資源,為(wei) 臨(lin) 泉縣開辟“第二牧場”,發展畜牧養(yang) 殖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80年代,臨(lin) 泉農(nong) 村家家戶戶養(yang) 牛,在區域內(nei) 形成一定知名度。近年來,臨(lin) 泉搶抓長三角一體(ti) 化重大戰略機遇,深入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xing) 行動,推動肉牛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不斷擦亮“中原牧場”名片。
為(wei) 牛羊提供充足的飼料,是開展規模養(yang) 殖的基礎。臨(lin) 泉縣加快推進小麥、玉米秸稈飼料化綜合利用,推動建立“肉牛企業(ye) +飼草公司”合作機製,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xiang) 鎮、村莊推廣技術,並通過補貼推廣玉米秸稈加工機械。
截至目前,臨(lin) 泉全縣已有飼草企業(ye) 66家、青貯機械2200餘(yu) 台套,年加工玉米等農(nong) 作物秸稈60餘(yu) 萬(wan) 噸,每年帶動群眾(zhong) 秸稈轉化增收2億(yi) 元以上。
安徽寶臨(lin) 食品有限公司內(nei) ,工人們(men) 正在將切割出來的牛腩篩選打包。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發力牛肉精深加工,銷售網絡遍布長三角
11月30日上午,臨(lin) 泉縣安徽寶臨(lin) 食品有限公司內(nei) ,工人們(men) 正在將切割出來的牛腩篩選打包。這些產(chan) 品經過冷鏈運輸,會(hui) 出現在長三角眾(zhong) 多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我們(men) 在外打拚20多年,現在又回來創業(ye) ,就是相信臨(lin) 泉肉牛產(chan) 業(ye) 有廣闊未來。”安徽寶臨(lin) 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小保說。
既是中原又是長三角,臨(lin) 泉縣在區位上承東(dong) 啟西、接南連北,又有肉牛屠宰加工曆史,一直是牛肉精深加工和貿易的區域中心,有數千人在全國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從(cong) 事牛肉貿易,劉小保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90年代,臨(lin) 泉有一個(ge) 肉牛屠宰加工的高峰,長官鎮等幾個(ge) 鄉(xiang) 鎮,匯聚了周邊運過來的牛。臨(lin) 泉人到全國跑牛肉貿易,也是從(cong) 那個(ge) 時候開始的。”以臨(lin) 泉為(wei) 起點,劉小保跑遍了大江南北,了解了各地肉牛的品種、品質,也慢慢搭建起自己的銷售網絡。
安徽寶臨(lin) 食品有限公司內(nei) ,工人們(men) 正在將切割出來的牛腩篩選打包。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2019年,劉小保在臨(lin) 泉成立安徽寶臨(lin) 食品有限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如今已成為(wei) 集肉牛養(yang) 殖、生產(chan) 加工和國際貿易於(yu) 一體(ti) 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阜陽市級重點龍頭企業(ye) 。
劉小保的返鄉(xiang) 創業(ye) ,是臨(lin) 泉縣肉牛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近年來,臨(lin) 泉縣堅持“外引內(nei) 培”雙向發力,持續加大對肉牛全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招引力度、深加工龍頭企業(ye) 扶持力度,積極與(yu) 上海鵬欣集團、內(nei) 蒙古合牛牧業(ye) 、吉林長春新牧科技公司合作開展高端肉牛全產(chan) 業(ye) 鏈項目建設,安徽綠帝食品、寶臨(lin) 食品等牛肉深加工企業(ye) 獲評省級長三角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供應示範基地。
目前,臨(lin) 泉縣有規上肉牛屠宰深加工企業(ye) 3家,年可屠宰加工20萬(wan) 頭,擁有皖西北最大的牛羊交易集散基地,肉牛全產(chan) 業(ye) 鏈年產(chan) 值達50億(yi) 元,2023年6月還獲批“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
“中原牧場第六養(yang) 殖小區”。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實施“秸稈變肉”工程,推動“肉牛產(chan) 業(ye) ”全麵振興(xing)
走進位於(yu) 臨(lin) 泉縣單橋鎮周莊村的“中原牧場第六養(yang) 殖小區”,一股飼草發酵的清香迎麵撲來,寬敞整齊的牛舍裏,700多頭牛悠閑地吃著飼草。沒有異味,沒有糞汙,與(yu) 傳(chuan) 統養(yang) 殖的場景截然不同。
類似的養(yang) 殖小區,臨(lin) 泉目前共有7個(ge) 。
近年來,臨(lin) 泉縣積極探索“中原牧場肉牛養(yang) 殖小區”建設,通過構建“鏈主企業(ye) +養(yang) 殖小區+農(nong) 戶+市場”新模式,實現飼養(yang) 管理、飼草供應、防疫消毒、技術培訓、糞汙處理、出欄銷售“六統一”,在解決(jue) 養(yang) 殖戶用地難、建場成本高和銷售難等問題的同時,不斷推動肉牛養(yang) 殖規模進一步擴大。
“我們(men) 是鏈主企業(ye) ,負責養(yang) 殖小區的建設管理。養(yang) 牛投入比較大,我們(men) 自己發展養(yang) 殖,也吸引農(nong) 戶參與(yu) ,可以實現互利共贏。”“中原牧場第六養(yang) 殖小區”的主體(ti) 是安徽興(xing) 牧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企業(ye) 負責人李征在接受采訪時說。
“中原牧場第六養(yang) 殖小區”內(nei) ,肉牛正在吃飼草。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發展肉牛養(yang) 殖小區,是臨(lin) 泉縣實施“秸稈變肉”工程的重點工作之一。
今年以來,臨(lin) 泉縣大力實施“秸稈變肉”工程,全麵推進肉牛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促進肉牛產(chan) 業(ye) 擴量提質增效、綠色食品延鏈補鏈強鏈。
臨(lin) 泉縣成立肉牛振興(xing) 工作領導小組,製定“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xing) 實施方案、十條政策措施、抵押融資等一攬子政策,常態化舉(ju) 辦“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xing) 培訓班,製定鄉(xiang) 鎮(街道)月度賽牛機製,推動肉牛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同時,臨(lin) 泉縣還統籌利用全縣設施農(nong) 業(ye) 用地資源和耕地“進出平衡”指標,清理閑置低效用地,優(you) 先保障項目建設。設立肉牛發展專(zhuan) 項資金,探索設立肉牛產(chan) 業(ye) 政府風險補充基金。依托臨(lin) 泉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發揮安徽科技學院牛羊產(chan) 業(ye) 研究院、安農(nong) 大皖西北綜合試驗站作用,研究解決(jue) 關(guan) 鍵問題和技術瓶頸。
“通過三產(chan) 融合發展,計劃到2027年,全縣肉牛飼養(yang) 量達21萬(wan) 頭,肉牛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達70億(yi) 元,綠色食品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較2022年翻一番、達400億(yi) 元。”臨(lin) 泉縣委書(shu) 記、縣長江利國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