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含綠量”提升“含金量”(評論員觀察)
隻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chan) 業(ye) 結構,才能兼顧發展和減排,逐步實現“雙碳”目標
浙江桐鄉(xiang) 一家企業(ye) 的5G智慧工廠長絲(si) 生產(chan) 車間內(nei) ,依靠大數據+雲(yun) 計算係統,大屏上顯示生產(chan) 全過程的能耗情況:生產(chan) 源頭,采用原液著色技術生產(chan) 免染纖維,僅(jin) 印染工序每年就可減少汙水排放600萬(wan) 噸;末端處理環節,借助超低壓蒸汽回收及凝液回收技術,每年可減少95%的固體(ti) 廢物和65%的溫室氣體(ti) 排放。包含綠色車間在內(nei) 的綠色製造體(ti) 係不斷完善,折射出我國推動生產(chan) 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顯著成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優(you) 化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yan) 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的基礎上。”從(cong) 全國各地公布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來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成為(wei) 各地共同追求的發展目標。麵向未來,隻有強化“雙碳”目標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引領作用,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經濟體(ti) 係,才能以發展的“含綠量”提升產(chan) 業(ye) 的“含金量”,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僅(jin) 對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提出緊迫要求,也為(wei) 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提供了戰略機遇。隻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chan) 業(ye) 結構,才能兼顧發展和減排,逐步實現“雙碳”目標。在江蘇徐州,徐工集團不斷推進供應鏈綠色管理,通過把穩供應商準入關(guan) 、將綠色指標納入考核體(ti) 係等方式,帶動鏈上企業(ye) 全生命周期開展綠色工藝及綠色精益製造;在安徽宿州,漂浮式光伏電站讓“廢水”變成全新的電站載體(ti) ,實現了采煤沉陷區的“變廢為(wei) 寶”。這說明,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wei) 解決(jue) 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就能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需要認識到,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事關(guan) 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剛需,事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在綠色低碳轉型中,同樣要堅持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不能把其當成“低端產(chan) 業(ye) ”簡單退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綠色化發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不僅(jin) 不是包袱,還能創造新財富。比如,雲(yun) 南鋁業(ye) 公司,以前鋁電解熔鑄生產(chan) 過程中的鋁灰“埋不了、燒不淨、沒人要”,現在依靠新技術每年能在鋁灰中回收氧化鋁約2萬(wan) 噸,創造價(jia) 值2000萬(wan) 元以上。這啟示我們(men) ,推動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並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附加值,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大有可為(wei) ,從(cong) 業(ye) 者可以大有作為(wei) 。
能源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要看到,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總體(ti) 狀況是富煤貧油少氣,長遠來看,隨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深入推進,我國將逐步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為(wei) 主體(ti) 、安全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ti) 係,有利於(yu) 實現能源領域深度脫碳和本質安全,真正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發揮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備和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發展以光伏、風電等為(wei) 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把能源產(chan) 業(ye) 從(cong) “資源屬性”轉變為(wei) “製造屬性”,將有力助推能源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能源安全自主可控。
神州大地上,綠色生產(chan) 方式加快形成,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良好,正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新征程上,搶抓“雙碳”目標帶來的新發展機遇,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優(you) 化、轉型升級,我們(men) 定能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