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改善空氣質量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3-12-19 11:4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日,國務院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今後一段時間大氣汙染治理的工作重點和行動舉(ju) 措。《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控製在1%以內(nei) ;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

  藍天保衛戰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先後印發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推動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大幅下降。為(wei)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藍天獲得感,國務院近日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

  生態環境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wei) 37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28.8%;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為(wei) 87.0%,較2015年提高5.8個(ge) 百分點,均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指標要求,人民群眾(zhong) 藍天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我國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yan) 峻,部分地區秋冬季PM2.5汙染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仍然存在,空氣質量與(yu) 保護人民身體(ti) 健康的要求、與(yu) 美麗(li) 中國建設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這位負責人說。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在總結過去10年大氣汙染治理工作的基礎上,《行動計劃》傳(chuan) 承延續了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以改善空氣質量為(wei) 核心,以減少重汙染天氣和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wei) 重點,以降低PM2.5濃度為(wei) 主線,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紮實推進產(chan) 業(ye) 、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多贏。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控製在1%以內(nei) ;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分別下降20%、15%,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總體(ti) 達標,北京市控製在32微克/立方米以內(nei) 。

  優(you) 化調整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從(cong) “2+26”城市擴為(wei) “2+36”城市

  《行動計劃》對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進行優(you) 化調整,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作為(wei) 三大重點區域,提出了更嚴(yan) 的任務措施、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高的目標要求,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全國空氣質量改善。

  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共47個(ge) 城市劃為(wei) 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2018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將重點區域調整為(wei)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共80個(ge) 城市。

  “隨著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持續推進,在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的同時,其他部分非重點區域城市大氣汙染問題逐漸凸顯,如位於(yu)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之間的蘇皖魯豫交界地區,PM2.5濃度已經與(yu) 重點區域基本相當,而且在特定氣象條件下還會(hui) 對重點區域產(chan) 生傳(chuan) 輸影響。”劉炳江表示。

  《行動計劃》結合近年工作實際,綜合考慮區域汙染傳(chuan) 輸貢獻、空氣質量狀況、行政管理需求等因素,對個(ge) 別城市進行優(you) 化調整。將PM2.5濃度較高的山東(dong) 南部、河南中南部等城市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更有利於(yu) 開展區域聯防聯控;調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的部分城市,使得一個(ge) 省份隻在一個(ge) 重點區域內(nei) ,以降低行政成本;將PM2.5濃度基本穩定達標且對長三角地區汙染貢獻較小的浙江南部、安徽南部的部分城市調出,突出重點、精準發力。

  劉炳江介紹,《行動計劃》將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城市總數調整為(wei) 82個(ge) ,調整後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從(cong) “2+26”城市擴為(wei) “2+36”城市。

  更加突出交通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汙染防治和經濟發展協同雙贏

  《行動計劃》部署了9項重點工作任務,涉及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麵源汙染治理等方麵,其中一大亮點是更加突出交通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多汙染物協同減排,例如,到2025年,鐵路、水路貨運量比2020年分別增長10%和12%左右。

  “現在,北方地區的重汙染過程,氮氧化物是拉動PM2.5濃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因子。氮氧化物的排放,機動車等移動源是第一大來源。”劉炳江介紹,《行動計劃》中,交通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量化指標最多,措施最細最具體(ti) 。

  近年來,我國運輸結構調整卓有成效,“公轉鐵”工作進展明顯,鐵路運輸量連續6年增長;新能源汽車、零排放移動源推廣有進展;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約4000萬(wan) 輛,機動車清潔化水平提高;機場、港口碼頭非道路機械電動化大規模推進。

  劉炳江介紹,貨運結構調整將更加聚焦關(guan) 鍵領域,推動貨物清潔運輸。比如煤炭領域,強化煤炭主產(chan) 區煤炭和焦炭中長距離(運距500公裏以上)運輸要求,鐵路運輸比例力爭(zheng) 達到90%。機動車清潔化發展更加強調新能源化,抓好公共領域車輛和重型貨車兩(liang) 個(ge) 重點,促進清潔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非道路移動源更加強化綜合治理,堅持新能源替代與(yu) 老舊機械淘汰同步發力。成品油質量更加突出全鏈條監管,要求有關(guan) 部門加強油品進口、生產(chan) 、倉(cang) 儲(chu) 、銷售、運輸、使用全環節監管。

  “《行動計劃》一個(ge) 突出創新點在於(yu) ,更加關(guan) 注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guan) 係。”南開大學教授馮(feng) 銀廠認為(wei) ,多年攻堅後,傳(chuan) 統治理方法的減排空間在逐漸收窄,目前已進入探索汙染防治和經濟發展協同實現雙贏的階段。《行動計劃》釋放出這樣的信號,要從(cong) 根本上、從(cong) 發展路徑上去思考大氣汙染防治的未來方向,引領全社會(hui) 努力攻堅。

  生態環境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將作為(wei)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的重要內(nei) 容,對問題突出的地區,視情組織開展專(zhuan) 項督察。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