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市場活力持續迸發

發布時間:2023-12-20 11:02:00來源: 重慶日報網

  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下,重慶經營主體(ti) 數量仍在高速增長。12月18日,來自市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重慶新設立各類經營主體(ti) 59.52萬(wan) 戶、同比增長17.85%。截至目前,重慶經營主體(ti) 總量達367.48萬(wan) 戶,較去年底增長7.57%。

  經營主體(ti) 數量持續高增長,是營商環境優(you) 化的結果。重慶在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破解製約企業(ye) 設立、經營、發展的難點卡點,在落實稅惠政策、跨境貿易便利化、規範政府采購等關(guan) 鍵領域改革創新上,重慶是如何做的?

  稅務營商環境持續向好

  前10個(ge) 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逾400億(yi) 元

  近年來,重慶持續深化“精細服務”改革,在落實稅惠政策、優(you) 化稅費服務、深化助企發展等方麵取得積極進展,推動稅務營商環境持續向好。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重慶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03.6億(yi) 元,民營經濟納稅人繳費人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314.8億(yi) 元,金額占比78%,受益最大。

  與(yu) 此同時,今年減稅降費在普惠的基礎上重點支持民企科技創新。對月銷售額10萬(wan) 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征收;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減按1%預繳,該政策將實施至2027年年底。

  在普惠基礎上,重慶聚焦支持科技創新,延續、優(you) 化、完善了係列稅費優(you) 惠政策。比如,延續並擴大加計抵減政策,對先進製造業(ye) 企業(ye) 實行加計抵減增值稅政策、集成電路和工業(ye) 母機企業(ye) 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20%。

  不僅(jin) 政策加碼,享受時點也提前。從(cong) 今年起,新增每年7月預繳申報期為(wei)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享受時點。這項新政策7月已經落地,我市有2947戶企業(ye) 提前申報享受,其中民營企業(ye) 達2714戶,加計扣除金額約16.5億(yi) 元,戶數和金額占比分別達92.1%和60.4%。

  此外,重慶還持續深化“銀稅互動”,讓良好的納稅信用真正成為(wei) 解決(jue) 企業(ye) 融資困境的“金鑰匙”。截至11月底,重慶簽訂“銀稅互動”合作協議銀行31家,授信戶數12.48萬(wan) 戶,授信金額948.79億(yi) 元。

  稅費紅利逐步兌(dui) 現,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更足。今年1—10月,全市新增民營涉稅經營主體(ti) 35.8萬(wan) 戶。

  推動口岸營商環境再升級

  關(guan) 區共有100家高級認證企業(ye)

  近年來,重慶圍繞跨境貿易全鏈條、全環節,持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口岸營商環境再升級。

  比如,為(wei) 提高通關(guan) 效率,重慶實施“企業(ye) 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降低通關(guan) 、物流綜合成本。重慶海關(guan) 按照“一企一策略”“一鏈一方案”做好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企業(ye) 培育工作,助力企業(ye) 享受通關(guan) 便利,目前重慶關(guan) 區共有100家高級認證企業(ye) ,居西部地區首位。

  同時,重慶推動西永綜保區在全國率先開展跨境電商商品條碼應用試點,建立商品外包裝“溯源二維碼+商品條碼”雙碼溯源機製,實現區內(nei) 1.2萬(wan) 餘(yu) 種跨境電商商品“雙碼溯源”全覆蓋。

  在運輸模式的優(you) 化上,重慶率先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建立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聯運班列和跨境公路班車3種主要的物流組織形式。截至11月底,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貨物運輸品類已增加到980多種,輻射我國18個(ge) 省(區、市),通達全球120個(ge) 國家和地區的486個(ge) 港口。

  此外重慶還應用數字手段,推動口岸智能應用再提級。例如,重慶首創區域“單一窗口”——“單一窗口”西部陸海新通道平台,並上升為(wei) 標準版在全國推廣共享,構建跨省區市通關(guan) 物流業(ye) 務協同體(ti) 係,降低各環節之間銜接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持續優(you) 化

  所有項目提前30天公開意向

  近年來,重慶以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優(you) 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

  在流程上亮一亮。今年以來,重慶實施政府采購意向公開,所有政府采購項目需提前至少30天公開意向,拓展政府采購信息公開範圍。

  在效率上提一提。重慶建立全市統一的政府采購信息公開一體(ti) 化平台,截至目前,網站共服務全市1.8萬(wan) 多家采購單位、1000餘(yu) 家代理機構、1萬(wan) 餘(yu) 名評審專(zhuan) 家、15萬(wan) 多家供應商,年均辦事量達2.5萬(wan) 次左右。

  在成本上減一減。重慶大力推廣電子招投標,全市已有37個(ge) 區縣開展電子招投標試點;在全國首批實行供應商基本資格條件承諾製,積極助推電子保函在繳納政府采購領域保證金的應用,自今年4月28日推廣以來,已為(wei) 430家企業(ye) 授信1.2億(yi) 元。

  在紓困上幫一幫。重慶推行政府采購合同預付款,預付款比例從(cong) 無提高到30%或50%;提高政府采購工程麵向中小企業(ye) 預留份額;推出“政采貸”“政采擔”服務,截至2022年底,全市貸款金額已累計突破80億(yi) 元,2900餘(yu) 戶次企業(ye) 受益。

  本報記者 唐琴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