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口西漢一號墓解密
2200年,如此久遠。可在重慶武隆烏(wu) 江之畔,卻因為(wei) 一座墓葬的出土而近在眼前。
12月15日,來自北京、武漢、成都、西安、重慶等地的20餘(yu) 位專(zhuan) 家匯聚武隆,來到近期在該區出土的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實地考察,並召開白馬航電樞紐工程地下文物保護成果匯報會(hui) 暨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專(zhuan) 家論證會(hui) ,為(wei) 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清理、保護、利用等工作建言獻策。
墓主人身份初步揭開
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是為(wei) 配合重慶烏(wu) 江白馬航電樞紐工程而開展的搶救性發掘發現的。根據出土木牘記錄,墓主人下葬年代為(wei) 公元前186年,距今已超過2200年。
“真是宛然如新啊!”當在考古發掘現場附近看到出土漆木器時,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學術院長霍巍感歎道。
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出土器物600餘(yu) 件,分為(wei) 漆木、竹、銅、陶、玉5類。作為(wei) 重慶迄今唯一經考古發掘的“清水墓”(墓葬內(nei) 部被地下水淹沒包圍),得益於(yu) 水體(ti) 隔絕了空氣,耳杯、漆盤等一件件漆木器光亮如新、精美絕倫(lun) 。
墓主人是誰,為(wei) 何擁有如此精美的陪葬品?專(zhuan) 家們(men) 試圖從(cong) 木牘中尋找答案。
在墓葬的頭廂出土的180件器物中,木牘是最為(wei) 重要的發現。本次發現的木牘分幹支木牘和遣策兩(liang) 類。遣策共8枚,其中1枚為(wei) 告地書(shu) 。
中國考古學會(hui) 秦漢考古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說,告地書(shu) 上有“禦史昌”3個(ge) 字。這說明,墓主人是西漢漢惠帝時期的一名禦史。他的姓還不得而知,但是名卻記錄在案——“昌”。
這位“禦史昌”是因為(wei) 被派遣到巴郡工作才葬於(yu) 此地嗎?信立祥認為(wei) ,更大可能是“歸葬”。也就是說,“禦史昌”的家鄉(xiang) 在巴郡,他是在去世後“落葉歸根”。
除了“禦史昌”3個(ge) 字之外,告地書(shu) 上還出現了“涪陵”二字,這兩(liang) 個(ge) 字的出現,將“涪陵”得名的曆史提前了數十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副館長、研究館員劉豫川說,關(guan) 於(yu) “涪陵”設縣,學界一般認為(wei) 是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建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40年。告地書(shu) 中關(guan) 於(yu) “涪陵”的記載,將涪陵設縣的曆史從(cong) 西漢中期提前至不晚於(yu) 西漢初期。
“禦史昌”性別是什麽(me) ?有何特征?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項目考古領隊黃偉(wei) 說,經過對木棺裏遺骸的體(ti) 質人類學分析檢測,墓主人是一名男性,死亡時為(wei) 中老年。根據保存較為(wei) 完整的椎骨高度、腳部蹠骨的長度,初步判斷墓主人身高為(wei) 175厘米以上。墓主人肢骨極為(wei) 粗壯,顯示其生前身材高大,體(ti) 格健壯。
兩(liang) 雙出土的“編織履”也呈現在專(zhuan) 家麵前。“履”長27厘米,相當於(yu) 現在穿44碼鞋的腳,進一步說明墓主人身材高大。
有趣的是,根據遣策記錄的隨葬品名稱可知,墓主人帶入棺槨之中的,不僅(jin) 有最常見的奴仆木俑,還有代表家人的木俑。“將家人雕刻成木俑帶入墓葬之中,這在全國是非常少見的。”黃偉(wei) 說,這一發現,對研究古代木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巴蜀楚秦文化美美與(yu) 共
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發現的意義(yi) 何在?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項目總負責人白九江認為(wei) ,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展現了漢文化確立過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匯融合的時代特征。
為(wei) 何這樣說呢?在出土器物中,銅鍪是典型的巴文化器物;一些漆器底部有“成市草”的烙印,意味著這些漆器來自蜀地,是成都的漆器作坊製作的;漆木器的紋飾、器型等具有楚地特征;蒜頭壺等器物則是秦文化代表器物。
“當時是漢初,說明漢初經濟在秦的基礎上並沒有停滯,一些手工業(ye) 尤其是漆器製造業(ye) 在成都仍然在發展。”信立祥表示。
“這座墓葬體(ti) 現出多元文化影響,反映出墓主人是當時的弄潮兒(er) 。”霍巍說,墓葬處於(yu) 交通要衝(chong) 之上,所以在墓葬中看到了多種文化因素匯聚融合的現象。“這座墓葬的發現,對於(yu) 中國漢代墓葬製度研究,對長江上遊地區跟中華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都具有重大學術價(jia) 值。”
讓專(zhuan) 家們(men) 印象頗深的是,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保存完整、形製清晰,且未被盜掘。
“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堪稱中國陵墓考古的重大發現。”陝西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焦南峰說,這座墓葬出土器物數量眾(zhong) 多,整體(ti) 有600多件,相信隨著出土器物的進一步梳理,這個(ge) 數字還會(hui) 增加。他還表示,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隨葬品蘊含的文化元素非常豐(feng) 富,巴、蜀、楚、秦風格交融其間,是西漢早期巴蜀地區文化大進步的實證。
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當日下午進行的論證會(hui) 持續4個(ge) 半小時。專(zhuan) 家們(men) 在對現階段考古工作表示讚譽,對考古價(jia) 值進行判斷的同時,也對墓葬的保護、利用等工作提出建議。
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出土了大量植物遺存,其中包括朱砂、紫蘇等在內(nei) 的中藥材。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理論與(yu) 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李政說,朱砂是古人煉丹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朱砂也屬於(yu) 中藥的原材料之一,但考古工作者在包括長沙馬王堆等在內(nei) 的墓葬中,大多發現的是用朱砂製作完成的丹藥,發現的朱砂原礦非常少,“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朱砂原礦的出土,為(wei) 我們(men) 溯源朱砂產(chan) 地,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鄔文玲是武隆人。她滿懷期待地說:“作為(wei) 武隆人,我有個(ge) 想法:能不能在保護墓葬的基礎上建設遺址公園或者專(zhuan) 題博物館,讓武隆除了有自然風光,還有拿得出手的曆史文化遺跡,吸引遊客前來參觀,支持武隆的發展?”
鄔文玲說出了不少專(zhuan) 家的心聲。從(cong) 重慶、從(cong)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角度,專(zhuan) 家們(men) 也分享了“金點子”。
專(zhuan) 家們(men) 注意到,白馬航電樞紐工程地下文物保護項目成果豐(feng) 碩,在烏(wu) 江下遊沿岸有新石器、商周、西漢等不同時期的遺址,遺址數量多、時代跨度大、類型豐(feng) 富。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重慶師範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鄒後曦等專(zhuan) 家表示,應以更廣闊的視野觀照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進一步重視對墓葬的保護,對出土器物的清理,和跨學科研究等工作。此外,還應川渝攜手,在嘉陵江流域開展聯合考古等工作,助推巴蜀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市文化旅遊委黨(dang) 委委員、副主任幸軍(jun) 說,接下來,要將關(guan) 口西漢一號墓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框架之中,規劃項目,並係統推進。同時,要注重出土文物的活化利用,特別是博物館的建設也要提上議事日程。
本報記者 李晟 趙迎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