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發布時間:2023-12-25 14:42: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最終目的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2023年10月,《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動內(nei) 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中提出“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和多項具體(ti) 要求。內(nei) 蒙古把握機遇,勇擔使命,全麵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用足用好政策,著力穩就業(ye) 、保民生、促發展,切實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讓各族人民群眾(zhong) 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

  解讀——

  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怎麽(me) 幹?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內(nei) 蒙古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一個(ge) 個(ge) 暖心政策、一項項紮實舉(ju) 措托起民生基本盤。

  2023年,內(nei) 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聚焦做好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深化社會(hui) 保障改革、勞動權益維護等民生工作,穩就業(ye) 、保民生、兜底線,不斷增強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翟瑛珺認為(wei) ,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是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內(nei) 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辦好自治區兩(liang) 件大事,奮力闖新路、進中遊的內(nei) 在要求。《意見》指出要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戰略性調整優(you) 化,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必將提供更多、更好、更充分的就業(ye) 崗位,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門將進一步落實落細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構建責任明確、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的就業(ye) 工作格局,同時持續推行“大數據+鐵腳板”的公共就業(ye) 服務模式,努力提升公共就業(ye) 服務能力,促進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提高就業(ye) 質量。

  2023年,內(nei) 蒙古持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工傷(shang) 和失業(ye) 保險費率、失業(ye) 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助企紓困,兌(dui) 現政策紅利34.58億(yi) 元。突出抓好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啟動實施公共部門穩崗擴崗、公共就業(ye) 服務進校園等10項行動,廣泛征集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服務基層項目等政策性崗位,特別是在事業(ye) 單位招聘中,允許將2023年底前退休人員編製用於(yu) 招聘高校畢業(ye) 生,提前半年實施2024年全區事業(ye) 單位招聘考試,讓畢業(ye) 生選擇更早、機會(hui) 更多。

  聚焦聚力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切實兜住底、兜準底、兜牢底。自治區民政廳社會(hui) 救助處處長李偉(wei) 表示,近年來,我們(men) 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聚焦特殊群體(ti) 、聚焦群眾(zhong) 關(guan) 切,進一步完善製度體(ti) 係,健全體(ti) 製機製,強化政策落實,推動社會(hui) 救助工作快速發展,有力保障了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自治區民政廳將在推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增進民生福祉方麵進一步發揮保基本固底板作用,持續深化社會(hui) 救助製度改革,強化擴圍提質增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製,加強主動宣傳(chuan) 、主動發現、主動公開聯動,提高社會(hui) 救助精細化水平,為(wei) 確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個(ge) 都不掉隊”多作貢獻。

  行動——

  增進民生福祉 托起群眾(zhong) “穩穩的幸福”

  冬季的塞外沙地,北風呼嘯。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蘇木以工代賑治沙項目區吸引了周邊農(nong) 牧民踴躍參與(yu) ,為(wei) 正在進行的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注入強勁力量。

  今年,翁牛特旗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秋冬會(hui) 戰中,探索以工代賑治沙模式,全旗投入項目資金2683.38萬(wan) 元,當地群眾(zhong) 投工投勞獲得勞動報酬。“《意見》提出,在政府投資重點工程和農(nong) 牧業(ye) 農(nong) 牧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適當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格日僧蘇木以工代賑治沙項目的實施,充分發揮了以工代賑項目資金的乘數效應,構建起全民參與(yu) 、群策群力的防沙治沙新格局,實現了治沙與(yu) 致富雙贏。”翁牛特旗林草局局長陳宗濤說。

  2023年內(nei) 蒙古充分發揮以工代賑政策功能作用,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特別是返鄉(xiang) 農(nong) 牧民、防返貧監測對象及時提供務工崗位,打造農(nong) 村牧區就業(ye) 的“蓄水池”“穩定器”,全麵推動以工代賑相關(guan) 工作,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截至目前,自治區已爭(zheng) 取2023年中央以工代賑專(zhuan) 項資金34658萬(wan) 元,實施81個(ge) 項目,帶動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務工人數2918人,發放勞務報酬1991萬(wan) 元。

  保基本民生,就是要保障居民基本衣食住行。《意見》印發以來,全區各地通過保就業(ye) 、加大對困難群體(ti) 救助等措施,保障百姓收入,使其有能力負擔基本生活支出。

  劉二飛是鄂爾多斯市東(dong) 勝區泊爾江海子鎮城梁村的脫貧人員,他長期居住在罕台鎮永勝村,一家3口人的生活來源靠種地和養(yang) 殖來維持。今年,東(dong) 勝區就業(ye) 服務中心將他的妻子安置到了罕台鎮永勝村鄉(xiang) 村公益性崗位,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

  鄂爾多斯市通過企事業(ye) 單位吸納、鼓勵創業(ye) 、崗位推薦和加強就業(ye) 指導等措施,不斷拓寬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群體(ti) 就業(ye) 渠道,聚焦失業(ye) 人員、就業(ye) 困難人員、農(nong) 牧民工、退役軍(jun) 人等就業(ye) 重點群體(ti) ,舉(ju) 辦就業(ye) 援助月專(zhuan) 項活動,及時提供職業(ye) 指導、職業(ye) 介紹、政策落實等服務,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零就業(ye) ”家庭動態清零。目前,鄂爾多斯市共備案54家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機構,備案職業(ye) (工種)達200餘(yu) 種。對失業(ye) 人員、農(nong) 牧民、高校畢業(ye) 生等重點群體(ti) ,開展大規模職業(ye) 技能培訓,不斷優(you) 化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前不久,“內(nei) 蒙古救助通”上線開通,實現社會(hui) 救助工作全流程網上辦理。它集合了簽署核對授權書(shu) 、幸福清單、新申請辦理、申請進度查詢、生存認證、社會(hui) 救助信息卡6大功能,困難群眾(zhong) 足不出戶即可實現社會(hui) 救助從(cong) 申請、受理到核查、審核確認所有流程的線上辦理,為(wei) 出行不便、交通不暢、遠在異地、政策不熟、信息不通的困難群眾(zhong) 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李偉(wei) 說,自治區民政廳將充分發揮“內(nei) 蒙古救助通”的“平台+數據+科技”疊加優(you) 勢,進一步推動需求與(yu) 服務、政策與(yu) 標準、項目與(yu) 資源有效對接,健全分層分類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推進政府救助與(yu) 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打造“精準、高效、智慧、溫暖”的救助服務品牌,不斷提升社會(hui) 救助的維度、廣度、深度,兜住、兜準、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目標——

  兜牢民生“基本盤” 繪就共同富裕新圖景

  天地之大,黎元為(wei) 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考察期間強調:“從(cong) 全國來看,推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最艱巨的任務在一些邊疆民族地區。這些邊疆民族地區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隊。”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是保障民生最起碼的要求,是促進社會(hui) 公平、維護社會(hui) 穩定的基本保障。

  就業(ye) 關(guan) 乎國計民生,關(guan) 乎千家萬(wan) 戶。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就業(ye) 促進處處長張海濤說,我們(men) 將打造“家門口”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服務站,為(wei) 各類服務對象提供更加貼心、暖心、舒心的人社服務。打造知名勞務品牌,精心培育打造帶動就業(ye) 能力強的勞務品牌,提升農(nong) 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ye) 組織化程度。打造跨區域勞務協作聯盟,更好地服務農(nong) 牧民工、失業(ye) 人員等各類人員實現轉移就業(ye) 、就近就地就業(ye) 。提升公共就業(ye) 服務質效,持續開展春、秋兩(liang) 季大型公共就業(ye) 服務係列招聘活動,全麵提升技能培訓質效,為(wei) 各類勞動者提供精準就業(ye) 服務,讓勞動者獲得更體(ti) 麵的工作、更高的工資收入、更好的發展機會(hui) 、更幸福的生活。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麵,內(nei) 蒙古將堅持和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強化部門間信息共享。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重點支持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和全產(chan) 業(ye) 鏈開發,依托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夯實脫貧地區發展基礎,激發脫貧群眾(zhong) 活力。引導更多的脫貧群眾(zhong) 參與(yu) 農(nong) 田水利、防沙治沙等各類鄉(xiang) 村建設項目,促進脫貧人口增收。積極落實穩崗就業(ye) 政策,保持脫貧人口就業(ye) 規模穩定在20萬(wan) 人左右。

  在加強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ye) 家庭、殘疾人等困難人員就業(ye) 幫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方麵,《意見》印發以來,自治區民政廳積極配合人社部門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ye) 家庭、殘疾人等困難人員加大就業(ye) 幫扶力度,通過宣傳(chuan) 就業(ye) 政策,提供推薦就業(ye) 崗位等,幫助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zhong) 實現就業(ye) ,同時落實就業(ye) 成本扣減、漸退期等政策,保證其穩定就業(ye) 。2023年,自治區民政廳實行就業(ye) 成本扣減政策,將全區2.3萬(wan) 名靈活就業(ye) 人員納入低保範圍;落實漸退政策,已經使2513名靈活就業(ye) 人員實現了穩定就業(ye) 。

  李偉(wei) 說:“內(nei) 蒙古民政部門將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製建設,配合做好就業(ye) 幫扶等工作,兜住、兜準、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新時代新征程上,內(nei) 蒙古將始終把人民群眾(zhong) 利益放在首位,細之又細、實之又實地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展現新作為(wei) 。(記者 柴思源)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