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左權民歌,越唱越有滋味(藝近人和)

發布時間:2024-01-04 11:1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守住了鄉(xiang) 音、鄉(xiang) 韻,就守住了左權民歌的精髓。如今,左權縣活躍著40支文藝小分隊,他們(men) 既在唱民歌,也是唱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左權民歌成為(wei) 照進他們(men) 生命的光。

  

  “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爬山過嶺我尋你來呀,啊格呀呀呆……”山西省太原市,一場民歌晚會(hui) 正在進行。

  85歲的歌者劉改魚,嗓音高亢醇厚,是左權開花調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這首左權經典民歌《桃花紅杏花白》,是她的保留曲目。“這歌我從(cong) 15歲開始唱,唱了近70年,越唱越有味道。”劉改魚說。

  左權縣是“歌窩子”。明萬(wan) 曆年間所修《遼州誌》記述,“遼居太行山巔,萬(wan) 山深穀之中……商賈不通,舟車不至……然雖窮鄉(xiang) 僻壤,而比戶弦歌……”傳(chuan) 統的左權民歌由大腔、小調、雜曲三部分組成,左權開花調是小調中的一種,地方色彩濃鬱,頗受歡迎,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老歌”發新聲。如今的左權民歌,在三晉大地,越唱越有滋味。

  “守住了鄉(xiang) 音、鄉(xiang) 韻,就守住了左權民歌的精髓”

  約好早上9點采訪,劉改魚早早便等在樓下。蓬鬆的卷發別在耳後,眉眼帶笑,說話中氣十足。

  “古調新聲俱可聽,民歌質樸更真情……”一進門,南北兩(liang) 邊牆上的四幅字畫格外惹眼。窗台上,擺滿證書(shu) 和獎杯。相冊(ce) 裏,一張張演出照片見證她從(cong) 青絲(si) 縷縷到滿頭白發。

  “左權開花調成就了我的藝術生命。”談到民歌,劉改魚總有說不完的話,聊到動情處,便忍不住唱上幾句。

  “開花調以‘開花’二字起興(xing) ,抒發情感。在左權,你想到啥、看見啥,都能‘開花’。”劉改魚清清嗓:“玻璃開花裏外明……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左權開花調有自己特有的襯詞:啊格呀呀呆。“它妙就妙在這個(ge) ‘呆’字。”劉改魚解釋道,“左權人開口閉口離不開‘呆’,是一個(ge) 常用的詞。”

  劉改魚趕上了開花調興(xing) 盛的時期。當年,大批文藝工作者隨八路軍(jun) 總部機關(guan) 來到左權縣,和當地民間藝人用老曲調填新詞,創作了一大批以團結抗日為(wei) 主題的新民歌。劉改魚整天跟在大人後麵,學得有模有樣。她回憶:“熱愛民歌的種子就是那時候種下的。”

  劉改魚15歲那年的元宵節,左權縣城裏鬧社火,她唱了一首《土地還家》,被縣文化館選送到太原去比賽。後來,她又參加了在北京舉(ju) 辦的全國第二屆群眾(zhong) 民間音樂(le) 舞蹈匯演。這是左權民歌第一次走進北京,劉改魚一曲走紅。1958年,劉改魚調入山西省歌舞劇院,開啟了藝術人生。

  唱了一輩子,劉改魚對唱好左權民歌有了自己的體(ti) 會(hui) :聲美、情真、味足。她說:“守住了鄉(xiang) 音、鄉(xiang) 韻,就守住了左權民歌的精髓。”

  退休後,劉改魚也閑不下來。她成為(wei) 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參加各種公益演出。每隔一陣,就有來自各地的民歌愛好者登門學習(xi) 。不管是誰,劉改魚都傾(qing) 囊相授。

  幾年前,劉改魚開始係統收集、整理左權民歌。一字一句,求精求實,劉改魚梳理出從(cong) 上世紀40年代以來的125首左權民歌,於(yu) 2021年出版演唱集《桃紅杏白楊柳青》。

  如今,左權開花調有各級非遺傳(chuan) 承人70人,12歲的王煜琪是其中最小的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從(cong) 幼兒(er) 園開始,老師就教我們(men) 唱民歌,我特別喜歡。”王煜琪聽著民歌長大。除了學校有音樂(le) 課、社團,縣裏還經常舉(ju) 辦各種比賽,從(cong) 小耳濡目染的她表現出不俗的天賦,6歲就成為(wei) 左權開花調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參加過近50場比賽和演出。“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喜歡左權民歌,把它傳(chuan) 唱到更廣的地方、更遠的未來。”劉改魚說。

  “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團,必須走打造原創精品劇目的路子”

  戶外北風正勁,後台熱火朝天。

  左權縣開花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演員們(men) 正在化妝、默詞,工作人員忙著清點道具。再過兩(liang) 個(ge) 小時,原創民族歌舞劇《烽火家書(shu) 》將在山西平遙一所學校的報告廳開演。

  28天巡演23場。這天,行程已過半。高強度的演出加上天氣寒冷,不少演員身體(ti) 有些吃不消。

  今天舞台的主角是公司藝術總監、左權開花調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郝利宏。他看起來有些疲憊,一站上台,又立刻精神抖擻起來。觀眾(zhong) 都是附近村民,謝幕時,掌聲足足持續了兩(liang) 分鍾。

  《烽火家書(shu) 》圍繞左權將軍(jun) 的13封家書(shu) 展開,全劇在音樂(le) 和唱腔設計上,吸收保留了左權民歌的精髓。為(wei) 了打造這部劇,他們(men) 邀請中國鐵路文工團的導演和作曲團隊參與(yu) 創作,曆時一年半,幾經打磨,才搬上舞台。“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團,必須走打造原創精品劇目的路子。”郝利宏介紹。

  打造原創劇目,挖掘紅色文化。近年來,左權縣重點打造了《太行奶娘》《烽火家書(shu) 》《戰地黃花》“抗戰三部曲”。

  第一部《太行奶娘》自2012年上演以來,巡演近千場,反響熱烈。左權開花調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王建芳還記得《太行奶娘》第一次進高校演出的場景。“我們(men) 心裏都沒底。地方劇目,方言演唱,年輕人會(hui) 喜歡嗎?”謝幕時,觀眾(zhong) 們(men) 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王建芳濕了眼眶。

  左權縣開花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左權縣開花調藝術團,組建於(yu) 2007年,是自收自支的事業(ye) 單位。2021年,藝術團和左權縣融媒體(ti) 中心經營性業(ye) 務整合,成立了現在的公司。“這麽(me) 多年,我們(men) 聚在一起,就是因為(wei) 對民歌的熱愛。”郝利宏說。團裏的每個(ge) 人都能講出一段與(yu) “熱愛”有關(guan) 的故事。

  32歲的李波大學畢業(ye) 後考入左權縣開花調藝術團,當年一起招進來100個(ge) 人,現在隻剩下兩(liang) 個(ge) 。欣慰的是,一些好的變化正在發生。改製後,公司在商業(ye) 演出、用人機製等方麵更加靈活,其他業(ye) 務板塊能帶來一些收入支持。2022年,公司招了20多名新人,不少都是00後。按照郝利宏的計劃,未來多創排一些反映左權縣風土人情的原創短劇,讓年輕人多上台,更快成長起來。

  幾十年如一日,左權民歌成為(wei) 照進生命的光

  如今,在政策舉(ju) 措的扶持下,左權縣活躍著40支文藝小分隊。其中,盲人宣傳(chuan) 隊是最特殊的一支。

  見到盲人宣傳(chuan) 隊隊長劉紅權時,他剛從(cong) 國家大劇院演出回來。“2023年值得紀念,既是盲人宣傳(chuan) 隊成立85周年,也是盲人宣傳(chuan) 隊首次進京演出20周年。”

  盲人宣傳(chuan) 隊成立於(yu) 抗戰時期,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宣傳(chuan) 力量。現在,這支隊伍有9位盲藝人,每年演出200多場,唱遍了太行山坳。

  劉紅權20多歲就加入盲人宣傳(chuan) 隊,每天背著鋪蓋下鄉(xiang) 演出。他年輕時嗓子好,唱一天民歌,第二天村民還讓他接著唱。就這樣,名聲傳(chuan) 出去了,演出的地方多了,百姓對他們(men) 更加尊重。2020年,他們(men) 的故事被改編成開花戲《向天而歌》,既在唱民歌,也是唱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左權民歌成為(wei) 照進他們(men) 生命的光。

  在左權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路俊華看來,要推動左權民歌產(chan) 業(ye) 化發展,讓百姓唱著民歌奔向更好的生活。從(cong) 2019年開始,左權縣舉(ju) 辦民歌賽。來自全國的優(you) 秀民歌手和民歌愛好者齊聚山鄉(xiang) ,為(wei) 左權縣生態文化旅遊聚人氣、創品牌。

  打造民間文藝采風基地是左權縣的又一次嚐試。2023年以來,左權縣邀請十幾所高校的音樂(le) 學院院長,開了兩(liang) 次研討會(hui) ,研發針對培訓機構、高研班、研學等不同群體(ti) 的民歌采風課程。“我們(men) 很看好這種模式。”路俊華的底氣來自寫(xie) 生基地的成功。寫(xie) 生基地運營一年多來,與(yu) 10個(ge) 省份95所高等院校和134所藝術機構建立合作關(guan) 係,接待師生7萬(wan) 人次。

  這幾年,左權縣越來越熱鬧。寫(xie) 生基地裏建起民歌小劇場,村莊裏建起藝術館,村民們(men) 開起民宿……左權民歌正譜寫(xie) 新的篇章。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4日 20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