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文旅融合,讓大運河文化深入人心

發布時間:2024-01-08 10:47:00來源: 河北日報

  原標題:文旅融合,讓大運河文化深入人心

  滄州市全力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文章

  文旅融合,讓大運河文化深入人心

  南川樓重簷攢尖頂、朗吟樓重簷歇山頂,皆雕梁畫棟、巍峨壯觀……1月1日,在滄州中心城區大運河畔的南川老街,備受市民關(guan) 注的南川樓、朗吟樓開樓。

  今年元旦假期,南川老街火爆異常,共接待遊客9.5萬(wan) 人次。看表演、品美食、賞非遺,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多業(ye) 態的經營模式,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前來遊玩。

  2023年以來,滄州市堅持做好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文章,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升生態環境水平,促進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讓大運河文化帶更加流光溢彩、造福人民。

  嚴(yan) 守保護紅線,加強生態修複治理,綻放運河新生機

  冬日,東(dong) 光縣連鎮鎮大運河東(dong) 岸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東(dong) 光謝家壩,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大運河河北段有多處彎道,致使險工險段眾(zhong) 多,連鎮謝家壩即為(wei) 險段之一,曆史上此處曾多次決(jue) 口。清朝康熙年間,連鎮謝氏鄉(xiang) 紳捐資從(cong) 南方購進大量糯米,組織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與(yu) 泥土混合築堤,故名謝家壩。灰土、糯米合用成就了堅固的堤壩,守護著運河兩(liang) 岸。

  在謝家壩旁,臨(lin) 河而建的謝家壩水工智慧博物館,在這個(ge) 冬天迎來眾(zhong) 多參觀者。該館於(yu) 2021年6月底建成,人們(men) 在這裏通過實物、文字、圖片、模型等體(ti) 驗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魅力,感受大運河的水工智慧。

  經過千百年來的滋養(yang) ,大運河不僅(jin) 成為(wei) 滄州重要的文化源泉和記憶符號,也是滄州的文化地標和精神高地,更是滄州人的“母親(qin) 河”。

  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杜金月介紹,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滄州市嚴(yan) 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態修複治理,綻放運河新生機。

  2023年以來,滄州市大力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完成泊頭清真寺、孫福友故居、瀾陽書(shu) 院等修複工程,對紀曉嵐墓進行係統保護,對齊堰窯址、明清窯址等開展考古勘探。持續開展非遺記錄工程,完成運河沿線59項省級非遺項目數字化記錄。

  立足加強生態空間管控,滄州市開展運河水質監測,運河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加強農(nong) 村生活汙水管控,完成沿線140個(ge) 村莊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農(nong) 村黑臭水體(ti) 保持動態清零。

  集中開展環境綜合整治。2023年,滄州市運河兩(liang) 岸種植垂柳2.9萬(wan) 株,清理雜草垃圾67.8萬(wan) 立方米。實施運河沿線規模種植,完成土地流轉13.85萬(wan) 畝(mu) 。

  深挖文化內(nei) 涵,活化非遺展示,煥發運河新活力

  2023年12月28日,記者走進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大運河流域沿線8省(市)的航運風貌、代表性建築和非遺項目盡收眼底。

  在河北展區,隻見滄州鐵獅子周圍環繞著運河形態的“飄帶”,各個(ge) 招式不同的“武林高手”形象設置在“飄帶”上,盡顯滄州武風。鐵獅子旁展出的是衡水內(nei) 畫,將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我省運河沿線城市的地標建築,描繪在晶瑩剔透的壇瓶之中。再往前,磁州窯、邢瓷、勝芳燈會(hui) 等非遺項目也一一呈現。

  繼續前行,“齊魯鍾神秀”的山東(dong) 段展區、“洛陽牡丹甲天下”的河南段展區、白牆黛瓦編磬悅耳的安徽段展區風格各異……

  走進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雜技嗩呐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何樹森頭頂暖水壺吹嗩呐,不但能用嘴吹還能用鼻子吹,甚至還能吹茶壺,將雜技與(yu) 嗩呐演奏完美結合。

  “大運河在吳橋縣過境,扮靚‘雜技之鄉(xiang) ’。這些年,我通過演出展現非遺魅力,同時手把手教學授藝,希望把雜技嗩呐技藝傳(chuan) 承下去。”何樹森說。

  大運河綿延千裏,衍生出數不勝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滄州武術曾在這裏演繹“鏢不喊滄”的故事,名揚天下;雜技藝人沿大運河北上南下,展示“雜技之鄉(xiang) ”的魅力與(yu) 傳(chuan) 奇。

  滄州市深挖文化內(nei) 涵,活化非遺展示,煥發古老大運河新活力。

  為(wei) 傳(chuan) 承非遺文化,滄州市持續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人的傳(chuan) 承評估,利用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個(ge) 人工作室,大力開展非遺傳(chuan) 承人技能培訓。建成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呈現1022項大運河沿線8省(市)非遺項目;建成滄州水利文化展示館、中國大運河·紀曉嵐文化園;成功舉(ju) 辦第五屆省文創和旅遊商品創意設計大賽大運河專(zhuan) 場等活動。

  立足講好大運河故事,創作情景劇《八極乾坤》,完成《大運·長歌》畫卷,出版書(shu) 籍《中華長刀》;雜技節目《龍躍神州》登上2023年央視春晚,吳橋雜技、滄州武術亮相央視《非遺裏的中國》欄目。

  突出項目建設,做好項目運營,釋放運河新潛力

  1月2日,在南川老街,街巷商鋪林立,遊人如織,朱門黛瓦的街道與(yu) 冬日的運河相互映襯,美不勝收。

  “南川”之名,源於(yu) 老街的“文化標誌物”——南川樓。南川樓建於(yu) 明嘉靖年間。沿河而建,又因河“新生”,南川樓煥發時代之美。

  滄州大運河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靜雅介紹,從(cong) 1月中旬到2月底,南川老街將持續開展係列民俗文化活動。2月2日至3月11日,大運河(滄州)首屆新春燈會(hui) 將在滄州園博園舉(ju) 辦,以紅火喜慶的氣息、時尚絢爛的色彩,展示滄州文化及大運河景觀帶新麵貌。

  在滄州大化工業(ye) 遺存文化區,高聳的造粒塔外觀煥然一新,新建的觀光廊道貫穿南北,地麵甬道在工業(ye) 設備間蜿蜒而過,昔日的化工生產(chan) 裝置變成工業(ye) 藝術集合地。

  滄州大化工業(ye) 遺存文化區原為(wei) 20世紀70年代初期建設的化肥廠,2016年化肥廠停產(chan) 搬遷。滄州市充分利用遺留下來的廠房、倉(cang) 庫、車間、生活設施及工業(ye) 設備等,打造工業(ye) 藝術森林、工業(ye) 非遺記憶館等,成為(wei) 廣大市民了解工業(ye) 曆史、學習(xi) 化工知識的“實景課堂”,實現工業(ye) 遺產(chan) 的活態利用。

  日前,在大運河畔的青縣司馬莊村高效智能保溫棚裏,遊客們(men) 開心地采摘草莓和西紅柿。采摘完,他們(men) 又去運河邊的森林公園和村莊遊玩,體(ti) 驗運河采摘遊的樂(le) 趣。

  “遊客來司馬莊,除了采摘,更喜歡體(ti) 驗運河畔的鄉(xiang) 村田園風景。”司馬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建勳說,近年來,他們(men) 大力發展運河采摘遊,打造司馬莊京杭大運河觀光帶,建設運河森林公園、水上樂(le) 園及廣場,增加觀光小火車及水上遊船。

  滄州市突出項目建設,做好項目運營,釋放大運河新潛力。園博園、滄州大化工業(ye) 遺存文化區、南川老街等項目均已建成並向社會(hui) 開放。

  為(wei) 促進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滄州市持續推進吳橋雜技大世界等運河沿線15個(ge) 重點旅遊景區的完善提升。積極打造大運河鄉(xiang) 村旅遊示範帶,吳橋縣被評為(wei) 首批“河北旅遊名縣創建縣”,滄縣紙房頭鄉(xiang) 大白洋橋村獲評“河北省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同時,持續壯大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規模,運河沿線打造泊頭沙地梨長廊、滄縣傅家圈桃花源長廊2個(ge) 十裏長廊,形成5個(ge) 萬(wan) 畝(mu) 以上農(nong) 業(ye) 片區,8個(ge) 千畝(mu) 以上特色種植示範區。(記者戴紹誌)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