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搶抓智慧農業新機遇
農(nong) 民長期在外打工土地無人打理,怎麽(me) 辦?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費時費力成本高,怎麽(me) 辦?地塊分散不利於(yu) 機械化耕種和規模經營,怎麽(me) 辦?
近年來,位於(yu) 運城市鹽湖區的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以智慧農(nong) 業(ye) 破題,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搭建“滴滴農(nong) 機”“土地銀行”等數字化管理平台;創新服務模式,實現“種管收儲(chu) 售”一體(ti) 化服務;升級智慧農(nong) 機裝備,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向現代化轉變,讓農(nong) 民種地更省心、省力、省錢,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增添新動能。
省心——手機招來“好把式”
2023年12月8日清晨,運城市鹽湖區金井鄉(xiang) 南扶村,大型拖拉機低沉而有力的轟鳴聲打破了冬日鄉(xiang) 野的寧靜,隨著土地深翻器械的推進,被晨霜覆蓋的田野散發出新鮮泥土的芬芳。
這輛大型拖拉機是當地的種糧大戶趙海虎通過手機預約來的。如今,在鹽湖區解州、席張、龍居、金井、大渠五個(ge) 糧食種植大鎮,農(nong) 戶隻需在手機上輕點幾下,智慧農(nong) 機便能迅速“接單”,精準到達指定地頭。
這是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的數字化平台帶給當地農(nong) 民的便利和獲得感。
自2018年以來,該公司累計引進各類農(nong) 機設備400餘(yu) 台套,以“網約農(nong) 機”共享模式,打造“滴滴農(nong) 機”數字化服務平台,農(nong) 戶隻需通過手機App或微信小程序下單,就能享受到高效、精準的農(nong) 機作業(ye) 服務。
“現在好了,手機一點,農(nong) 機手主動聯係你。他們(men) 都是十裏八鄉(xiang) 的‘好把式’,耕作起來讓人更放心。”說起“滴滴農(nong) 機”,趙海虎打開了話匣子,140畝(mu) 的土地,分散在60多個(ge) 地塊上,往年農(nong) 忙時節,農(nong) 機耕作稍微協調不好,便會(hui) 誤了農(nong) 時。如今,“滴滴農(nong) 機”的出現極大地緩解了他的困境。
“又想在外掙錢,還不想把地耽擱了。”遠在陝西延安從(cong) 事個(ge) 體(ti) 經營的趙部偉(wei) 說出了很多在外務工農(nong) 民的心聲,現在他隻需“點菜式下單”,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便可提供相應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服務,而且價(jia) 格還實惠,實現了打工和種地兩(liang) 不誤。
除“點菜式”服務外,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還為(wei) 當地農(nong) 民提供“種管收儲(chu) 售”一條龍“保姆式”服務。
2021年,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推出“一統九代”服務模式,即統一管理土地,同時代種子、代播種、代藥肥、代管理、代防治、代收割、代烘幹、代貯存、代銷售。這種“保姆式”的服務模式,引導著農(nong) 戶從(cong) 傳(chuan) 統耕作方式向集約化、智能化方向轉變,蹚出了一條“農(nong) 民在外賺錢,我為(wei) 農(nong) 民種田”的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新路徑。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服務農(nong) 戶3975戶,全程“保姆式”服務麵積達5.5萬(wan) 餘(yu) 畝(mu) ,“點菜式”服務麵積達16.5萬(wan) 畝(mu) 。
“我們(men) 的服務模式不同於(yu) 土地流轉,既保障了農(nong) 民對土地的自主權,又可采用現代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節約勞力,提高產(chan) 量。”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總經理郭勇革介紹說。
省力——農(nong) 機裝上“智慧芯”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先進農(nong) 機研發推廣”“支持北鬥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係統集成應用”。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先行先試,越來越多的智慧農(nong) 機在廣袤田野大顯身手,釋放“智慧”魅力。
農(nong) 機服務聯合社農(nong) 機手李小勇用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一段視頻:秋播時節,解州鎮西辛莊村,一輛搭載北鬥導航係統的無人駕駛播種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施底肥、播種作業(ye) 一氣嗬成。
李小勇介紹,這種無人駕駛播種方式精確度高,每千米播種作業(ye) 偏差不超過2厘米,不會(hui) 出現過去的重複種、漏種現象,既節省種子又能保質保量播種,每天可完成100多畝(mu) 耕地的播種任務。
如今,運城市鹽湖區農(nong) 機作業(ye) 端的智慧化場景已屢見不鮮,裝有北鬥導航係統的無人植保機、裝有農(nong) 機自動駕駛係統的無人拖拉機、自走式打藥機、自動播種機等新型智慧農(nong) 機,精準播種、噴藥、收割等,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智慧化優(you) 勢一一呈現。
從(cong) 人扛牛拉“六隻腳”,到“四隻腳”的拖拉機,再到不用下田的智能化操作,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的改變,把農(nong) 民從(cong) 田地裏解放出來,變身“新型農(nong) 民”。據測算,智慧農(nong) 機可減少田間用工70%以上,提高30%以上的工作效率,實現機收減損率降低15%。
“腳不沾泥、手不碰水,通過一部手機操縱一台智能拖拉機,便可完成200畝(mu) 地的耙地、平地等作業(ye) 。”農(nong) 機服務聯合社負責人王超說,農(nong) 業(ye) 機械的智能化,節省了大量人工成本。以前,每到春耕、夏收時節,需要二三十名農(nong) 機手進行作業(ye) ,現在依靠智慧農(nong) 機,10個(ge) 人就夠了。
“農(nong) 業(ye) 機械智能化極大地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逐步減輕了農(nong) 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高強度生產(chan) 勞作。”郭勇革告訴記者,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的60餘(yu) 台套農(nong) 機具上還安裝了智能終端係統,可以對農(nong) 機的具體(ti) 位置、作業(ye) 麵積、作業(ye) 質量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測,有效提高了農(nong) 機管理和田間作業(ye) 效率。
省錢——豐(feng) 產(chan) 有了“雙保險”
2023年12月10日,一場大雪將鹽湖區金井鄉(xiang) 曲凡村裝點得如詩如畫。農(nong) 閑在家的胡國梁取出賬本,細細地盤算著一年的收成。
“用藥節省540元,施肥節省1800元……”算完賬,胡國梁感慨道,以前管理6畝(mu) 梨園,每年要花費7000多元,使用“滴滴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化服務後,能節省成本3000多元。因為(wei) 防治效果好,梨的品質也大大提高,梨園收入達到了8萬(wan) 元。
除梨園外,胡國梁的30畝(mu) 農(nong) 田也交給了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來管理。
“機收每畝(mu) 便宜15元,播種每畝(mu) 便宜10元,什麽(me) 時候該施肥打藥,具體(ti) 到什麽(me) 品種、用多少量,滴滴農(nong) 業(ye) 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胡國梁說,30畝(mu) 農(nong) 田不僅(jin) 每年可節省成本800多元,而且種植的小麥、玉米在“精耕細作”中產(chan) 量均有增長。
胡國梁高興(xing) 地告訴記者,他家的30畝(mu) 農(nong) 田也是從(cong) 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土地銀行”流轉來的。
2022年,山西滴滴農(nong) 業(ye) 以數據共享為(wei) 基礎,打造“土地銀行”數據管理平台,在農(nong) 戶自願的前提下,通過“零存整貸”的方式,將農(nong) 戶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後,再流轉給經營主體(ti) 和種植大戶進行連片耕種,這種“小田並大田”的經驗,盤活了土地資源,有利於(yu) 土地適度集中和規模經營。“土地銀行”開辦兩(liang) 年來,已為(wei) 945個(ge) 農(nong) 戶流轉土地1萬(wan) 餘(yu) 畝(mu) 。
“土地銀行”為(wei) 經營主體(ti) 和小農(nong) 戶搭建了橋梁,推動土地流轉,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讓糧食增產(chan) 有了保障。而播種機械的技術迭代升級,又為(wei) 糧食豐(feng) 產(chan) 上了“雙保險”。
“與(yu) 以前的‘七腿十四行’相比,同等作業(ye) 幅寬下,農(nong) 作物的占用率從(cong) 40%上升至60%,畝(mu) 產(chan) 能增加150斤。”指著服務站入口處的一台農(nong) 機,王超介紹,這台與(yu) 河東(dong) 雄風農(nong) 機公司攜手研發的單體(ti) 仿形播種機,擁有17項專(zhuan) 利技術,其獨特的“九腿十八行”寬幅密植播種技術與(yu) 種肥漏播漏施智能監控係統相結合,將小麥播種作業(ye) 效率提升至全新高度。
目前,該技術已經推廣應用2300多畝(mu) ,預計可增收糧食30餘(yu) 萬(wan) 斤。2022年6月,解州鎮西辛莊張滿星糧食基地,小麥畝(mu) 產(chan) 達到1614斤,創當地曆史新高。(李寧波、郭正、陳偉(wei) 東(d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