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山東日照“過門箋”:“中國年味” 薪火相傳

發布時間:2024-01-09 11:08:00來源: 人民網-山東頻道

  時至小寒,即將迎來農(nong) 曆臘月,年味漸濃。今年62歲的日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過門箋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來逢強,已經開始在為(wei) 春節忙碌了。

  1月6日,正值周六,記者走進位於(yu) 山東(dong) 省日照市夏莊鎮大莊子村來逢強家時,他在正在向兩(liang) 名小學生手把手地傳(chuan) 授過門箋製作技藝。

  “張藝馨、張藝冉是莒縣第五小學的學生,自從(cong) 他到學校教過孩子們(men) 一次後,她們(men) 便喜歡上了門箋製作,周末和假期經常來學習(xi) 製作技藝。”來逢強一邊把模板放在一摞彩紙上,用錐子紮眼穿上紙撚固定,一邊介紹說。

  隨後,來逢強把固定好的彩紙,放在蠟板上下刀,根據圖案不停地變換刻刀,刀如遊龍。“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鏽齒”“細如胡須”“千刀不亂(luan) ,萬(wan) 刀不斷”這些名詞,在製作過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兩(liang) 名小學生也跟著有模有樣的學起來。來逢強不時給予指導,教得耐心細致,小學生學得很認真,經過大約2小時的精雕細琢,精美的圖案躍然紙上。

  他從(cong) 16歲開始跟隨大哥來逢錦學習(xi) 手工刻製春節過門箋技藝,一直堅持至今。來逢強介紹,來氏祖傳(chuan) 過門箋製作已有300餘(yu) 年的曆史,他是來氏過門箋的第七代傳(chuan) 人。

  製作過門箋是個(ge) 腦力活、技藝活、精細活,從(cong) 構思設計到繪畫刻板再到完成,非常耗神費力。來逢強製作的過門箋,除了保留傳(chuan) 統的錦上添花、福祿壽禧、竹報平安、年年有餘(yu) 、鴻福臨(lin) 門等常見題材外,還加入了新的審美元素和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nei) 容。

  “要想跟上時代的變化,既要繼承好傳(chuan) 統技藝,更要注重從(cong) 刀、紙、圖案的構思上下功夫,在發展創新上做文章。”來逢強介紹,通過自己設計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圖案、製作上百種各種花式的刻刀、設計上百個(ge) 樣式各異的模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刻製技藝,讓大小式樣繁多的作品成為(wei) 與(yu) 剪紙、雕刻、國畫融為(wei) 一體(ti) 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來逢強已經堅守了40餘(yu) 年,他的兒(er) 子、女兒(er) 也都會(hui) 手工刻製作過門箋。現在每年都會(hui) 抽時間到學校、景區、社區,手把手地教學生、遊客等傳(chuan) 授過門箋製作技藝,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這項傳(chuan) 統民間藝術傳(chuan) 承下去。

  “我們(men) 需要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時代元素巧妙融合,進一步豐(feng) 富藝術表現形式,推動其在民間普及與(yu) 創新性傳(chuan) 承,讓非遺活起來、傳(chuan) 下去、走更遠。”日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邢葆東(dong) 如是說。

  據了解,“過門箋”是中國傳(chuan) 統的民間藝術品,春節貼過門箋的現象遍及全國。2008年“莒縣過門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9年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這種在春節期間和春聯一同張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藝術,在莒縣及其周邊地區極為(wei) 盛行。(文/宋洪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