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千年運河的古韻新貌(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期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chuan) 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自2014年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以來,隨著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加速,推廣和普及大運河文化成為(wei) 新時代文藝的重要課題,關(guan) 於(yu) 大運河主題的美術創作與(yu) 展覽日益受到重視,相關(guan) 題材的美術作品不斷湧現,以豐(feng) 富的藝術表現形式詮釋著運河文化的曆史內(nei) 涵與(yu) 時代風貌。
傳(chuan) 承藝韻文脈
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眾(zhong) 多以大運河為(wei) 主題的繪畫作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堪稱現存最古老的大運河圖卷,描繪了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通濟渠即汴河,表現了漕運經濟給汴京帶來的繁華盛景。此後,明代的《南都繁會(hui) 圖》、清代的《京杭道裏圖》《潞河督運圖》等作品,都生動再現了大運河沿岸的地域風貌與(yu) 風土人情,共同留下豐(feng) 厚的創作傳(chuan) 統。如今,這一創作傳(chuan) 統被當代美術工作者傳(chuan) 承與(yu) 發揚。他們(men) 以筆墨為(wei) 媒,連接古今,從(cong) 時空、自然、人文等維度描繪千年運河的古韻新貌。
自古以來,中國繪畫便有運用山水長卷詠頌江山社稷的傳(chuan) 統。當代3幅長卷《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京杭大運河攬勝圖》,堪稱接續這一傳(chuan) 統的代表作。2021年4月,總長135米、高3米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創作的這幅長卷,聚8省市15名書(shu) 畫家之力,在對大運河沿線風貌深入考察基礎上,曆時一年創作完成。43米長的上卷人物篇,通過春秋爭(zheng) 霸、雄才大略、汴河暢通、一統天下4個(ge) 曆史畫麵,講述了大運河開鑿、發展、西進、通航等曆史進程。64米長的下卷山水篇,分北國瑞雪、冀魯高秋、江淮綠野、吳越花雨4個(ge) 章節,表現了大運河沿線四季景色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景觀。28米長的書(shu) 法題跋,則涵蓋各篇章文字介紹和題記。長卷徐徐展開,畫麵內(nei) 的空間與(yu) 時間隨視線流動,勾皴點染下的筆墨山河,連帶附著其上的人文故事,盡顯自然與(yu) 曆史交織的萬(wan) 千氣象。
采用傳(chuan) 統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不僅(jin) 可以“咫尺納千裏”,還可以“須臾容古今”。近期,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對公眾(zhong) 正式開放,推出一係列重磅展覽,其中專(zhuan) 題展中的《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的目光。這幅由北京畫院8名畫家聯袂創作的長卷,長27.4米、高0.5米。整幅畫卷從(cong) 層巒疊嶂的西山起筆,到煙波浩渺的海麵收筆,以傳(chuan) 統小青綠和淺絳山水相融合的創作手法,生動描繪了北京大運河沿岸氣勢恢宏的壯麗(li) 景象。清雅的畫麵巧妙融合了沿途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和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不僅(jin) 展現了大運河的古老風貌和時代新貌,更以傳(chuan) 統繪畫的獨特語言魅力,詮釋了大運河的文化內(nei) 涵。
將詩意融入山水意境以達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效果,是中國畫獨特的審美特征。2023年在常州美術館展出的270米通景長卷《京杭大運河攬勝圖》,便體(ti) 現了這種審美追求。當地畫家高鳴自2016年開始曆時7年完成了這幅長卷,全景描繪京杭大運河的自然風貌、曆史人文景觀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欣欣向榮的景象。從(cong) “長城內(nei) 外,惟餘(yu) 莽莽”的京津地區,到“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wan) 斛來”的冀魯大地,再到“浩蕩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遠相連”的江淮平原,終達“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的吳越之地,留下蕩氣回腸的詩情畫意。
運河文化貫通古今,沿線風光旖旎,人文資源豐(feng) 厚,勝地美景令人憶古惜今。從(cong) 曆史中走來的大運河,在今人的畫筆下散發著濃鬱的思古之幽情,更煥發蓬勃的時代活力。
拓展藝術表達
大運河作為(wei) 獨特的曆史和文化載體(ti) ,形成兼容並包的文化場域,孕育出時空交融的文化特性。運河故事是人類共有的故事。從(cong) 主題美術創作的角度來看,通過豐(feng) 富多樣的當代藝術手段表現好“運河”這個(ge) 世界符號,既要通過傳(chuan) 統藝術形式充分闡釋大運河文化特色,也要注重對大運河人類文化共性的時代表達。
從(cong) 傳(chuan) 統的水墨媒材延展至其他繪畫媒介語言,不僅(jin) 能讓運河題材表現得更加豐(feng) 富立體(ti) ,也有益於(yu) 運河文化在當代更為(wei) 有效與(yu) 廣泛地傳(chuan) 播。由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詩意大運河”全國油畫作品展,以“詩意”為(wei) 主題,麵向全國範圍征集優(you) 秀油畫作品,旨在對大運河的文化內(nei) 涵進行深入挖掘。不少入選作品將中國傳(chuan) 統詩性思維、意象處理與(yu) 油畫語言進行結合,帶給觀者全新的感受。如張華芳的《運河人家》將運河沿岸的房屋樣貌進行了高度簡化,隻提取深淺不一的色塊排布在畫麵上,通過形狀、肌理、色彩的碰撞產(chan) 生詩句一般的平仄美感。高登甲的《阿吉鎮的清晨》,則將厚重鮮豔的油彩與(yu) 寫(xie) 意的筆觸相融合,將小鎮早市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表現得像一首集市交響樂(le) 。
當代數字技術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運河文化主題的表現中。2022年浙江美術館舉(ju) 辦的“大地史詩——中國大運河主題藝術展”,不僅(jin) 涵蓋中國畫、書(shu) 法、油畫、版畫、水彩、雕塑等門類,更是將裝置、新媒體(ti) 等形式納入其中。如,孫淩雲(yun) 團隊創作的《運河·生長·萬(wan) 象》,利用地圖采集的大運河沿岸數據,通過數字技術生成類似中國畫效果的數碼山水圖卷。胡曉陽團隊的《運河影像誌》、中國美術學院集體(ti) 創作的《山水·運河》等影像作品,則通過對樸素生活的記錄,將觀者帶入運河人點滴生活日常之中,闡釋人與(yu) 河流的關(guan) 係。與(yu) 曆史感交相輝映的當代科技藝術,讓人們(men) 體(ti) 會(hui) 到流淌千年的大運河不僅(jin) 是一條惠及四方的“家園之河”,也是撫今追昔的“詩性之河”。
對運河主題藝術表現形態的拓展,對內(nei) 蘊其中的現實意義(yi) 與(yu) 時代價(jia) 值的開發,離不開媒介與(yu) 觀念的更新與(yu) 介入。惟其如此,相關(guan) 主題創作才能真正傳(chuan) 達出大運河的曆史之魂與(yu) 當代之魂。
豐(feng) 富運河敘事
美術作品中大運河的“新顏”與(yu) “舊貌”之間,存在一種關(guan) 乎記憶、語境、精神、情感等主體(ti) 性的文化賡續。跨越千年的運河綿延至今,在每個(ge) 時代的藝術家眼中都有所不同。如何在今天講好運河故事成為(wei) 美術工作者的創作重心之一。
有專(zhuan) 業(ye) 組織與(yu) 學術目標的集體(ti) 寫(xie) 生與(yu) 創作,是主題性美術創作誕生精品力作的有效途徑。2023年底,北京市文聯推出“承文脈 運河情——大運河寫(xie) 生作品展”,集合北京、浙江、江蘇三地美術工作者采風創作的130餘(yu) 幅油畫與(yu) 中國畫作品。從(cong) 這些作品中,觀眾(zhong) 不僅(jin) 看到了大運河的古代、現代與(yu) 當代,也看到了大運河的文脈傳(chuan) 承與(yu) 時代精神。正如參展畫家許俊所說,大運河體(ti) 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兩(liang) 岸文化遺存豐(feng) 富,人民勤勞,風景美麗(li) ,有聽不完的故事、看不盡的風物、畫不盡的圖畫。
尊重藝術創作主體(ti) 的差異性表達,是運河主題藝術創作充滿生命力的關(guan) 鍵所在。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chuan) 部、江蘇省文聯主辦的“百年江蘇”大型美術精品創作工程中,由8名畫家創作的“大運河新顏”係列作品各美其美。大運河共流經江蘇8個(ge) 地市,8名畫家各選其一,共描繪了8處不同的城市風貌,或工或寫(xie) ,或彩或墨,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畫麵風格。如欒劍的《大運河新顏—淮安段》聚集了“河下古鎮”“千年齋”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紀念場所和文化符號,試圖喚醒民眾(zhong) 的文化記憶,並與(yu) 之建構起密切的文化心理聯係;馮(feng) 豪的《大運河新顏—蘇州段》呈現高空俯瞰視角下獨特的山川地貌,運河從(cong) 蘇州古典建築園林構造的曆史文化空間穿過,形成古典與(yu) 現代的共生共存。
青春的色彩,讓運河敘事更富活力。在“古運今風”大運河主題畫展上,10餘(yu) 名青年美術工作者畫出了他們(men) 自己心目中的運河。生長於(yu) 斯的他們(men) ,將那些關(guan) 於(yu) 大運河畔的“人間煙火”與(yu) “市井百態”生動地融入畫麵,當代大運河的鮮活樣貌在作品中得到極具個(ge) 性化的真實表達。“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主題工筆重彩畫青年創作人才培養(yang) ”項目作品展中,30名學員創作的90幅工筆重彩作品和30幅版畫作品,如《乘著高鐵遊運河》《大河之韻》等,從(cong) 各自的視角,以概括且意象化的藝術手法,運用豔而不俗的色調,表現了運河之美。青年美術工作者從(cong) 個(ge) 體(ti) 經驗角度完成了一幅幅情真意切的“大運河微敘事”。
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大運河,曆史文化資源體(ti) 量巨大。今天,大運河主題創作與(yu) 展覽方興(xing) 未艾,因為(wei) 在藝術家的心中,運河情懷綿延不絕,運河精神曆久彌新,運河故事傾(qing) 訴不盡。以富有時代氣息的美術創作更好傳(chuan) 播大運河文化,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延續與(yu) 創新發展,正在成為(wei) 越來越多美術工作者傾(qing) 情的藝術實踐。
(作者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