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實在在做幫扶 真真切切送溫暖(深閱讀)
冬日,走進河北涿州市高官莊鎮辛莊戶村村民張英坡災後重建的新家裏,頓感暖意融融,桌上一盆蟹爪蘭(lan) 花開正豔。
2023年7月底8月初,受台風“杜蘇芮”影響,河北遭遇曆史罕見的洪災。張英坡是受災農(nong) 戶之一,住房和農(nong) 田受損嚴(yan) 重。
麵對災情,河北在積極搶險救災、推動災後重建的同時,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力做好受災困難群眾(zhong) 的防貧救助工作,堅決(jue) 防止因災返貧。
河北明確,對因災新增監測對象實行“三優(you) 先”,即優(you) 先幫助修繕或重建住房和飲水設施;優(you) 先通過以工代賑、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鼓勵參與(yu) 各類災後恢複重建項目;優(you) 先落實產(chan) 業(ye) 就業(ye) 獎補政策,支持恢複生產(chan) 、返崗就業(ye) 。
受災幾個(ge) 月後,張英坡一家的新房建成,農(nong) 田複產(chan) ,生活恢複了穩定。
強化動態監測
做到應納盡納
在張英坡的新家,環顧四周,腳下有地暖,窗戶都是保溫材質,屋裏還添了一些新電器。
張英坡本人患有腿部脈管炎等疾病,每個(ge) 月都有醫藥費支出。幾個(ge) 月前的洪水,讓張英坡的老屋受損,自種2畝(mu) 地裏的茄子、西紅柿絕收,加重了張英坡家的生活負擔。
“當時,英坡兩(liang) 口子找到我,一說到這次受災就流淚。”辛莊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英文說,為(wei) 了幫助張英坡一家,他仔細統計並上報了張英坡家的財產(chan) 損失、人員傷(shang) 亡等情況。房屋修繕、救助款項等,都按照有關(guan) 政策一一落實。
為(wei) 降低受災農(nong) 戶返貧致貧風險,河北明確受災農(nong) 戶識別為(wei) 監測對象的“五必納”,即對符合因災導致唯一住房倒塌、飲水設施損毀、家庭成員重傷(shang) 致殘、產(chan) 業(ye) 大幅減產(chan) 、務工就業(ye) 不穩等5種情形且依靠自身能力難以恢複的,原則上都要識別並納入監測對象。
河北緊盯受災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重點場所,持續開展全方位、拉網式排查,逐村逐人建立台賬。對因災新增監測對象建立“一對一”包聯機製,組織駐村幹部、鄉(xiang) 村幹部和防貧網格員,每月對脫貧戶和監測對象進行入戶走訪,持續做好收入監測統計,及時落實針對性幫扶。
武安市管陶鄉(xiang) 墳峧村位於(yu) 大山深處,全村超100戶受災。
洪水過後,武安市民政局駐村幹部以及村網格員等組成的幫扶工作隊,在墳峧村開展了拉網式排查,以最快的速度評估受災群眾(zhong) 返貧風險,全村32戶共56人被納入監測對象。
半年來,工作隊堅持每月不定期實地走訪至少一次,並通過電話、視頻等加強與(yu) 受災戶聯係,提高監測頻率。在幫扶工作隊的工作記錄本上,寫(xie) 滿了每次走訪或詢問時,了解到的監測對象的收支情況、住房和飲水安全情況等。
在幫扶工作隊和村兩(liang) 委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墳峧村村民生活日漸穩定,無一人返貧。部分村民在村子附近的景區找到了工作。
河北持續優(you) 化規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堅持“早、寬、簡、實”,聚焦返貧致貧風險相對較高的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yan) 重困難戶3類群體(ti) ,強化集中排查和動態監測,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記者從(cong) 河北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獲悉:因洪澇災害,河北全省共新增監測對象1.17萬(wan) 戶2.92萬(wan) 人,已全部錄入全國防止返貧監測和銜接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信息係統。
開通綠色通道
做好兜底保障
“老伴,你快來瞅瞅!”洪水退後,張英坡和妻子回到住處,發現家裏的屋牆多處開裂。
經鑒定,張英坡家的房屋出現主體(ti) 結構破損、牆麵開裂、屋頂漏水等多種情況,為(wei) D級危房,需推倒重建。重建房屋,不僅(jin) 費用高,當時還有兩(liang) 三個(ge) 月就入冬,時間也緊。
根據政策,受災房屋重建可獲得政府補貼。與(yu) 此同時,為(wei) 盡快對受災農(nong) 戶實施幫扶,河北開通“綠色通道”,不僅(jin) 簡化新增監測對象的認定程序,而且明確,針對新增監測對象,各地可先行幫扶救助,再履行認定程序。
“通過‘綠色通道’,為(wei) 張英坡一家先蓋房,後走程序,省下了半個(ge) 月時間,老兩(liang) 口趕在供暖前住進了新房。”涿州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防貧中心工作人員王誌雄說。
記者從(cong)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獲悉:河北省2023年約16.5萬(wan) 戶受災農(nong) 房恢複重建任務,包括加固、修繕、新建等,已按時完成,剩餘(yu) 2.16萬(wan) 戶新建任務將在2024年入冬前完成。
河北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部門會(hui) 同民政部門,對受災困難群眾(zhong) 積極開展基本生活救助,優(you) 化簡化救助審核確認程序,對增收困難人群做好兜底保障,有效地化解了受災困難群眾(zhong) 因災返貧風險。
近日,記者來到涿州市桃園街道大馬村趙金山家中,趙金山的女兒(er) 趙會(hui) 娜剛從(cong) 醫院為(wei) 父母取回藥品。趙會(hui) 娜說,父母兩(liang) 人都患有肺部疾病,加上年歲已高,缺少勞動能力,“洪水一來,家裏進水最深達3米,屋內(nei) 設施受損嚴(yan) 重。”
涿州市民政局、桃園街道和大馬村相互配合,迅速收集相關(guan) 信息並實施救助。“我們(men) 加快為(wei) 趙金山家辦理低保,同時提交申請材料和入戶核查等,最大限度縮短辦理時間。”桃園街道行政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楊蕊介紹,如今趙金山夫婦每人每月都可領取低保金565元。
在河北省此次受災情況較為(wei) 嚴(yan) 重的涿州市,截至目前,當地民政係統因災納入低保對象149人,納入特困供養(yang) 對象19人,納入低保邊緣人口201人。因災給予臨(lin) 時救助91人次,支出資金14.8萬(wan) 元。河北省其他受災縣區民政部門相關(guan) 救助措施也已落實。
推動複工複產(chan)
促進就業(ye) 增收
在辛莊戶村,張英坡正用掃帚清掃垃圾。受災後,辛莊戶村的防貧網格員為(wei) 張英坡申報了村裏的公益崗位,負責村內(nei) 保潔,月工資500元,成為(wei) 老兩(liang) 口重要的生活來源。
河北在災後恢複重建中積極推廣以工代賑,圍繞災後重建、生態修複等開發臨(lin) 時性公益性崗位,幫助受災脫貧人口拓寬就業(ye) 增收渠道。
在落實脫貧人口穩崗就業(ye) 政策方麵,河北省還強化就業(ye) 幫扶監測調度,引導因災返鄉(xiang) 的脫貧人口及時返崗就業(ye) ,落實好外出務工一次性交通補助。對優(you) 先吸納受災脫貧人口就近就地就業(ye) 的企業(ye) 和就業(ye) 幫扶車間,落實好吸納就業(ye) 補貼等政策。
“晚播小麥遇強降溫降雪易發凍害,追施尿素可以補充營養(yang) ,避免凍害……”在邯鄲市雞澤縣西仝莊村的農(nong) 田裏,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農(nong) 藝師張現叢(cong) 正向受災農(nong) 戶賈青國手把手傳(chuan) 授冬小麥養(yang) 護技能。
去年的洪水使賈青國承包的3畝(mu) 地被淹。“地裏的積水一直不落,小麥也種不上,來年可咋辦呢?”賈青國當時憂心忡忡。
雞澤縣防止災後返貧工作迅速啟動,包括賈青國在內(nei) 的全縣192戶462人因災被納入監測對象。幾個(ge) 月來,雞澤縣不僅(jin) 對監測戶優(you) 先實施獎補政策,免費發放肥料和小麥種子,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農(nong) 田積水清排和農(nong) 技指導等服務。
“多虧(kui) 縣裏把積水問題解決(jue) 了,還給我送來120公斤肥料和100斤麥種,教我種植技術。我心裏總算踏實了!”賈青國說。
“為(wei) 確保受災農(nong) 戶顆粒歸倉(cang) ,未來全縣將組織小麥收割機到受災鄉(xiang) 村開展機械化作業(ye) ,搶收小麥,助力受災群眾(zhong) 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雞澤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張力強說。
河北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部門正會(hui) 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科技部門等,全麵指導受災群眾(zhong) 開展生產(chan) 自救,加快推動產(chan) 業(ye) 恢複發展,助力群眾(zhong) 增收。目前,河北各受災縣區補種的大白菜、娃娃菜等已獲豐(feng) 收,小麥正處於(yu) 越冬期,長勢良好。
記者從(cong) 河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獲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設施修複重建工作進展順利。全省先後爭(zheng) 取4批、5億(yi) 元中央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資金,組織362名省市專(zhuan) 家,1.6萬(wan) 名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下沉一線,開展災後生產(chan) 指導服務,搶排農(nong) 田積水298.7萬(wan) 畝(mu) ,修複重建設施棚室6.16萬(wan) 座、畜禽水產(chan) 養(yang) 殖場7798個(ge) 。
本期統籌:陳亞(ya) 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6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