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揚州寶應湯祝萍:亂針“繡”人生

發布時間:2024-01-17 16:39: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近年來,小店經濟如火如荼,正成為(wei) 助力經濟民生的“毛細血管”,在吸納就業(ye) 、改善民生、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人民網江蘇頻道聯合江蘇省私營個(ge) 體(ti) 經濟協會(hui) 推出首屆江蘇省民營經濟暨個(ge) 體(ti) 工商戶優(you) 秀案例展示活動,並在全省優(you) 選10家“了不起的小店”拍攝係列短視頻,講述他們(men) 自強不息、努力經營、投身公益的精彩故事。本期“店主”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亂(luan) 針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之一湯祝萍。

  回望近40年的刺繡生涯,最讓湯祝萍欣慰的莫過於(yu) 事業(ye) 後繼有人,“95後”的女兒(er) 已在業(ye) 內(nei) 小有名氣,還有越來越的人加入刺繡行業(ye) 。“我希望,亂(luan) 針繡能在孩子們(men) 手上綻放新的生機。”

  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末,亂(luan) 針繡技法傳(chuan) 到了揚州寶應,當地繡娘們(men) 在祖輩延續下來的傳(chuan) 統平繡針法之上進行演變,與(yu) 常州亂(luan) 針繡技藝碰撞出了一個(ge) 新型繡種——寶應亂(luan) 針繡。

  彼時,作為(wei) 家裏的長姐,19歲的湯祝萍和26個(ge) 小姐妹從(cong) 揚州出發,踏上了蘇州學藝之路。初識經緯,緙絲(si) 技藝繁瑣刁鑽且枯燥煩悶,讓不少人打了退堂鼓,湯祝萍則是默默用圓珠筆在書(shu) 桌上刻下“藝成榮歸”四個(ge) 字,鞭策自己。

  一年之後,26個(ge) 繡娘隻剩下湯祝萍在內(nei) 的6人。學成歸來的湯祝萍順利成為(wei) 了寶應緙絲(si) 廠最年輕的小師傅,廠裏100多人,不少人遇到問題都喜歡請教她。1992年,恰逢人事調整,湯祝萍敢想敢幹,一躍成為(wei) 最年輕的廠長,緙絲(si) 生意越做越紅火。

  1995年,國內(nei) 緙絲(si) 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緙絲(si) 廠也每況愈下,麵臨(lin) 倒閉。一幫緙絲(si) 工人何去何從(cong) ,成了湯祝萍最頭疼的事。“緙絲(si) 是很難學的東(dong) 西,能學到這個(ge) 程度,結果還要讓她們(men) 解散,我很心痛。”湯祝萍說。

  窮則求變。1996年,在蘇州街頭的一家刺繡店鋪內(nei) ,亂(luan) 針繡第一次闖入湯祝萍的眼簾。相比緙絲(si) ,亂(luan) 針繡所使用的原材料同樣也是蠶絲(si) 線,針法看上去雜亂(luan) 無章,卻能在色彩表現上更加豐(feng) 富生動。如何將緙絲(si) 和亂(luan) 針繡融合起來,成了那段時間湯祝萍思考最多的事情。

  說幹就幹。從(cong) 上繃到針法,憑借多年緙絲(si) 積累的刺繡經驗,湯祝萍將亂(luan) 針繡技法逐步拆解。在她看來,不像傳(chuan) 統刺繡作品多有留白、一次成形,亂(luan) 針繡一改“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蘇繡技法,轉而采用長短交叉、層層疊加、色色相變的手法來表現畫麵,最終形成“亂(luan) 而不雜、密而不堆、栩栩如生”的效果。

  在努力自學的基礎上,湯祝萍通過各類研修班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不僅(jin) 融百家之長,更加入自己對亂(luan) 針繡的理解,不斷創新,終於(yu) 自成一派。重拾信心的她也開啟創業(ye) 之路,不僅(jin) 將亂(luan) 針繡技法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繡娘們(men) ,還會(hui) 根據繡娘作品的質量按件支付報酬,也收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如今,作為(wei)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由湯祝萍主持和參與(yu) 的亂(luan) 針繡作品在國內(nei) 、省內(nei) 獲獎無數,不僅(jin) 先後帶徒500多人,還為(wei) 1000多名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就業(ye) 機會(hui) ,產(chan) 品訂單更是遠銷海外。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