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導”加速集聚 智能出行解鎖智慧江蘇
編者按: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作為(wei) 製造業(ye) 大省和民營經濟大省,江蘇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有著堅實的產(chan) 業(ye) 基礎和創新基礎。近年來,江蘇以科技創新為(wei) 主導,著力攻堅前沿科技,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現代化產(chan) 業(ye) 集群持續壯大。即日起,本報特推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係列報道,聚焦江蘇在新賽道上的亮眼表現,呈現新質生產(chan) 力在江蘇這片創新熱土上的蓬勃活力。
淩晨時分,能夠智能清掃並自動傾(qing) 倒垃圾的無人環衛車開始為(wei) 城市重整妝容;幾個(ge) 小時後,無人出租車開始營運,載著上班族來往於(yu) 工作和生活區;走出蘇州北站的乘客,可到車站附近的“自動駕駛體(ti) 驗站”乘上無人公交車,前往下一個(ge) 目的地……在蘇州市相城區,覆蓋出租、公交甚至快遞配送和安防巡檢等40多個(ge) 應用場景的600多輛自動駕駛車輛已先後駛入街頭巷尾。
今年年初,江蘇省人大常委會(hui) 《關(guan) 於(yu) 促進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決(jue) 定》正式施行。近年來,江蘇大力發展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深化開展產(chan) 業(ye) 政策頂層設計,加快推進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加速形成。預計到2030年,江蘇省汽車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將達到2萬(wan) 億(yi) 元,其中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將達到5000億(yi) 元以上。
“先行”“先導”加速集聚
“截至目前,包括S17繞城高速和剛剛完成的第三期道路在內(nei) ,相城區車聯網先導區的智能網聯道路裏程已經達到250公裏。”先導(蘇州)數字產(chan) 業(ye) 投資有限公司生態運營副總裁茅誌強對記者說。從(cong) 2017年開始,相城區就開始圍繞“聰明的車”“智慧的路”“靈活的網”構建全產(chan) 業(ye) 鏈生態,聚力打造“智駕之城”,先導公司就是相城區車聯網先導區的建設運營單位。在相城,智能網聯不僅(jin) 已經應用到城市開放道路、高速公路、國省幹道以及隧道等多樣化場景,且場景與(yu) 場景間的“智駕”體(ti) 驗也實現了連續覆蓋。如在同一條道路上,汽車行駛在非核心路段時,可依靠沿途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感知設備,即時掌握路麵信息和道路交通事件,進入核心路段後,汽車則依靠“輕車·熟路”係統全麵接管“方向盤”,同時進行匝道匯入、車道保持、自主變道、自主超車、路麵施工車輛主動避讓等駕駛行為(wei) 。
相城“智駕”的不斷成熟,正是江蘇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的證明。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示範區智控中心、智駕運維港、智能網聯汽車科創園、智能網聯汽車研創園、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園、新基建智能交通產(chan) 業(ye) 園……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當地持續完善,相城先導區的含金量也在日益提升。《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以相城區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核心區,到2025年,全市智能車聯網產(chan) 業(ye) 的規模和創新能力將居全國前列,智能車聯網產(chan) 業(ye) 規模超1000億(yi) 元,集聚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企業(ye) 超1000家。
一個(ge) 又一個(ge) 的“先導”“先行”區,串起了江蘇車聯網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發展脈絡和產(chan) 業(ye) 鏈條。除蘇州相城外,無錫高新區集聚了威孚高科、斯潤天朗等頭部企業(ye) 50多家,汽車電子產(chan) 業(ye) 基礎雄厚;南京江寧開發區圍繞汽車信息安全、智能座艙產(chan) 業(ye) ,集聚了中汽創智、福特、上汽等頭部企業(ye) 140餘(yu) 家,年整車產(chan) 量達36萬(wan) 輛;等等。目前,江蘇省在車載環境感知、車載網絡與(yu) 計算、智能座艙、動力係統、汽車軟件等12個(ge) 產(chan) 業(ye) 鏈環的81個(ge) 節點中的69個(ge) 節點有企業(ye) 分布,覆蓋率達到85.2%。
車路雲(yun) 協同突破技術“超車”
車聯網的落地應用對車、路、雲(yun) 三個(ge) 領域的技術創新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車領域技術‘卡脖子’的現象在行業(ye) 內(nei) 比較普遍,比如底盤的製動係統、氫燃料電堆等。當下,隨著智能網聯賽道競爭(zheng) 愈發激烈,行業(ye) 又迎來了通信技術、智能終端芯片等技術端的考驗。”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駕駛開發部副總經理兼示範運營總監司勝營說。他所在的中汽創智,正是出於(yu) 突破技術瓶頸以及整合央企資源的考慮,由一汽、東(dong) 風、長安3家汽車企業(ye) 共同成立,並在南京江寧開發區落地。
無論是輔助駕駛還是自動駕駛,如何大幅度提升汽車智能化水平,是當下行業(ye) 致力解決(jue) 的一大核心問題。由於(yu) 技術受限,目前來看,單車智能的提升空間有限,投入回報較低,因此,依靠我省在新基建、5G等方麵的基礎優(you) 勢,各企業(ye) 以車路雲(yun) 協同為(wei) 抓手,從(cong) 智慧路端發力,助力自動駕駛和智慧交通創新升級。“在通信技術上,我們(men) 將蜂窩網和直連通信做了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了通信能力,為(wei) 智能駕駛和車聯網兩(liang) 項技術的融合協作打下了基礎。”司勝營表示。通過應用中汽創智開發的車路雲(yun) 一體(ti) 化智能駕駛係統,當汽車遇到視線被遮擋等情況時,路側(ce) 單元即可將信息反饋給車輛,協助其做出正確的判斷;此外,車與(yu) 車之間也可就道路信息互相通信,如前車將路況危險通知後車,可有效減少事故發生。
在蘇州市相城區,新一代自動駕駛係統“輕車·熟路”同樣采用了車路協同的思路,其全息化道路通過無盲區、全連續在路側(ce) 布設半固態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路側(ce) 通信模塊及邊緣計算MEC等多種設備,使L2級配置的輕量化自動駕駛車輛實現L4級高度自動駕駛功能。
除車路協同外,江蘇相關(guan) 企業(ye) 和科研院校在汽車傳(chuan) 感器、車載軟件與(yu) 算法、執行與(yu) 控製、終端與(yu) 芯片等領域也正全麵開展技術攻關(guan) ,新產(chan) 品、新技術不斷湧現。車載激光雷達、車載高性能計算、SoC芯片、線控底盤等一批核心技術得到突破,多項技術處於(yu) 全國領先水平,關(guan) 鍵技術節點自主可控率不斷提升。
攜手繪就智慧城市未來圖景
車聯網不止於(yu) 智能駕駛,更是實現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數字基礎。在無錫,包括黿頭渚、蠡園、惠山古鎮、蠡溪公園等景點在內(nei) 的全市533個(ge) 停車場均已實現智慧化升級,智慧停車係統可自動識別、自動扣費,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的場內(nei) 繳費,通過綁定車牌即可打開無感支付,“絲(si) 滑離場”僅(jin) 需3秒鍾。無錫太湖黿頭渚旅遊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房榮春表示,景區已實現了融合組網,市民在“無錫停車”上就能看到停車場實時的餘(yu) 位數量,景區車輛的進出場效率和車位周轉效率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推進交通出行車聯網化和智能化,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具有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江蘇智行未來汽車研究院院長、省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華國棟認為(wei) ,車聯網化和智能化技術應用到城市交通中,能對城市交通中車輛的出入進行自動識別和管理,還能夠實現車輛的自動電子繳費和全市範圍內(nei) 的智能化聯網停車,並為(wei) 市民出行提供交通指導,緩解交通擁堵狀況,提高城市交通運行效率與(yu) 安全。
江蘇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驗證體(ti) 係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鹽城等地已先後建成一批封閉、半開放、開放測試道路並投入使用,提供了8000多個(ge) 虛擬仿真測試場景和600多個(ge) 實際道路測試場景。未來,隨著技術應用、商業(ye) 模式、安全驗證等方麵不斷提升,車聯網的應用場景也將持續擴大。在商業(ye) 模式的探索上,中汽創智近期開發並推出的智能通信終端產(chan) 品5G VBOX,不僅(jin) 在國內(nei) 同類產(chan) 品中率先采用國產(chan) 芯片和模組,實現了國產(chan) 化,且車主僅(jin) 需將終端安裝在車上,即可通過車路協同“使用”路端的傳(chuan) 感器和算法,變成自動駕駛車。由於(yu) 降低了車端堆砌硬件所需的成本,這一模式極大減輕了產(chan) 業(ye) 鏈與(yu) 消費者兩(liang) 端的資金壓力,具備了更好地實現商業(ye) 化落地的優(you) 勢。
對此,華國棟表示,推進輔助駕駛、高階自動駕駛等車聯網場景的普及,還需要多方麵的努力和堅持。“從(cong) 技術麵來講,需要提高路側(ce) 設備和車載設備的滲透率,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的網聯化升級。從(cong) 產(chan) 業(ye) 端來講,需要不斷進行商業(ye) 模式探索,挖掘經濟價(jia) 值。從(cong) 政府角度來講,需要政府加快推進政策法規標準體(ti) 係建設,同時合理統籌規劃,避免重複建設。”(孫煒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