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以數字技術賦能“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新知新覺)

發布時間:2024-01-18 10:17: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zhong)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當前,抓住數字技術發展新機遇,提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有助於(yu) 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

  賦能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數字技術以其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和廣覆蓋性,深刻改變著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為(wei)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技術支撐。其一,賦能實體(ti) 經濟。利用數字技術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和數字產(chan) 業(ye) 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能夠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優(you) 化升級。其二,賦能科技創新。數字技術應用於(yu) 產(chan) 品創新,能夠縮短研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促進產(chan) 學研在創新中各展所長、相互協同,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其三,賦能金融發展。將數字技術應用於(yu) 金融服務全流程,推進傳(chuan) 統金融數字化轉型,可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效率和水平。其四,賦能人力資源。利用數字技術促進信息和知識廣泛共享,便於(yu) 勞動者獲得更多學習(xi) 和進入新領域的機會(hui) ,為(wei)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支撐。

  賦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有利於(yu) 社會(hui) 再生產(chan) 各環節的有機銜接和相互貫通。其一,利用數字技術建設高效統一的流通網絡平台,有利於(yu) 貫通產(chan) 業(ye) 上下遊,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其二,利用數字技術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可以推動各領域市場信息互通共享,引導供需動態平衡。其三,推進智慧監管,有利於(yu) 提升市場監管政務服務、網絡交易監管、消費者權益保護、重點產(chan) 品追溯等方麵跨省通辦、共享協作的信息化水平。

  賦能理論傳(chuan) 播和文化發展。我國作為(wei) 文明古國、文化大國,迎來了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思想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曆史機遇。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將文本和音視頻內(nei) 容轉化成為(wei) 數據信息,有利於(yu) 實現麵向廣泛受眾(zhong) 的對象化、分眾(zhong) 化、互動化傳(chuan) 播,進一步推動黨(dang) 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把思想理論成果轉化為(wei) 容易為(wei) 公眾(zhong) 所接受和認同的網文、視頻和動畫等,有利於(yu)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大眾(zhong) 化。利用數字技術建設傳(chuan) 統文化數據庫體(ti) 係和數字服務平台等,可以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賦能數字文化供給。運用數字技術,可以形成線上和線下融合交互的文化供給體(ti) 係,有利於(yu) 豐(feng) 富高質量文化供給,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產(chan) 品在創作、生產(chan) 、傳(chuan) 播、消費的全鏈條中均可被數字化,並可突破時空限製投放到智能手機、電視等終端設備上,提升文化產(chan) 品的傳(chuan) 播效果。隨著數字文化產(chan) 品用戶數量的擴大,規模效應凸顯,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文化產(chan) 品的成本會(hui) 大幅下降,可以更好滿足消費者精神文化需求,並進一步促進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繁榮發展。

  (作者單位:天津師範大學、南開大學)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