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巴彥淖爾守護傳承長城文化根脈

發布時間:2024-01-18 15:01: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冬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呼格吉勒圖便迎著寒風出門,到達巴圖古城遺址(高闕塞)邊上走走轉轉,巡視一遭。

  “我家幾代人一直守護古城,尤其是我父親(qin) ,他把長城看得很重,常和我們(men) 說,古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家鄉(xiang) 的一部分,不管是誰都不能破壞,動一磚一石都不行。”呼格吉勒圖說。

  呼格吉勒圖是巴彥淖爾市烏(wu) 拉特後旗文保部門聘請的文物保護員,他們(men) 一家住在呼和溫都爾鎮那仁烏(wu) 布爾嘎查達巴圖溝口的古城腳下。2006年,經考古學家考察研究,推斷這裏是趙武靈王所築長城的終點,是建於(yu) 2000多年前的重要軍(jun) 事要塞。同年5月,達巴圖古城遺址(高闕塞)被認定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巴彥淖爾市境內(nei) 共有戰國趙北長城、秦漢長城、漢外長城(南線、北線)4條長城,綿延1007公裏,再加上雞鹿塞、高闕塞、光祿塞,形成了巴彥淖爾獨具魅力的長城文化。寒冬時節,巍巍陰山白雪皚皚,連綿起伏。站在山頂極目遠眺,秦漢長城猶如一條騰飛的巨龍,或隱隱約約,或清晰可見,一路依山就險、起伏曲折,氣勢磅礴、雄奇壯觀。

  在烏(wu) 拉特前旗小佘太鎮十份子村,同樣有一個(ge) 對長城執著熱愛的人,他就是小佘太廣申隆段和張德祿灣段秦長城保護員韓根柱,他已經義(yi) 務守護長城20餘(yu) 年。“這些年,為(wei) 了守護長城,沒少得罪人。”摩挲著凹凸不平的長城牆體(ti) ,韓根柱感慨萬(wan) 千。

  小佘太秦長城倚山脊而建,全部用不規則的石塊層層交錯堆疊砌成,每隔幾百米就有一處烽火台,保存相對完整。2006年以前,當地村民經常把長城城牆的石頭拆下來搬回家,用來壘羊圈、築房基,韓根柱看到了就會(hui) 上前阻攔,甚至還跟鄰裏鄉(xiang) 親(qin) 發生過口角,常落得別人指責埋怨。“據專(zhuan) 家考證,這裏是西漢時所建的光祿塞遺址,相傳(chuan) 2000多年前,王昭君入塞時在這裏居住過。2006年,這段長城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大家保護長城的意識越來越強,對我當年得罪人的那些事兒(er) 也早就理解了。”韓根柱笑著說。

  在巴彥淖爾,像呼格吉勒圖和韓根柱這樣的長城遺址義(yi) 務保護員有上百名。他們(men) 守長城、護長城,把對長城質樸而深厚的愛融入每一次的巡查中。除義(yi) 務文保員對長城的日常巡查巡守外,這些年,巴彥淖爾市文物保護工作者在長城的科學保護、修繕修複等方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2011年,全市抽調文保精幹力量,對境內(nei) 長城資源展開全麵係統調查,加上配合運用遙感影像、數字攝影等現代化科技手段,讓文保工作者獲取了豐(feng) 富的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長城資源數據庫。

  “保護長城,首先要摸清家底,我們(men) 需要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為(wei) 長城全麵留存檔案,進而實現對長城文物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內(nei) 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研究員胡延春說。

  守護長城,不僅(jin) 是對牆體(ti) 本身的愛護和修繕,更重要的是把長城精神傳(chuan) 承、踐行和弘揚下去。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積極申請文物保護工程立項並實施一係列保護修繕工程,先後在烏(wu) 拉特前、中、後旗和磴口縣掛牌成立長城保護工作站;積極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巴彥淖爾市秦漢長城廣申隆段、同和太—東(dong) 希日朝魯段、漢長城西尼烏(wu) 素段、漢代雞鹿塞障城遺址被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巴彥淖爾至包頭秦長城被列為(wei) 萬(wan) 裏長城形象標識段,高闕塞、雞鹿塞、光祿塞等障塞被列為(wei) 萬(wan) 裏長城形象標識點,已列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劃。(記者 圖古斯畢力格)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