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貼近觀眾 傳承創新(藝近人和)

發布時間:2024-01-18 15:15: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藝術形式多樣化的今天,傳(chuan) 統戲曲如何打開市場?本地劇種已經遍地開花,外來劇種如何發揚壯大?觀眾(zhong) 喜歡“角兒(er) ”,年輕演員怎樣成長?如何將藝術送到更多群眾(zhong) 的身邊?讓我們(men) 走進福建芳華越劇院,去找找答案。

  華燈初上,福州煙台山人潮湧動。這裏“藏”著一處古色古香的戲台。每周,婉轉優(you) 美的越劇都會(hui) 在這裏準時唱響。《花中君子·爬堂》《胭脂·慎思》《包公賠情》等經典唱段餘(yu) 音繞梁,演出團隊正是福建芳華越劇院青年誌願服務隊。

  進鄉(xiang) 村、進社區、進學校、進養(yang) 老院……多年來,福建芳華越劇院(原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每年平均開展誌願服務上百場。在一場場誌願服務中,他們(men) 將發源於(yu) 浙江的越劇帶入八閩大地,為(wei) 戲迷帶來獨特的藝術享受。

  藝術形式多樣化的今天,傳(chuan) 統戲曲如何打開市場?本地劇種已經遍地開花,外來劇種如何發揚壯大?觀眾(zhong) 喜歡“角兒(er) ”,年輕演員怎樣成長?如何將藝術送到更多群眾(zhong) 的身邊?讓我們(men) 走進福建芳華越劇院,去找找答案。

  60多年間,芳華人的足跡遍布八閩大地,將越劇的種子播撒在福建的山山水水

  循著絲(si) 竹之聲,我走進位於(yu) 煙台山的安瀾會(hui) 館。一眼便看到那雕梁畫棟的古戲台。戲台上,幾名越劇演員正甩著水袖,拿捏唱腔。

  小小空間,古韻與(yu) 新潮碰撞。台下,觀眾(zhong) 或站或坐,圍得水泄不通。

  這是福建芳華越劇院誌願服務的一幕。“無論年齡,不論來處,隻要你來,越劇的大門便向你敞開。”參加此次演出的青年演員對我說。

  事實上,對福建芳華越劇院而言,誌願的火種早已埋下。它的誕生,就源於(yu) 一次誌願服務。

  1946年,“芳華越劇團”在上海成立。創始人尹桂芳是越劇小生流派——“尹派”創始人。因為(wei) 在《紅樓夢》《西廂記》《沙漠王子》《盤妻索妻》《屈原》劇目中塑造了賈寶玉、張生、羅蘭(lan) 、梁玉書(shu) 、屈原等角色,尹桂芳紅遍了上海灘。1959年,為(wei) 響應號召,尹桂芳毅然率“芳華”奔赴福建,同行劇團成員連同家屬共計83人。芳華越劇團此後改名為(wei) 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60多年間,芳華人的足跡遍布八閩大地,將越劇的種子播撒在福建的山山水水。如今,年輕的芳華人成為(wei) 誌願服務的主力軍(jun) 。

  2016年3月,為(wei) 更好發揮年輕演員在誌願服務中的作用,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在原先誌願服務隊的基礎上,召集全團35周歲以下的人員組成青年誌願服務隊。

  現在的誌願服務隊有41人。“別看主體(ti) 成員隻有41人,編製卻很齊全,集納演員、樂(le) 團成員、舞美等院內(nei) 所有部門的青年人才。不僅(jin) 如此,隻要誌願服務對象有需要,青年誌願服務隊就能夠協調全院人員參與(yu) ,甚至是梅花獎得主。”“芳華青年文明號”號長張海燕介紹,“全院100多人,實際都是青年誌願服務隊的支撐。”

  有了專(zhuan) 門的誌願組織,芳華人開始有計劃、更頻繁地開展誌願服務。與(yu) 需要上百人的大型舞台演出不同,每一次誌願服務前,青年誌願服務隊都會(hui) 提前考察場地,按需組成10—20人的誌願小分隊,既不耽誤日常演出,又能保證服務效果。

  2023年9月,福建芳華越劇院青年誌願服務隊獲評一星級全國青年文明號。

  為(wei) 群眾(zhong) 送去喜聞樂(le) 見的表演,青年傳(chuan) 承人和越劇都在成長

  閩劇、梨園戲、南音、木偶戲……在福建,這些地方劇種都有自己的戲迷。芳華人來到福建之前,這裏幾乎沒有越劇的土壤。

  語言不通、水土不服,人們(men) 對越劇這一外來劇種並不看好。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芳華人在福建紮下了根。多年來不僅(jin) 獲得各種獎項,還走出了王君安、李敏、陳麗(li) 宇、鄭全等一批知名越劇藝術家,培養(yang) 出4位梅花獎得主。

  “藝術的本質是美,而美是沒有邊界的。”這是在芳華人中流傳(chuan) 已久的一句話。把越劇的美傳(chuan) 播出去,誌願服務就成了打開市場的關(guan) 鍵一招。從(cong) 送戲下鄉(xiang) 、送戲進社區、進校園等誌願服務做起,芳華人逐漸在福建這樣一個(ge) 地方劇種遍地開花的地方站穩了腳跟。

  觀眾(zhong) 成了戲迷,越劇有了市場,演員也獲得了成長。“誰能想到,戲台上拱手而立的俊俏小生,竟是一名00後姑娘!”一名福州觀眾(zhong) 在看完當晚的表演後,驚訝之情溢於(yu) 言表。兩(liang) 年前,浙江姑娘邢碧爾從(cong) 嵊州越劇藝術學校畢業(ye) 後加入芳華。從(cong) 進團之日起,誌願活動便成了她的必修課。歲末年關(guan) ,從(cong) 廈門到三明,再回到福州,安瀾會(hui) 館這一場已經是她本周的第三場演出。

  “年輕演員登台機會(hui) 少,誌願服務給了我們(men) 機會(hui) ,讓我們(men) 錘煉本領,積累經驗。”邢碧爾說,正是在一場場誌願服務中,年輕演員練就“功夫在身,隨時上場”的本領。

  不僅(jin) 是演員,越劇也在豐(feng) 富發展。“誌願活動打破了傳(chuan) 統戲劇表演中舞台的限製,演員得以直接接收觀眾(zhong) 反饋,從(cong) 而改進表演。”青年演員湯婉瑩對此感受深切,“為(wei) 群眾(zhong) 送去喜聞樂(le) 見的表演的同時,我們(men) 和越劇都在成長。”

  誌願服務的場地在哪裏,哪裏就是芳華人的舞台

  地鐵站、校園、公園、社區食堂,誌願服務的場地在哪裏,哪裏就是芳華人的舞台。“傳(chuan) 統的舞台邊界被打破,表演形式更貼近觀眾(zhong) 、貼近人民。”湯婉瑩說。

  結合誌願服務要求,福建芳華越劇院青年誌願服務隊還根據公益宣傳(chuan) 教育熱點,創新編排出一個(ge) 個(ge) 主題小戲。近年來,隨著主題誌願服務的開展,《萬(wan) 嬰之母》《包公淚》《江姐》等一批符合時代主題、有教育意義(yi) 的劇目與(yu) 觀眾(zhong) 見麵了。

  更讓人驚喜的是,他們(men) 還“玩”起了跨界。一出《紅樓夢·讀西廂》的經典折子戲,讓閩劇和越劇實現了跨界融合。舞台上,男小生來自福州閩劇院,女花旦則來自福建芳華越劇院。台下,不少觀眾(zhong) 直呼“大開眼界、大飽眼福”。2024年元旦,“芳華裏”文化集市開業(ye) 了。觀眾(zhong) 看戲前,到集市與(yu) 演員互動,體(ti) 驗一把“越劇裝”,淘一些戲劇文創產(chan) 品,讓傳(chuan) 統越劇走進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拓展主題、變換形式、跨界嚐試……“‘變化’之外,什麽(me) 是福建芳華越劇院‘不變’的內(nei) 核?”我好奇地問。院長鄭全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領我走進一場演出。這是一場《盤妻索妻》的經典折子戲。

  “娘子……”四周靜默。台上,邢碧爾一聲清唱,婉轉悠長。台下,觀眾(zhong) 閉著眼睛,側(ce) 耳細細品咂。起腔結束,掌聲響起。

  “就是這個(ge) 味道!尹派越劇,最獨特的就是起腔。”現場一名老戲迷告訴我,“深沉婉轉,清麗(li) 高雅,纏綿柔和,再多的形容詞都不足以概括現場的感受,尹派越劇藝術,就蘊藏在一句句唱腔與(yu) 一個(ge) 個(ge) 肢體(ti) 動作裏。”

  形式在變,可始終不變的,是尹派越劇那一種獨特的味道。2008年,“越劇(尹派)”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擴展項目名錄,2012年,福建省芳華越劇團被確立為(wei) 福建尹派越劇藝術傳(chuan) 承保護中心。

  “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在鄭全看來,正是在一次次誌願服務的積累中,福建芳華越劇院不斷壯大,演員獲得成長。尹派越劇的觀眾(zhong) 越來越多,迎來了又一個(ge) 繁花似錦的春天。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