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鑒今 以讓促和(法治頭條·探訪“楓橋式工作法”)
中央政法委在全國範圍內(nei) 評選出104個(ge) “楓橋式工作法”單位。這些入選單位結合所在地不同的地理條件、發展情況、矛盾問題,各自采取創新做法,把預防、調解放在前麵,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
近日,記者深入安徽、廣西、重慶等地,探訪這些工作方法背後的理念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展現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編 者
“六尺巷”很窄,是一條長約100米的狹窄巷道,寬度隻有“六尺”,相當於(yu) 2米,三人並行都顯得有些擁擠。
“六尺巷”又很寬,這條巷子所代表的“謙和禮讓”“和為(wei) 貴”理念至今影響世人。
“六尺巷”,位於(yu) 安徽安慶桐城市中心,得名於(yu) 一則動人的禮讓故事。清代康熙年間,南牆邊是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府邸,北牆邊是地方望族吳氏的宅第,兩(liang) 家為(wei) 宅基地發生爭(zheng) 訟,張家人給張英寫(xie) 信求助。張英並不讚同家人爭(zheng) 奪地界,遂回詩一首:“一紙書(shu) 來隻為(wei) 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wan) 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回信,張家人豁然醒悟,主動退讓三尺,鄰居深受觸動,亦退讓三尺。
包容天地大,和諧詩中藏。
近年來,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蘊含的文化內(nei) 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條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治理之路。
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解紛智慧
“受害人在醫院怎麽(me) 治療,肯定要聽醫生的,所以治療費用我們(men) 就沒有太大異議了……”
2023年11月24日,桐城市龍騰街道辦事處桃園社區的調解室裏,孔城法庭庭長張誠對前來協商的中國人保安慶分公司工作人員勸道。
“不過對方單方麵進行了傷(shang) 情鑒定,我們(men) 又不了解實際情況,所以對賠償(chang) 方案還有爭(zheng) 議。”該工作人員說。
“如果啟動司法鑒定程序,鑒定費和時間成本肯定是咱們(men) 保險公司要考慮的。再說了,受害人不能及時獲得賠償(chang) ,也影響咱們(men) 保險公司形象。”張誠補充說。
緊接著,張誠又扭頭對社區居民都金姑說:“都大姐,咱們(men) 證據上確實有瑕疵,保險公司也不追究了,咱們(men) 要求的賠償(chang) 就讓一點嘛……六尺巷的故事咱們(men) 都知道,連‘大學士’都能讓,咱怎麽(me) 就不行呢?”
2023年8月底,都金姑遭遇交通事故後立即住院治療,要求獲得賠償(chang) 3.8萬(wan) 餘(yu) 元,但涉事車輛的投保公司並不答應。如今,在張誠的調解下,雙方握手言和,達成賠償(chang) 3.5萬(wan) 餘(yu) 元的協議。
類似化幹戈為(wei) 玉帛的案例,在桐城市比比皆是。
“大家巧妙利用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將桐城曆史典故‘六尺巷’折射出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和諧司法理念融合起來。”桐城市人民法院副院長楊玉琴介紹,2015年,經過對實踐經驗的梳理、融合和歸納,注入“謙和禮讓”“和為(wei) 貴”理念的“六尺巷工作法”逐步形成。
“整個(ge) 工作法是圍繞促使雙方當事人‘事解心了’來構建的,有效引導矛盾雙方互相禮讓,做到進而有度、不得寸進尺,退而有節、不委曲求全。”楊玉琴進一步介紹,“工作法具體(ti) 分為(wei) ‘聽、辨、勸、借、讓、和’6個(ge) 步驟,層層遞進、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ge) 完整高效的調解閉環。每一步自始至終貫穿著情、理、法,最終通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讓”是方式,“和”是目標。隨著“六尺巷工作法”的深入實踐,桐城市矛盾糾紛數逐步下降、調解成功率逐步上升。2022年,桐城市矛盾糾紛3804件、同比下降5.4%,該市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5680件、同比下降15.61%;調解及撤訴2670件,調撤率高於(yu) 省、安慶市平均水平。
多元聯動匯聚調解合力
“您好,有什麽(me) 可以幫您?”麵對來人,桐城市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窗口負責人畢大為(wei) 笑著打招呼。
來人是桐城市民張先生,前幾天家中牆壁出現滲水情況,但一直沒有和建設單位協商好,這天又在電話裏吵了一架。憋著一肚子火的張先生來到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尋求幫助。
“別生氣,我們(men) 這邊有住建局的窗口,我帶您過去具體(ti) 谘詢一下。涉及相關(guan) 法律問題,樓上有司法工作人員,可以提供幫助……”畢大為(wei) 一邊帶著張先生向窗口走,一邊介紹。
當前,鄰裏糾紛、勞資糾紛、房產(chan) 糾紛、市場糾紛等多發,關(guan) 係錯綜複雜,僅(jin) 靠單一部門往往難以及時有效解決(jue) 。2021年,桐城市成立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整合群眾(zhong) 來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訴調對接中心和“N”個(ge) 專(zhuan) 業(ye) 性行業(ye) 性調解委員會(hui) 資源力量,推行群眾(zhong) 訴求“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jue) ”。
“入駐一樓辦事窗口的是農(nong) 業(ye) 、住建、教育、人社等矛盾糾紛比較集中的10個(ge) 政府部門,居民可以自主選擇谘詢、信訪、調解、訴訟等各種方式。來辦事在信訪窗口一站式受理,工作人員根據業(ye) 務類型分派至對應窗口,信訪受理部門做好群眾(zhong) 訴求記錄,限期辦理。”畢大為(wei) 說。
據桐城市委政法委書(shu) 記王中龍介紹,在“六尺巷工作法”的具體(ti) 步驟中,“借”是重要一環,即借助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高效化解矛盾——
在市級層麵,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打造融合立案信訪受理、法律谘詢、社會(hui) 調解、行政調解、心理谘詢、速裁快審及數據分析研判等多功能的矛盾糾紛化解“超市”。
在鎮村綜治中心全麵設置“六尺巷調解工作室”,形成警民聯調、訴調對接、檢調對接、訪調對接、行業(ye) 調解“五調聯動”。
前不久,在一起物業(ye) 服務合同糾紛中,桐城市人民法院速裁團隊邀請被告戶籍所在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一起參與(yu) 調解。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對家家戶戶的情況比較熟悉,清楚矛盾的焦點在哪裏,由他出麵進行說和、調解,事半功倍。”承辦法官表示。
一邊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苦口婆心講情理,另一邊是法官條分縷析講法律,被告的抗拒情緒逐漸緩和。物業(ye) 公司也在法官的引導下,意識到自身的管理和服務缺陷,主動放棄了違約金。
眾(zhong) 人拾柴,多元聯動解紛匯聚調解合力。2022年,桐城市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共接訪8700人次,調解速裁結案2300件,提供心理谘詢79件、法律服務21起,有力促進了“631”分級化解機製的落實,即60%的一般矛盾化解在村級,30%的重大矛盾化解在鎮級,10%的疑難複雜矛盾化解在市級。
完善基層自治,推動形成禮讓和諧的良好民風
行走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六尺巷”的影子:馬路標牌寫(xie) 著“爭(zheng) 一爭(zheng) 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社區樓宇是“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詩句……“六尺巷”文化在桐城市基層治理中不斷生根開花結果,融入群眾(zhong) 說事會(hui) 、村規民約、積分製度,形成以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wei) 貴為(wei) 內(nei) 涵的基層自治之路。
2023年11月8日,在桐城市文昌街道翻身社區,來自社區、居民、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住建、消防等部門的近50名代表把“六尺巷調解工作室”擠得滿滿當當,這裏正在舉(ju) 行“夜話物業(ye) ”活動。
“今天把大家叫來,主要是為(wei) 了解決(jue) 小區開發商遺留下來的問題,包括汙水管堵塞、牆皮脫落和電動車充電樁不足……”翻身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葉鮮率先發言。
翻身社區七裏香溪小區業(ye) 委會(hui) 主任汪六五緊跟著說道:“目前這些問題已經嚴(yan) 重影響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我們(men) 希望可以在更多矛盾糾紛出現之前得到妥善解決(jue) ……”
原來,七裏香溪小區陸續開發長達15年,小區邊開發,居民邊入住,長期施工嚴(yan) 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同時物業(ye) 公司服務質量較差,小區居民也以此為(wei) 由,長期不繳納物業(ye) 費,矛盾十分尖銳。
2023年1月,七裏香溪小區成立了業(ye) 委會(hui) ,更換了物業(ye) 公司。原物業(ye) 公司雖然離開,但是多次催繳小區拖欠物業(ye) 費未果,於(yu) 是,幾百件拖欠物業(ye) 費的案件交到了桐城市人民法院法官吳問銀手中。
“如此大量的同類型案件,很難單獨依靠某一方的力量化解。”為(wei) 此,吳問銀和葉鮮一起,組織社區黨(dang) 組織、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和居民代表,聯合多個(ge) 部門,進行多輪調解。最終,按六折繳納物業(ye) 費的協議得到了所有人認可。
近年來,桐城市堅持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深化運用“六尺巷工作法”,由黨(dang) 員幹部、“兩(liang) 代表一委員”、鄉(xiang) 賢、“五老”、群眾(zhong) 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組成的群眾(zhong) 說事會(hui) ,引導村民有事謙和禮讓敞開說、遇事明理多協商,眾(zhong) 人的事眾(zhong) 人商量,推動形成禮讓和諧的良好民風。
新渡鎮新安渡村以“六尺巷”文化為(wei) 切入點,全麵推行基層治理積分製,將平安建設、見義(yi) 勇為(wei) 、移風易俗、篤守孝道、互幫互助、鄰裏和睦等作為(wei) 正向積分,設立積分超市。積分可兌(dui) 換7類22項公共服務政策福利,激勵引導群眾(zhong) 以善行、仁愛換積分,以積分得實惠,自覺養(yang) 成向上向善的行為(wei) 習(xi) 慣。
文昌街道碧峰村李灣村組村民高某準備把土坯房翻蓋成三層樓房,發現會(hui) 影響鄰居李家的采光後,自願少建一層樓。高某坦言:“六尺巷的故事讓我心生觸動,先賢的禮讓故事使我將心比心,遠親(qin) 不如近鄰,和睦萬(wan) 事順。”
“‘六尺巷工作法’積極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立足於(yu) 鄉(xiang) 賢、鄉(xiang) 俗、鄉(xiang) 情等本土資源,在現代法治框架下充分詮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調解優(you) 先原則和柔性治理理念。”王中龍說,“今後,我們(men) 要不斷總結該工作法的科學機理和法理支撐,複製推廣至更多領域,讓群眾(zhong) 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