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底層邏輯”

發布時間:2024-01-23 11:01:00來源: 安徽日報

  去年,合肥市汽車產(chan) 量134萬(wan) 輛,其中新能源汽車74萬(wan) 輛、增長1.6倍、居全國城市前5位,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企業(ye) 營收達到3500億(yi) 元。

  這組滾燙的數據振奮人心,更讓人看到了安徽“首位產(chan) 業(ye) ”的未來。打造國際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的“底層邏輯”是什麽(me) ?

  認知:明察大勢

  合肥的成功,起始於(yu) “認知”。

  股市裏有句俗話,叫“新手看價(jia) 、老手看量、高手看勢”。近些年,合肥緊盯全球產(chan) 業(ye) 演變,通過察“勢”主動擁抱“藍海”。

  “合肥的領導對智能電動車產(chan) 業(ye) 和技術願景的堅持,對企業(ye) 和創業(ye) 者的支持,是十分珍貴的。”談及總部落戶合肥,悠跑科技(合肥)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李鵬如是說。

  堅持和支持,源自合肥對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精準認知。早在2009年,國家啟動“十城千輛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作為(wei) 首批13個(ge) 試點城市之一,合肥敏銳地捕捉到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的“春天氣息”。

  2010年,國家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並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ge) 城市啟動私人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合肥,擁抱了“春天”。

  “合肥的工業(ye) 基礎不強,比不過其他城市,但可以比未來,我們(men) 站在5年甚至10年的周期,去謀劃、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合肥市投資促進局一負責人的認知,見證合肥乘勢而上布局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新賽道的執念。

  “認定的事要堅定幹,值得的事要舍得投。” 近年來,合肥始終牢牢把握國家政策導向、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和技術變革走向,推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接續布局、集群成勢。

  思路:科學規劃

  認準方向後,合肥一步步描繪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的“路線圖”,思路日漸清晰。

  2014年,合肥開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使用。2015年,出台《合肥市新型城鎮化試點實施方案》,提出要聚焦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生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產(chan) 業(ye) 建立產(chan) 業(ye) 集群。

  2016年,《合肥市人民政府關(guan) 於(yu) 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若幹意見》出台,提出鼓勵購買(mai) 與(yu) 使用新能源汽車、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加強充電設施建設管理、實行差異化交通管理、創新發展模式、加強組織領導6大方麵28條實施方案,探索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

  2020年,進一步出台意見,明確強化頂層設計、搭建支撐平台、攻關(guan) 核心技術、培育產(chan) 業(ye) 生態等10條主要舉(ju) 措和4條保障措施。

  隨後,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出台,進一步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發展“路線圖”,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規模突破7000億(yi) 元,整車產(chan) 能突破300萬(wan) 輛,培育百億(yi) 級企業(ye) 10家,實現產(chan) 值和產(chan) 量躍居全國第一方陣的具體(ti) 目標。

  隨著謀劃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棋局”日漸明朗。如今,“新港、新橋、下塘”三大百萬(wan) 輛、千億(yi) 級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生產(chan) 基地雛形初具,高新、包河、新站、廬江、肥東(dong) 、巢湖等六大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集聚發展園區蓬勃發展。“三基地六園區”的打造,編織起一張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網”。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cong) 。規劃和布局的日趨合理,為(wei) 鍛造強有力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奠定了基礎。

  路徑:係統推進

  “棋局”雖明,但如何“下棋”,尤其是遇到“困局”如何破解?仍是合肥麵臨(lin) 的挑戰。

  實踐中,合肥堅持“首位產(chan) 業(ye) ”高位推動,不斷磨礪“戰術”,創新“打法”,深入探索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路徑。

  “合肥模式,就是以投促引、資本招商的模式。”談及“秘訣”,合肥市投資促進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國資引領、社會(hui) 資本加持,以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的思維將產(chan) 業(ye) 導入城市,圍繞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布局補鏈延鏈強鏈,再用投資銀行的方式培育當地產(chan) 業(ye) ,釋放產(chan) 業(ye) 集群效應,創造更大的市場增量……這樣的“打法”,成功吸引了眾(zhong) 多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ye) 來肥“安營紮寨”。

  至今,合肥和蔚來的故事,仍舊讓人津津樂(le) 道。3年前,蔚來因融資不順麵臨(lin) 重大考驗。審時度勢的合肥,果斷向蔚來中國投資112.6億(yi) 元。最終,以“投”代引的模式,實現了二者的“雙向奔赴”。

  產(chan) 業(ye) 何以“滿園春色”?合肥堅持龍頭帶動、配套支撐,按照“領軍(jun) 企業(ye) —重大項目—產(chan) 業(ye) 鏈條—產(chan) 業(ye) 集群”的發展思路,全鏈條布局、全要素配置。

  既抓“大而強”,也抓“小而美”。合肥堅持在產(chan) 業(ye) 鏈上“深挖到底”,加速形成“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一體(ti) 發展格局。目前,合肥已集聚比亞(ya) 迪、大眾(zhong) 、蔚來、江淮、長安及江淮華為(wei) 等6家整車企業(ye) ,國軒高科、巨一科技、大陸馬牌輪胎等500多家產(chan) 業(ye) 鏈配套企業(ye) 。

  在愈謀愈細、愈打愈精的“棋局”中,合肥憑實力“出圈”,被工信部批準為(wei) 全國唯一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生態體(ti) 係建設試點市。

  行動:超強執行

  實現藍圖,除了路徑有效,還得要有“執行力”。

  執行力體(ti) 現在“速度”上。

  2021年7月,比亞(ya) 迪落戶長豐(feng) 縣下塘鎮。從(cong) 談判到簽約23天,從(cong) 簽約到開工42天,從(cong) 開工建設再到整車下線10個(ge) 月,產(chan) 值過百億(yi) 元5個(ge) 月,創造了新能源汽車行業(ye) 令人驚歎的“合肥速度”。

  從(cong) 比亞(ya) 迪到安徽大眾(zhong) ,從(cong) 蔚來汽車到江淮華為(wei) ,從(cong) 中創新航到均勝汽車……一個(ge) 個(ge) 新能源汽車項目從(cong) 破土到茁壯成長,不斷刷新著新速度,見證著“有為(wei) 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決(jue) 心和拚勁。由於(yu) “拚”,合肥平均每分鍾就會(hui) 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

  執行力體(ti) 現在“力度”上。

  2021年8月19日,距離比亞(ya) 迪合肥基地項目開工僅(jin) 有十幾個(ge) 小時,項目方突然提出項目區地勢低窪,急需“巨量”土方填平。麵對突如其來的難題,長豐(feng) 縣動用一切資源,與(yu) 時間賽跑。當晚,1000輛渣土車來回穿梭,一夜之間全部填平,第二日項目如期開工。

  “超強”執行力的背後,是合肥“超強”的服務意識。以比亞(ya) 迪所在地長豐(feng) 縣為(wei) 例,該縣成立工作專(zhuan) 班,每周召開“周六解題”會(hui) ,一切圍繞企業(ye) 轉,一切聚焦企業(ye) 幹。去年,長豐(feng) 縣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超700億(yi) 元,整車產(chan) 量近50萬(wan) 輛,產(chan) 量占全省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57%,躍居全國縣域第一。

  執行力體(ti) 現在“溫度”上。

  產(chan) 業(ye) 需要什麽(me) ,合肥就補什麽(me) 。近年來,合肥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從(cong) 細微處入手、從(cong) 困難事下手,精準對接企業(ye) 需求,不斷創新“點對點服務”“定製化服務”等,護航企業(ye) 發展壯大。

  “形勢再難不能難產(chan) 業(ye) ,工作再忙不能忘產(chan) 業(ye) ,財力再緊不能緊產(chan) 業(ye) 。”對於(yu) 合肥的承諾,三度牽手合肥的大眾(zhong) 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柯利安讚歎,合肥對產(chan) 業(ye) 的感知力和執行力極強,百聞不如一見。

  保障:優(you) 配要素

  讓“產(chan) 業(ye) 風景”成長為(wei) “產(chan) 業(ye) 壯景”,最終離不開保障要素的“優(you) 配”。

  完善頂層設計。成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zhuan) 班、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強化部門和區域聯動。出台專(zhuan) 項政策,加強全周期、全要素政策支持,推動“產(chan) 業(ye) 政策—兌(dui) 現細則—實施意見”組合發力。升級“基金+”驅動模式,整合總規模超千億(yi) 元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基金。

  深挖創新潛力。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推動“政產(chan) 學研用金”深度融合。采用“揭榜掛帥”“賽馬”方式,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推動龍頭企業(ye) 與(yu) 大學大院大所等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培育高能級創新平台,催生一批汽車領域國內(nei) 外首創或替代進口的“三首”產(chan) 品。

  厚植“第一資源”。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ye) 大學、安徽大學等申報相關(guan) 博士、碩士學科授權點,支持高校與(yu) 頭部企業(ye) 深度融合,“訂單式”培養(yang) 碩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目前,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已集聚人才超10萬(wan) 人,其中研發人才近3萬(wan) 人。

  加強場景應用。加快建設充電換電設施,發布新能源汽車場景清單,舉(ju) 辦整零供需對接會(hui) ,推動“合肥車”與(yu) “合肥屏”“合肥芯”“合肥智腦”深度融合,發放汽車消費券。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37%、高於(yu) 全國6個(ge) 百分點。

  暢通物流渠道。依托派河港和南淝河港建設生產(chan) 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實現“通江達海”,運輸成本下降35%。利用網絡通信、車路協同等服務,支撐智慧物流與(yu) 工廠生產(chan) 節奏、時間窗口、裝卸貨時間的緊密結合。

  一路走來,終究是“拚搏”和“實幹”成就了合肥,推動合肥正以磅礴的“汽勢”朝著“國際新能源汽車之都”加速奮進。(記者 許根宏 許蓓蓓)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