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際範”的灣區文化新名片
近日,經過大半個(ge) 月閉館布展的廣東(dong) 美術館再度“變身”:在來自海內(nei) 外多位知名設計師、建築師和藝術家,以及藝術和設計機構專(zhuan) 家學者共同見證下,由廣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dong) 美術館主辦的“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拉開帷幕。展覽以“有溫度的存在”為(wei) 主題,通過主題展、資料文獻展以及多個(ge) 社區項目/平行展,共同聚焦設計領域的人文關(guan) 懷。
作為(wei) 全國最早的城市“雙/三年展”之一,廣東(dong) 美術館發起並自主策劃的“廣州三年展”,經過連續七屆的實踐,已成長為(wei) 廣州的一張“城市名片”。廣東(dong) 美術館館長、總策展人王紹強介紹,首次舉(ju) 行的“廣州設計三年展”,在國內(nei) 美術館業(ye) 界開啟了專(zhuan) 注綜合性設計的研究型三年展之先河。
對“廣州三年展”的“誕生地”廣東(dong) 美術館來說,這次展覽也別具深意——本次展覽將是在二沙島廣東(dong) 美術館舉(ju) 辦的最後一屆三年展。隨著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落成,“廣州三年展”的品牌未來將何去何從(cong) ?廣東(dong) 美術館將如何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搭建藝術與(yu) 設計的橋梁?展覽將如何為(wei) 全球設計提供中國創意?關(guan) 於(yu) 這些問題,觀眾(zhong) 都能從(cong) 本次展覽得到啟迪。
1 為(wei) 當代設計增添人文“溫度”
走進廣東(dong) 美術館展廳,一個(ge) 個(ge) 漂浮在中庭的橙黃色氣泡分外引人注目。它們(men) 如同從(cong) 一棵巨大的水晶“大樹”裏生長出來一樣,生機勃勃地向上發展。配搭同樣橙黃色的地毯與(yu) 沙發,每個(ge) 觀眾(zhong) 都不難感受到迎麵而來“暖意”。
這組名為(wei) 《太陽塔》的作品,著名建築師馬岩鬆對未來城市的暢想。在他的構思中,城市的垂直發展將徹底改變人們(men) 的生活,“太陽塔”則將漂浮居所的理念融入城市的未來規劃,可以給人們(men) 提供一種嶄新的居住和出行方式。
“太陽塔讓每個(ge) 人都能享受充沛的陽光和城市的風光,而將森林和大地還給市民。”在馬岩鬆看來,“設計”不但要為(wei) 城市帶來功能性的作用,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情感表達的渠道,並激發起自由的想象力,同樣是設計工作者的目標。
馬岩鬆的理念與(yu) 主題展邀請到的近百位設計師、藝術家不謀而合。展覽現場,來自27個(ge) 國家和地區的設計作品齊聚一堂。他們(men) 雖然都有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作品裏都呈現出充滿智慧與(yu) 人文關(guan) 懷的“溫度”。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主義(yi) 的設計理念曾經深刻影響設計界,但也帶來文化傳(chuan) 統缺失、人文關(guan) 懷弱化等問題。王紹強觀察到,隨著社交媒體(ti) 、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日益普及,人們(men) 對真實、溫暖、人性的需求同樣變得更加強烈。
因此,展覽更加突出“慢設計”的理念:將目光從(cong) 前衛的、激進的、革命的設計,轉向了人們(men) 身邊的日常生活。“我們(men) 希望設計能看得見真實的當下,關(guan) 注到有血有肉的人,進入到有煙火氣的日常生活中去。”主題展策展人李德庚說。
設計師們(men) 以“小角度”思考“大問題”。泰國藝術家查朋·春魯迪將目光聚焦到泰國漁民身上。他以當地常見的紅色牡蠣腳手架為(wei) 素材設計裝置作品《曼穀雜築》。“這或許說不上是真正的建築,但卻反映了當地人真實的生活。”
《曼穀雜築》此次廣州之行同樣別具意義(yi) 。“作為(wei) 全球產(chan) 業(ye) 鏈的一部分,許多泰國設計師也常常來廣州尋找建築靈感,不少嶺南建築也給查朋·春魯迪帶來共鳴:“相信這座包容的城市將帶來更多‘有溫度’的產(chan) 品。”
2 向世界提供社區活化經驗
越來越多參展灣區設計師也將目光聚焦文化傳(chuan) 統。中國香港設計師丁恒的作品《剪影嶺南》,靈感來源於(yu) 嶺南極具特色的花窗。錯落有致的畫片上呈現出逢簡水鄉(xiang) 的剪影,觀眾(zhong) 通過與(yu) 光影自由互動,沉浸式體(ti) 驗嶺南傳(chuan) 統文化特色。
品物流形設計的《“鞍”椅》則將傳(chuan) 統自然染色工藝運用於(yu) 木材上,體(ti) 現中國傳(chuan) 統造物理念的當代轉化。珠三角“音樂(le) 土特產(chan) ”五條人樂(le) 隊也參加展覽,充滿幽默感的巡演係列海報《塑料袋係列》,巧妙地將“接地氣”與(yu) 全球化綁定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三年展還聯合了全省超過20個(ge) 社區項目,構成以“社區·設計”為(wei) 主題的平行展。打開“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小程序,地圖裏星羅棋布的項目,清晰見證著當代設計賦能城市“微改造”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曆程。
在順德升平社區開展的“摸鱻兒(er) ·升平魚燈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製作實踐”就是案例之一。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師生團隊為(wei) 非遺“大良魚燈”研發多件文創產(chan) 品,並邀請居民共同參與(yu) 文化活動,以文化自信為(wei) 社區建設注入內(nei) 生動力。
廣州荔灣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原鄉(xiang) ”。從(cong) 三年前開始,由荔灣區文聯主辦的年度係列藝術項目“荔灣藝境”,邀請藝術家深度挖掘當地傳(chuan) 統中醫藥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展現荔灣地方文化的未來可能。
紮根粵北的“鄉(xiang) 約在地”工作組,則將設計指向韶關(guan) 仁化縣廣袤的鄉(xiang) 村地區。工作組組織青年專(zhuan) 家與(yu) 本地村民一起,圍繞文旅發展、可持續農(nong) 業(ye) 等主題打造本地化的鄉(xiang) 村社區“微改造”解決(jue) 方案,推動城鄉(xiang) 深度融合。
“這些案例都實現了從(cong) ‘我’到‘我們(men) ’的轉換,體(ti) 現了‘小自我、大社區’的精神。”在馬來西亞(ya) 策展人胡智義(yi) 看來,廣州與(yu) 東(dong) 南亞(ya) 不少處於(yu) 快速發展階段的城市十分相似,這些社區項目對它們(men) 來說都具有相通的意義(yi) 。
“廣州設計三年展”的舉(ju) 辦也引起不少國際設計師加盟灣區合作項目的興(xing) 趣。胡智義(yi) 表示,今年將在廣州各大社區項目持續參訪和調研。英國策展人維姬·理查森也考慮將更多中歐設計項目引進粵港澳大灣區。
對標威尼斯雙年展分單、雙年,以國際視覺藝術雙年展與(yu) 建築雙年展輪流舉(ju) 行的先例,廣東(dong) 美術館2017年推出“廣州影像三年展”,本次展覽則標誌當代藝術、影像藝術及設計藝術三個(ge) 專(zhuan) 題研究並立的“廣州三年展”新結構的形成。
王紹強介紹,作為(wei) 華南地區研究、收藏和展覽現代設計的重要藝術機構之一,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啟用後,“廣州三年展”學術品牌都將平移到新館。“我們(men) 希望每年都有一場‘三年展’,讓觀眾(zhong) 對藝術盛會(hui) 的期待得到滿足。”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仇敏業(ye)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