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千年之城”探尋燕文化蹤跡

發布時間:2024-02-01 15:39:00來源: 河北日報

  原標題:為(wei) “千年之城”探尋燕文化蹤跡

  雄安新區南陽遺址考古發現南城門,勾勒出該城址基本平麵布局係統

  為(wei) “千年之城”探尋燕文化蹤跡

  南陽遺址,是雄安新區考古最早啟動之地,被寄予探尋文化根脈之厚望。

  “我們(men) 找到了南城門。”1月12日上午,站在厚實的遺址上,南陽遺址考古隊項目負責人雷建紅指著不遠處的一塊區域對記者說。

  京津冀,山水相連、文脈相通。2024年伊始,京冀兩(liang) 地文物部門率先聯合開展黨(dang) 組理論學習(xi) 中心組集體(ti) 調研活動,把其中一個(ge) 重要的地點選在了雄安新區南陽遺址。

  “雄安考古,有一個(ge) 重大課題,就是進一步尋覓、梳理、發掘和印證為(wei) 中華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氣質的燕文化源流。”雷建紅說,燕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三千餘(yu) 年賡續不斷。燕文化圈的範圍主要包括今京津冀三地。北京琉璃河遺址、河北燕下都遺址、天津張家園遺址等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分別從(cong) 不同時空印證著燕文化的複雜性與(yu) 統一性。而雄安新區南陽遺址,更是被寄予厚望。

  史載,燕曾五次遷都。春秋初期,受北部山戎入侵,燕桓侯徙於(yu) “臨(lin) 易”,戰國中期燕文公遷“易”。然而,“臨(lin) 易”和“易”地望位置仍爭(zheng) 議很大。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陽村西北有村民挖出東(dong) 周時期銅鼎、銅壺等器物,陰刻“右征尹”“西宮”等銘文;隨後,南陽村周圍陸續發現“燕王職戈”、銅鑿及大量刀幣……均顯出燕國風格,其地理位置也與(yu) 史書(shu) 所載“臨(lin) 易”和“易”相近。

  “幾年來,我們(men) 和全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共同努力,為(wei) 千年古城探尋文化根脈,進一步豐(feng) 富燕趙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內(nei) 涵。”雷建紅說。自2017年7月起,考古工作者對南陽遺址及其周邊區域展開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數年考古發掘,已基本確定南陽遺址是迄今雄安新區發現的最早城址,其主體(ti) 文化遺存是東(dong) 周至漢代的燕文化,主要文化內(nei) 涵為(wei) 大小兩(liang) 座戰國城址,總體(ti) 呈“凸”字形。

  然而,框定城址大小、明確文化內(nei) 涵,隻是城址考古的第一步。雷建紅說,城址考古具有特殊性,非常考驗耐性和想象力。比如,作為(wei) 城址的南陽遺址,其城市布局和城內(nei) 道路係統如何?

  城址考古中,門的確定,往往意味著平麵定位和節點突破——

  第8發掘地點,位於(yu) 南陽遺址戰國大城南部。以往勘探顯示,此處夯土城垣分布不連續,出現缺口,懷疑為(wei) 南城門。2023年4月至12月,雷建紅帶隊在此開啟發掘。發現各類遺跡50處,其中夯土城垣1段、灰坑25座、灰溝4條、路5條、瓦棺葬1座、土坑墓葬11座、窯2個(ge) 、踩踏麵1處。出土各類可修複器物15件,包括銅、陶、瓷、玉器等,另出土錢幣6枚、銅鏃22枚、銅帶鉤2枚、印文陶片1片……

  “在南城牆中部斷缺處,發現多條不同時期疊壓的道路,其中L12為(wei) 漢代,L13為(wei) 戰國,L13下即為(wei) 次生土,基本確定此處是大城南城門。”雷建紅說,此次大城南城門位置及城門附屬道路的確定,填補了城市南部路網係統的缺環,結合2020年發現的大城西城門位置及城門附屬道路,二者共同為(wei) 探索整個(ge) 城址道路網格、城市平麵格局演變提供了重要參考。至此,以城門為(wei) 坐標、道路為(wei) 骨幹,考古工作者劃分出該城址內(nei) 部主要功能區域,勾勒出城址基本平麵布局係統。

  “城門,是城址的重要出入口。兩(liang) 個(ge) 門先後確定,這個(ge) 城址就鮮活明晰起來,對研究白洋澱地區城市化進程及燕文化形成發展意義(yi) 重大。”雷建紅告訴記者,不久前,首屆京津冀考古論壇在京舉(ju) 辦。他曾把相關(guan) 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提交給大會(hui) ,與(yu) 京津冀考古界同仁們(men) 分享交流。正是在這次論壇上,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京津冀八家單位就共同推動燕文化考古、研究和遺址保護利用等達成合作。對於(yu) 南陽遺址考古,乃至整個(ge) 雄安新區考古和研究來說,前景值得期待。(記者龔正龍)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