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2023年,吉林省糧食總產(chan) 量達837.3億(yi) 斤,再創曆史新高,全省糧食總產(chan) 量已連續3年超800億(yi) 斤;平均畝(mu) 產(chan) 達958.2斤,單產(chan) 位居全國糧食主產(chan) 省前列。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好國家糧食穩產(chan) 保供‘壓艙石’,是東(dong) 北的首要擔當。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加快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確保平時產(chan) 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
吉林省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推行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製“五良”集成組裝的綜合性解決(jue) 方案,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
冬日,走進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wan) 畝(mu) 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核心示範區,秸稈和白雪覆蓋著黑土地。“這片地2023年畝(mu) 產(chan) 近噸糧,又是大豐(feng) 收。”梨樹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說。
護好黑土地,才有米糧倉(cang) 。近年來,吉林大力推廣以“秸稈覆蓋、條帶休耕”為(wei) 主要特點的“梨樹模式”,探索形成秸稈還田、深翻深鬆、節水灌溉、米豆輪作等多項技術集成的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黑土地再泛油光,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穩步推進。全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超過4300萬(wan) 畝(mu) 。
保護黑土地,也用好鹽堿地。吉林共有670多萬(wan) 畝(mu) 鹽堿地。2022年以來,全省謀劃實施鹽堿地綜合利用土地整治項目145個(ge) ,實現種植49.4萬(wan) 畝(mu) 。橫跨吉林西部大約百萬(wan) 公頃的鹽堿帶,已成為(wei) 吉林“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建設工程新的增長極。
走進鬆原市查幹湖鎮圖那嘎村大寶地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隻見機電井散布田間,機耕道平整通暢。合作社副理事長仲崇亮說:“現在灌溉隻需動動手指,一合閘,水就來。大型農(nong) 機來去自如,生產(chan) 成本也隨之降低。”到2023年底,全省主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4%。
“地裏埋的一條條滴灌管,能把水分和肥料精準輸送到作物根係。”仲崇亮介紹,水肥一體(ti) 化種植模式可減少近兩(liang) 成的化肥使用,每畝(mu) 地節省成本300多元。玉米密植技術得以推廣,每公頃土地植株量從(cong) 4.8萬(wan) 株提高到了6.6萬(wan) 株,“多一株苞米就多四兩(liang) 糧”。2023年,吉林新增玉米“水肥一體(ti) 化+密植”技術推廣運用230多萬(wan) 畝(mu) 。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近3年來,吉林強化科研攻關(guan) ,1160多個(ge) 主要農(nong) 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家和吉林省農(nong) 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hui) 審定。綜合篩選出耐密突破性作物品種41個(ge) 、耐鹽堿作物品種47個(ge) 。
“吉林將堅決(jue) 扛穩扛牢黨(dang) 中央賦予我們(men) 的時代使命,當好國家糧食穩產(chan) 保供‘壓艙石’,把吉林建成穩固、可靠、堅實的‘大糧倉(cang) ’,讓中國人的飯碗裏盛上更多‘吉林糧’。”吉林省委書(shu) 記景俊海表示。
(本報記者門傑偉(wei) 參與(yu) 采寫(xie) )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28日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