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萬億城市群:追風趕月,扛起“大梁中的大梁”

發布時間:2024-02-18 16:43:00來源: 新華日報

  根據省統計局統一核算,我省各設區市2月份公布了2023年經濟數據,常州市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10116億(yi) 元、增長6.8%,成為(wei) 我省繼蘇州、南京、無錫、南通之後的第五座“萬(wan) 億(yi) 之城”。

  實體(ti) 經濟強,是江蘇的鮮明特征;城市群發達,是江蘇的突出優(you) 勢。寧蘇錫常通五市以滬寧線為(wei) 軸,以長江為(wei) 依托,在長三角北翼形成全國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萬(wan) 億(yi) 之城連綿帶”,肩負起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在高質量發展上能快則快的國家重托,奮力在全國現代化大局中扛起更大擔當。

  一路繁花,

  12年連創5座萬(wan) 億(yi) 之城

  地區生產(chan) 總值破萬(wan) 億(yi) 元,對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麽(me) ?

  “城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過萬(wan) 億(yi) ,是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的重要體(ti) 現,是城市地位、發展能級的重要標誌,是提振幹部群眾(zhong) 精氣神的重要動力。”無錫市領導在該市2017年地區生產(chan) 總值破萬(wan) 億(yi) 時,用“三個(ge) 重要”概括了萬(wan) 億(yi) GDP之於(yu) 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yi) 。

  具體(ti) 到發展階段上,城市GDP破萬(wan) 億(yi) ,比較優(you) 勢由傳(chuan) 統要素、區位優(you) 勢向創新優(you) 勢轉換,產(chan) 業(ye) 體(ti) 係邁向現代化,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和促進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成為(wei) 發展重點。從(cong) 人均指標看,我省萬(wan) 億(yi) 城市中蘇錫常三市人均GDP在2.6萬(wan) 美元以上,高的近2.9萬(wan) 美元,已接近韓國、西班牙等發達經濟體(ti) 水平。

  晉級萬(wan) 億(yi) 之城,不但實現了“市強”,還達到了“民富”;不僅(jin) 是實力擔當,還是價(jia) 值認同。為(wei) 此,我省眾(zhong) 多城市厲兵秣馬、迎難而上,全省萬(wan) 億(yi) 之城從(cong) “芳華”初綻到“繁花”滿眼,僅(jin) 曆時12年。

  2011年,蘇州經濟增長12%,地區生產(chan) 總值首破萬(wan) 億(yi) 元,是當時全國7座萬(wan) 億(yi) 城市中唯一的地級市。彼時國際金融危機後續影響尚在,蘇州在“農(nong) 轉工”“內(nei) 轉外”兩(liang) 次轉型中搶得先機,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新集體(ti) 經濟成為(wei) 發展強支撐,高增長勢頭並未減弱。

  5年之後的2016年,南京地區生產(chan) 總值10450億(yi) 元。在科研產(chan) 業(ye) 化通道逐步打開和“強省會(hui) ”政策利好下,南京成為(wei) 我省第二個(ge) 萬(wan) 億(yi) 城市。

  進入“十三五”,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我國經濟巨輪穿越驚濤駭浪。從(cong) 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江蘇多個(ge) 城市邁向“萬(wan) 億(yi) 之路”。

  得益於(yu) 鄉(xiang) 鎮工業(ye) 、外向型經濟發展打下的基礎,無錫經濟一直緊隨蘇州列我省第二,但受太湖水危機影響,2014年、2015年增長低於(yu) 全省平均。痛定思痛,無錫一手抓鐵腕治汙,一手抓產(chan) 業(ye) 強市,經濟走出低穀,2017年創成萬(wan) 億(yi) 城市,2017年研發占比、2018年規上工業(ye) 增加值均居全省第一,如今是全國人均GDP最高的萬(wan) 億(yi) 之城。

  南通麵向上海、麵朝大海,集“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三大機遇,及江海聯動、跨江聯動、港城聯動三大省級部署於(yu) 一身,跨江通道打開後,後發優(you) 勢一發而不可收,經濟增長連續48個(ge) 月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間GDP連跨4個(ge) 千億(yi) 元台階,於(yu) 2020年破萬(wan) 億(yi) 。

  在土地、人口方麵不具優(you) 勢,注定了常州萬(wan) 億(yi) 征程“不走尋常路”。“從(cong) 2013年謀劃新能源產(chan) 業(ye) ,到2023年創成新能源之都,十年的寂寞苦旅,我們(men) 最終迎來爆發,增速連續20多個(ge) 月保持蘇南第一。”常州市領導感慨,作為(wei) 全國人口最少的萬(wan) 億(yi) 之城,常州是中小城市內(nei) 生驅動、內(nei) 涵增長的典型案例。

  萬(wan) 億(yi) 之路,

  是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cong) 全國最強地級市到全國人口最少萬(wan) 億(yi) 城,從(cong) 全國人均GDP最高萬(wan) 億(yi) 城到全國萬(wan) 億(yi) 城市最多省份……省戰略與(yu) 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誌高認為(wei) ,江蘇城市創下一個(ge) 個(ge) “全國之最”的背後,是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打開經濟在量上的擴張通道,本質上是新質生產(chan) 力蘊含的巨大增長動能得以釋放。

  “江蘇萬(wan) 億(yi) 城市群的形成,是堅持實體(ti) 製造、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的結果,是實現城市群戰略、推動市縣融合發展的必然。”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研究員認為(wei) ,“萬(wan) 億(yi) 之路”是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江蘇發展史上新的重大突破,體(ti) 現了城市對產(chan) 業(ye) 布局、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和把握。

  常州邁上萬(wan) 億(yi) 之路,靠的是新能源產(chan) 業(ye) 異軍(jun) 突起。市委書(shu) 記陳金虎認為(wei) ,常州過去靠實業(ye) 崛起、靠產(chan) 業(ye) 突圍,也必須依靠產(chan) 業(ye) 走向未來。

  “工業(ye) 是一座城市的‘硬脊梁’,是經濟增長的‘壓艙石’,把準方向、保持定力,必然一步步推動無錫經濟走出困局、走向振興(xing) 。”在無錫經濟爬坡過坎的關(guan) 鍵時刻,無錫市領導給企業(ye) 家們(men) 打氣鼓勁。到2023年,無錫不僅(jin) 創造了25454億(yi) 元的工業(ye) 總產(chan) 值和15456億(yi) 元的GDP,2000億(yi) 元以上產(chan) 值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也從(cong) 2個(ge) 增至6個(ge) 。

  製造強則實體(ti) 強,實體(ti) 強則城市強。2023年,蘇州實現工業(ye) 總產(chan) 值4.4萬(wan) 億(yi) 元,工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服務業(ye) 占比為(wei) 52.4%。強大的製造業(ye) 為(wei) 蘇州集聚了1300多萬(wan) 常住人口,推動蘇州建成我省第二個(ge) 特大城市。

  中心城市強,源於(yu) 縣域經濟強。蘇錫常通早已實現“千億(yi) 縣”全覆蓋,昆山、江陰已達五千億(yi) 級。2023年,無錫兩(liang) 個(ge) 縣級市GDP占到全市近一半,蘇州“四小虎”GDP超過中心城區,其中“小城鎮板塊”占比近1/3。許多世界、中國500強企業(ye) ,比如盛虹、恒力、亨通、海瀾等,就坐落在蘇州、無錫的小鎮上。

  在江蘇,萬(wan) 億(yi) 城市、縣城城鎮化和小城鎮建設並行不悖、互為(wei) 支撐。2013年以來,蘇州累計投入1000多億(yi) 元建設48個(ge) 建製鎮,其中19個(ge) 產(chan) 業(ye) 人口更集中的小城鎮升級為(wei) “縣域副中心”。孫誌高認為(wei) ,完備城鎮體(ti) 係有力支撐了江蘇萬(wan) 億(yi) 城市的產(chan) 業(ye) 空間。

  百年傳(chuan) 承,

  扛起“大梁中的大梁”

  隨著都市圈、城市群成為(wei) 未來競爭(zheng) 的焦點,我省萬(wan) 億(yi) 城市強強聯手、磅礴起勢,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國家戰略,打造江蘇經濟的引領和支撐力量。

  統計顯示,2023年江蘇5座萬(wan) 億(yi) 城市GDP總量79460.3億(yi) 元,占全省GDP總量的62%,十分接近東(dong) 部其他沿海經濟省份的GDP總量。國家鼓勵東(dong) 部經濟發達省份“勇挑大梁”,萬(wan) 億(yi) 城市群則挑起了“大梁中的大梁”。

  在江蘇萬(wan) 億(yi) 城市群外圍,徐州、揚州、鹽城等也正蓄勢待發衝(chong) 萬(wan) 億(yi) 。在城市“萬(wan) 億(yi) 之路”上,江蘇體(ti) 現了均衡性、排浪式特點,這跟中西部一些“萬(wan) 億(yi) 省城”一家獨大有很大不同。

  從(cong) 本質上說,江蘇蘇錫常通等城市都是接受上海輻射、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開拓國內(nei) 外兩(liang) 個(ge) 市場而發展起來的,為(wei) 何沒有出現其他中心城市或城市群背後的發展斷層?“這要從(cong) 江蘇實業(ye) 報國、工商文化的曆史傳(chuan) 承中尋找答案。”孫誌高認為(wei) ,從(cong) 百年前的民族工商業(ye) ,改革開放後的鄉(xiang) 鎮工業(ye) 、外向型經濟,到後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創新經濟,江蘇一步沒有落下,逐步建立起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不但有基礎、有能力接受世界和上海拋來的“產(chan) 業(ye) 繡球”,而且勇敢地走上國際競爭(zheng) 前台。

  “無錫這座城市的近現代發展史,就是一部工業(ye) 化帶動城市化的曆史。”無錫市發改委副主任俞勇軍(jun) 說,百年來生生不息的綿延相承,使工商文化成為(wei) 無錫的主流文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無錫突破重重阻力發展鄉(xiang) 鎮企業(ye) ,由此形成“四千四萬(wan) ”精神,讓“無數不可能變成可能”;如今,無錫布局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等硬科技產(chan) 業(ye) ,以及超算、深海技術等國之重器,引領城市發展突出重圍,踐行敢為(wei) 、敢闖、敢幹、敢首創的“四敢”精神。

  七虎競南通,十強逐江海——競相發展的南通故事,體(ti) 現“張謇精神”的時代傳(chuan) 承,推動這座江北城市穩坐江蘇“第四城”,七大板塊經濟占全市比重達九成。“敢幹還要會(hui) 幹、巧幹,我們(men) 的幹部懂產(chan) 業(ye) !”南通市發改委副主任湯池說,招一個(ge) 項目靠的是本領,招一批項目靠的是環境。南通目前在手7個(ge) 百億(yi) 級項目中,6個(ge) 是存量項目再投資,靠的就是各板塊對產(chan) 業(ye) 的研究和服務。

  由於(yu) 城市麵積、經濟體(ti) 量等方麵的差距,常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被視為(wei) 蘇錫常都市圈的“小弟”。這深深觸動著常州人,也激活了這座工商名城的百年基因。“一座城市和一個(ge) 人一樣,必須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有定位。”1月15日,陳金虎在常州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hui) 議開幕會(hui) 上說,常州高質量邁入萬(wan) 億(yi) 之城與(yu) 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同頻共振,追風趕月、奔赴山海,走出了實體(ti) 支撐、自立自強、融合均衡、勠力同心的奮進之路。

  江蘇形成通江達海的“萬(wan) 億(yi) 之城連綿帶”,呂永剛認為(wei) ,這給了江蘇高位突破的強大戰略支撐。江蘇萬(wan) 億(yi) 城市群科技、人才、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集中,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完整,人文與(yu) 經濟相互激蕩、彼此生發,在長三角一體(ti) 協同、良性競合中聚合起強大的創新、市場、開放動能,產(chan) 生巨大的創新創造創富效應,成為(wei) 全國乃至全球的重要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顧巍鍾 陳立民 徐超 韓宗峰)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