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江蘇這樣幹

發布時間:2024-02-22 14:24: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2月18日,新春上班第一天,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推進會(hui) 。2月20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會(hui) 上,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透露,新的一年,江蘇將圍繞發展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部署創新鏈,在高端裝備等領域部署40項科技重大攻關(guan) 項目,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打造標誌性產(chan) 品。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不僅(jin) 關(guan) 乎江蘇高質量發展,也關(guan) 乎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意義(yi) 。那麽(me) ,2023年,江蘇省委、省政府的相關(guan) 工作情況如何?新的一年又將怎樣開展具體(ti) 工作?

  “三麵”發力

  2023年,江蘇省委、省政府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要工作集中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

  組建工作專(zhuan) 班,印發“三項清單”,建立常態化調度推進督查機製,集成力量推進81個(ge) 重大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平台、211個(ge) 重點創新型企業(ye) 、68個(ge) 重大產(chan) 業(ye) 科技攻關(guan) 項目,對基礎研究、未來產(chan) 業(ye) 、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科創金融、海洋產(chan) 業(ye) 、知識產(chan) 權、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基金、外資研發機構等作出係統安排,打造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已成為(wei) 共識和行動。

  推進86項科技體(ti) 製改革攻堅任務,實施48項基礎研究、89項產(chan) 業(ye) 前瞻研發和85項成果轉化項目,布局3個(ge) 省基礎科學中心,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計劃2.0,中國科學院在蘇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銷售收入超1500億(yi) 元,湧現出高效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問天I”類腦計算機、人工血管組織芯片、內(nei) 生安全基礎芯片、矽基氮化镓量產(chan) 線、碳化矽外延設備、懸臂式隧道掘進機、超大型集裝箱船等一批重大成果。

  穩健開局,全省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總量約4100億(yi) 元,占比3.2%左右;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呈現回穩向好態勢,產(chan) 值占比49.9%、較上年提高1.4個(ge) 百分點,研發投入占比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比均提前兩(liang) 年完成了省“十四五”目標;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GDP總量2.1萬(wan) 億(yi) ,蘇州工業(ye) 園區等4家高新區進入全國前20強。新獲批創新藥9個(ge) 、“新三樣”出口額1949億(yi) 元,均領跑全國;萬(wan) 人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62.1件、連續8年保持全國省區第一;科技型中小企業(ye) 9.4萬(wan) 家、科創板上市公司達110家,均居全國第一。

  “六新”賦能

  過去一年,江蘇省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wei) 推動全省經濟運行率先整體(ti) 好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具體(ti) 可以概括為(wei) “六個(ge) 新”。

  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新成效。蘇州實驗室總部基地正式開工,組織實施16項自主預研項目;紫金山實驗室發布全球首個(ge) 跨廣域網絡編碼分布式存儲(chu) 係統,啟動建設業(ye) 界首個(ge) 6G綜合實驗室;太湖實驗室布局建設連雲(yun) 港中心,鍾山實驗室、雲(yun) 龍湖實驗室加快建設;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21家、累計達31家,江蘇省實驗室聯盟成立運行;獲批1家、籌建2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

  加強基礎研究展開新布局。省政府出台《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依托南京大學、東(dong) 南大學建設省物理、應用數學科學研究中心,南京工業(ye) 大學和南京師範大學建設省合成生物基礎研究中心,新獲批水質風險控製工程學、常見慢性病的病因基礎與(yu) 精準預防2家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圍繞量子模擬、類腦智能等重點領域,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48項基礎研究重大項目;新設立5個(ge) 攀登項目,支持省傑青、優(you) 青和青年基金1100餘(yu) 項。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取得新突破。圍繞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醫藥等領域,立項支持89項產(chan) 業(ye) 前瞻技術研發項目和85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開展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采用“揭榜掛帥”“賽馬”製等新型組織方式,實施“高算力AI芯片”等27個(ge) 科技攻關(guan) 項目;牽頭實施8項長三角關(guan) 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guan) 項目;部省聯動推進“先進結構複合材料”“可再生能源”專(zhuan) 項。

  企業(ye) 自主創新能力獲得新提升。出台提升企業(ye) 技術創新能力10條政策和支持民營企業(ye) 參與(yu) 重大科技創新12條措施,深化高新技術企業(ye) “兩(liang) 減兩(liang) 增”便利服務,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超5.1萬(wan) 家;開展“企業(ye) 創新服務月”活動,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約占全國的17%。舉(ju) 辦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對接會(hui) ,新增科技貸款超2200億(yi) 元,發放“蘇科貸”超100億(yi) 元。國家級科技企業(ye) 孵化器數量、麵積及在孵企業(ye) 數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開放協同創新呈現新拓展。國務院批複同意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式立項,科技部成立“部省推進中以常州創新園建設專(zhuan) 責小組”;舉(ju) 辦第二屆中國-中東(dong) 歐國家技術合作交流大會(hui) ;與(yu) 新加坡、香港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舉(ju) 辦江蘇產(chan) 學研合作對接大會(hui) ,從(cong) 高校院所新選聘1512名專(zhuan) 家教授到企業(ye) 兼任“科技副總”。新發放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超2萬(wan) 件,高端人才占比超40%,新增兩(liang) 院院士6名、總數達116名。

  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邁出新步伐。積極謀劃和推進科技及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一號工程”,加快實施《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推進聯席會(hui) 議機製,聯合出台推進高校技術轉移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省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工作指引,實施18條科研人員減負清單,印發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工作指引。省政府出台支持省產(chan) 研院改革與(yu) 發展若幹政策措施,舉(ju) 辦全球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合作大會(hui) 等建院十周年活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600億(yi) 元。

  爭(zheng) 取“突破”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是一項係統工程,未來江蘇又將如何做呢?據徐光輝介紹,2024年,科技係統將紮實開展“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攻堅年”行動,以科技及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一號工程”為(wei) 動力,努力取得更多實質性標誌性引領性成果,實現“策源、攻關(guan) 、聚合、賦能、集成”五個(ge) 突破。

  推進“1820”基礎研究“策源”突破。把握大科學時代科研範式變革、學科交叉融合趨勢,激活原始創新的源頭活水。對標國際領先,加快建設高水平基礎研究中心,強化實體(ti) 化運行,實行“裏程碑”考核。遴選頂尖科學家領銜實施40個(ge) 左右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省傑青、優(you) 青計劃翻一番,力爭(zheng)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500個(ge) 以上。探索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在科研選題、項目組織、科技獎勵、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麵給予政策支持,賦予科研自主權。開展頂尖科學家江蘇行活動,根植“從(cong) 0到1”策源力原創力。

  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突破。突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圍繞發展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部署創新鏈,在高端裝備、集成電路、通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氫能及新型儲(chu) 能等領域,部署40項科技重大攻關(guan) 項目,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打造標誌性產(chan) 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布局創新鏈,在量子科技、合成生物、類腦智能、未來材料、固態電池等方向,部署80項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增創新動能新優(you) 勢。編製未來產(chan) 業(ye) “一圖三清單”,加快前沿技術、示範企業(ye) 、科創園區、應用場景、標準規範等“5個(ge) 100”布局,更好地開辟和搶占未來產(chan) 業(ye) 新賽道。

  推進戰略科技力量“聚合”突破。用心用力打造一流高端研發平台,全方位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運行,推進紫金山、太湖、鍾山、雲(yun) 龍湖實驗室和生物藥、第三代半導體(ti) 、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展,力爭(zheng) 取得重大成果。全力支持中國科學院在蘇科研機構建設。推進原子極微製造等實驗設施納入國家序列。建設好已獲批的3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年底前牽頭全國重點實驗室達40家。麵向長江經濟帶開拓江蘇實驗室聯盟,在通信等領域布局建設2-4個(ge) 領域類實驗室聯盟,深化與(yu)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的適配融通。

  推進區域協同創新“賦能”突破。圍繞“一帶兩(liang) 極三圈多點”創新布局,支持南京、蘇州打造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構建環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創圈”,布局海洋產(chan) 業(ye) 領域技術創新中心,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融合發展。發揮高新區創新主陣地作用,招商引資與(yu) 招科引智並舉(ju) ,加快新質動能接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GDP力爭(zheng) 達2.25萬(wan) 億(yi) 元。大力培育創新型領軍(jun) 企業(ye) 和獨角獸(shou) 公司,組建10個(ge) 高水平創新聯合體(ti) 和8家概念驗證中心,力爭(zheng) 高新技術企業(ye) 超5.5萬(wan)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超10萬(wan) 家,打造創新企業(ye) 集群,形成創新矩陣引力場。

  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集成”突破。用好改革“關(guan) 鍵一招”,積極構建從(cong) 基礎研究到工程化再到產(chan) 業(ye) 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建立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省域實現機製和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機製,加大人才激勵與(yu) 減負力度,推動更多人才向產(chan) 業(ye) 一線集聚,推廣省產(chan) 研院“概念驗證+撥投結合+科創基金”經驗,深化科技獎勵、高新區評價(jia) 改革,強化科技倫(lun) 理和科研誠信治理;修改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擴大賦權改革試點,籌備江蘇產(chan) 學研合作大會(hui) ,推進“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新增科技領域貸款超2500億(yi) 元,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000億(yi) 元,運用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基金和數字科技平台,激發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