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有的放矢)

發布時間:2024-02-22 15:57:00來源: 人民日報

  現代物流一頭連著生產(chan) ,一頭連著消費,高度集成並融合運輸、倉(cang) 儲(chu) 、分撥、配送、信息等服務功能,是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重要支撐,在構建現代流通體(ti) 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效降低全社會(hui) 物流成本。”近年來,我國現代物流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服務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社會(hui) 物流成本穩步下降。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降低全社會(hui) 物流成本,對於(yu) 降低交易成本、暢通經濟循環、釋放內(nei) 需潛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良好勢頭具有重要意義(yi) 。我們(men) 要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加快建設供需適配、內(nei) 外聯通、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物流體(ti) 係,推動物流業(ye) 提質增效降本,有效降低全社會(hui) 物流成本,為(wei)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提升物流業(ye) 數字化水平。近年來,數字技術在物流領域廣泛應用,網絡貨運、數字倉(cang) 庫、無接觸配送等“互聯網+”高效物流新模式新業(ye) 態不斷湧現。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物流過程的智能調度、物流服務的精準匹配,有利於(yu) 促進商品要素資源的暢通流動。要加快運輸、倉(cang) 儲(chu) 、配送、流通加工、包裝、裝卸等領域數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級和服務創新,優(you) 化物流資源配置,提升物流質量效率。推動物流企業(ye) “上雲(yun) 用數賦智”,提升信息處理能力和響應速度,通過數據分析優(you) 化物流運作,降低物流成本。鼓勵智慧物流技術與(yu) 模式創新,促進自動化、無人化、智慧化物流技術裝備以及自動感知、自動控製、智慧決(jue) 策等智慧管理技術應用。推動物流設施設備全麵聯網,實現作業(ye) 流程透明化、智慧設備全連接,促進物流信息交互聯通。不斷增強物流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產(chan) 學研融合機製,推動建設一批現代物流科創中心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推動物流業(ye) 提質增效降本。解決(jue) 跨運輸方式、跨作業(ye) 環節瓶頸問題,優(you) 化貨物運輸結構等,有助於(yu) 提高物流運行效率,係統性降低物流成本。要促進全鏈條降成本。依托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提高幹線運輸規模化水平和支線運輸網絡化覆蓋麵,完善末端配送網點布局;推動幹支倉(cang) 配一體(ti) 化深度融入生產(chan) 和流通,帶動生產(chan) 布局和流通體(ti) 係調整優(you) 化;鼓勵物流資源共享,整合分散的運輸、倉(cang) 儲(chu) 、配送能力,發展共建船隊車隊、共享倉(cang) 儲(chu) 、共同配送、統倉(cang) 統配等組織模式。要推進結構性降成本。加快推進鐵路專(zhuan) 用線進港區、連園區、接廠區,合理有序推進大宗商品等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完善內(nei) 河水運網絡,統籌江海直達、江海聯運發展,發揮近海航線、長江水道、珠江水道等水運效能;推進鐵水聯運業(ye) 務單證電子化,促進鐵路、港口信息互聯;支持港口、鐵路場站加快完善集疏運油氣管網,有效對接石化等產(chan) 業(ye) 布局,提高管道運輸比例。

  促進物流業(ye) 和製造業(ye) 深度融合。促進企業(ye) 協同發展、推動設施聯動發展、支持生態融合發展,能夠從(cong) 深層次降低物流成本。要支持物流企業(ye) 與(yu) 製造企業(ye) 創新供應鏈協同運營模式,將物流服務深度嵌入製造供應鏈體(ti) 係,引導製造企業(ye) 與(yu) 物流企業(ye) 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戰略合作關(guan) 係,提升供應鏈協同效率,實現規模化組織、專(zhuan) 業(ye) 化服務、社會(hui) 化協同。加強工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集群與(yu) 國家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等設施布局銜接、聯動發展,促進物流供需規模化對接,減少物流設施重複建設和閑置。統籌推進工業(ye) 互聯網和智慧物流體(ti) 係同步設計、一體(ti) 建設、協同運作,促進製造業(ye) 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加強采購、生產(chan) 、流通等環節信息實時采集、互聯共享,實現物流資源共享和過程協同,形成技術驅動、平台賦能的物流業(ye) 和製造業(ye) 融合發展新生態。

  (作者為(wei) 北京物資學院教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