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多跑路 患者享便利(大數據觀察)
數據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
製圖:張丹峰
核心閱讀
支持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省內(nei) 共享調閱,開展商業(ye) 健康保險就醫費用一站式結算,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通共享……近年來,一些地方持續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服務,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數字健康惠及越來越多群眾(zhong) 。
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省級統籌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平台的聯通全覆蓋,目前已經有800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0個(ge) 省份超過80%的三級醫院已接入省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為(wei) 提升居民健康管理能力、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群眾(zhong) 獲得哪些便捷服務?健康信息化建設給群眾(zhong) 就醫帶來了哪些變化?記者進行了采訪。
打破“數據孤島”,互聯互通平台基礎逐步夯實
近日,家住甘肅省蘭(lan) 州市的辛先生因糖尿病前往蘭(lan) 州大學第二醫院就診,當醫生打開醫囑開立頁麵時,係統彈框顯示了有效的甘肅省檢驗互認項目。
“了解到患者前不久在禮縣人民醫院做過生化檢查,我們(men) 根據檢驗時間、指標、參考範圍,判斷上次外院化驗項目結果可以參考,不影響本次患者病情確定,這次僅(jin) 需要化驗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即可。”內(nei) 分泌代謝科醫生陳慧告訴記者。隨後,辛先生完成檢查和後續診療,節省費用200多元。
蘭(lan) 州大學第二醫院院長周文策介紹,甘肅省已建成1個(ge) 省級和14個(ge) 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員人口、健康檔案、電子病曆、健康扶貧、衛生資源五大基礎數據實現了互聯互通,有效支撐了全省檢查檢驗共享互認工作。醫院在2017年完成和省級平台的對接,2020年初啟動省內(nei) 醫療機構就診患者病曆信息共享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作為(wei) 試點醫院,我們(men) 每天為(wei) 患者互認項目可達7400多項,互認比例約70%,減少了患者的重複檢查,讓患者省時省錢更省心。”
2022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中醫藥局和國家疾控局印發《“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提出開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堅行動,推動全民健康信息化向數字健康躍升。
“攻堅行動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要解決(jue) 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不互通、不共享的問題,破除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說,前期部分地方已經開展了醫學檢查檢驗結果省域內(nei) 的互通共享。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5個(ge) 省份開展了電子健康檔案省內(nei) 共享調閱,17個(ge) 省份開展了電子病曆省內(nei) 共享調閱,204個(ge) 地級市開展了檢查檢驗結果的互通共享。
不僅(jin) 如此,不再需要每到一家醫院就辦一張就診卡,隻要有電子健康卡就能實現不同醫院之間的一卡通用,正在逐漸成為(wei) 現實。毛群安介紹,我國基本構建了一套可以覆蓋全體(ti) 居民個(ge) 人健康身份識別的體(ti) 係,並且支撐多卡或多碼協同應用。下一步將依托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推動電子健康卡與(yu) 其他卡、碼協同應用,解決(jue) “一院一卡、多卡並存、互不通用”等就醫堵點問題。
優(you) 化就醫流程,便民服務成效不斷凸顯
“掛號、檢查、繳費……以前看病得排多少隊,現在排隊次數明顯變少了!”家住山東(dong) 省濟南市的張女士說。近日,她前往山東(dong) 省中醫院就診,發現醫保患者可以診間結算,十分方便,“在就診科室就能完成繳費,不用到窗口排隊,電子發票還會(hui) 自動發到手機上,太方便了。”
據了解,山東(dong) 省創新實施智慧便民措施,便捷支付方式讓患者少跑路。全省實現門診診間結算、床旁出入院的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院數量分別達到231家、228家,占比分別達99.5%、98.3%,1559萬(wan) 名門診患者實現診間結算,95.1萬(wan) 名患者實現床旁入院,91.6萬(wan) 名出院患者接受床旁出院結算服務。
不僅(jin) 如此,展開線上病曆複印預約郵寄服務,在院、出院患者均可以預約申請,實現病曆複印“零跑腿”;支持群眾(zhong) 自主查詢就診記錄,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各地通過辦好關(guan) 鍵小事,持續開展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務。
打開北京政務服務平台“京通”小程序,“健康服務”模塊裏集齊了醫療、醫保和醫藥服務功能,可以進行預約掛號、報告查詢、門診繳費等,五大板塊24個(ge) 應用讓群眾(zhong) 看病就醫更便捷。
“北京在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注重部門協同,突出‘三醫聯動’,突出醫療、醫保、醫藥三個(ge) 應用場景,推進係統集成和數據共享。”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劉俊彩說。截至今年1月,北京市110家三級醫院全部實現醫保移動支付、檢驗檢查報告在線查詢、醫療影像在線查詢等功能。患者可以在線查詢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各類藥店,通過互聯網醫院獲得藥品在線配送服務,逐步實現預約掛號、醫保報銷、藥品配送全流程的掌上業(ye) 務辦理。
毛群安介紹,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堅行動提出了普及推廣電子健康卡、推廣商業(ye) 健康保險就醫費用一站式結算、推動電子健康檔案“跨省份查詢”等八個(ge) 方麵的目標任務,“以具體(ti) 的應用場景為(wei) 驅動,以廣大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不貪大求全,目標是讓公眾(zhong) 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保護個(ge) 人隱私,進一步強化網絡和數據安全
信息化給群眾(zhong) 就醫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變化,但也有患者擔心,個(ge) 人信息包括疾病數據等隱私信息有泄露風險。專(zhuan) 家表示,在推動全民健康信息化過程中,數據安全、隱私保障等仍麵臨(lin) 挑戰,要落實數據安全法規製度和標準,進一步提升數據治理能力。
“除了強調做好服務之外,我們(men) 把重點放在如何進一步強化網絡和數據安全上,強化醫療健康數據保護‘防泄露’。”毛群安說,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建立完善的符合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場景的網絡與(yu) 信息安全相關(guan) 管理製度。醫療機構要加強數據安全管理,依法依規對數據的產(chan) 生、傳(chuan) 輸、存儲(chu) 、使用、共享、銷毀等實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高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和個(ge) 人隱私的保護力度。
目前,多地通過數據加密技術、訪問控製與(yu) 授權管理等方式,保護患者知情權,加強患者隱私保護。
“在浙江,各級衛生健康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都設立了首席網絡安全官,建立了一支由首席網絡安全官、網絡安全管理員、聯絡員組成的專(zhuan) 業(ye) 化隊伍。”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林傑介紹,采用數據加密、人臉識別、雙因子認證等技術手段和防護措施,確保數據的安全流轉。在應用建設中,堅持“患者知情、授權調閱”的原則。比如,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應用中,患者有自主開放和關(guan) 閉共享調閱的權限,醫生在調閱患者醫療數據時,采用醫務人員身份認證和患者手機端動態授權碼雙重認證,“一次就醫、一次授權”確保安全。
周文策說,在醫生需要調閱患者的檢查檢驗結果或者其他相關(guan) 電子病曆信息時,係統會(hui) 自動給患者預留的手機號發送授權訪問碼,患者也可通過動態就診碼掃碼授權的訪問方式,給醫生授權確認。醫生完成診療過程、關(guan) 閉信息診療窗口後,本次授權訪問即結束,再次查看需要患者二次授權。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7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