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力澎湃
原標題:天津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動力澎湃
天開高教科創園(以下簡稱天開園)首批入駐企業(ye) 天津靈境智遊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春節前夕正式上線了“奇妙趣遊”小程序。春節假期,許多年輕人通過小程序在線打卡蓋章,深度體(ti) 驗古文化街的人文曆史。“企業(ye) 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為(wei) 天津打造了一份數字化文旅地圖,讓古文化街‘活’起來,‘動’起來。”靈境智遊總經理張楠告訴記者。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天津以天開園為(wei) 載體(ti) 和抓手,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自主創新成色越來越足,新產(chan) 業(ye) 新動能加快形成,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注入澎湃動力。截至2023年年末,我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均突破1.1萬(wan) 家,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強度達3.49%,居全國第三。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源頭活水
新質生產(chan) 力的特點是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
今年1月,天津大學馬雷教授及其科研團隊攻克了長期以來阻礙石墨烯電子學發展的關(guan) 鍵技術難題,打開了石墨烯帶隙,這一突破被認為(wei) 是開啟石墨烯芯片製造領域“大門”的裏程碑。“這次的突破性成果意味著我國在電子元器件市場競爭(zheng) 中占據優(you) 勢地位。”馬雷說。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天津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
合成糖可謂天津市最“甜蜜”的科研成果。繼首次在實驗室實現從(cong) 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全合成後,不到兩(liang) 年時間,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ye) 生物所)又實現了從(cong) 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全合成。
“種植農(nong) 作物可能需要一年時間,現在以二氧化碳為(wei) 原料,不依賴農(nong) 作物種植,直接人工合成糖隻需17個(ge) 小時,糖的獲取時長從(cong) ‘年’提速到了‘小時’。糖合成的效率為(wei) 0.67克每升每小時,比已知成果提高10倍以上。”天津工業(ye) 生物所副研究員楊建剛告訴記者。
以人工合成糖為(wei) 代表,天津市重大創新平台建設持續提質增效:國家超算天津中心獲批籌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自主研製CAE(計算機輔助工程)軟件入選“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完成噸級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中試平台建設……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天津馬力十足。
由腦機交互與(yu) 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集團聯合研發的新一代8通道腦電采集國產(chan) 芯片去年在津研發成功。該芯片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突破了腦機接口技術基礎元器件“卡脖子”難題。目前腦機交互與(yu) 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等六大海河實驗室全麵入軌運行,會(hui) 聚兩(liang) 院院士74位,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正在逐步打造成天津版“國之重器”。
天開園 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的沃土
新質生產(chan) 力的關(guan) 鍵在質優(you) 。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並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上,科創園區就是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的沃土。
“我們(men) 企業(ye) 屬於(yu) 技術密集型行業(ye) ,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大。這筆資金將用來建設團隊和開發產(chan) 品,進一步加快企業(ye) 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的步伐。”從(cong) 成立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到拿到1100萬(wan) 元股權融資,天津大學副教授王議鋒僅(jin) 用了半年時間。
恩特能源是天開園引進的第一批優(you) 秀企業(ye) 之一,專(zhuan) 注於(yu) 高端新能源裝備的研發、生產(chan) 與(yu) 銷售。公司由王成山院士主導的“天津大學儲(chu) 能平台”孵化,投資機構的融資為(wei) 企業(ye) 發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針對科研成果不敢轉、不願轉、不會(hui) 轉,以及企業(ye) 發展缺資金、缺場景、缺人才、缺配套等問題,我們(men) 建立了項目優(you) 選、梯度培育、診斷分級、融通發展、賽馬比拚、轉出成長等六項機製,打造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等五類高品質服務,探索形成具有天開特色的生態模式。”市科技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
為(wei) 幫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天開園撬動各類機構與(yu) 企業(ye) 對接合作,創新資源與(yu) 天開園的“握手”通道更加順暢,優(you) 質項目競相入駐。世界首款腦機接口專(zhuan) 用編解碼芯片、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接口技術、水係規模儲(chu) 能電池關(guan) 鍵材料和電芯等一批成果在天開園落地轉化。截至1月31日,天開科技廣場入駐企業(ye) 415家,其中師生、校友企業(ye) 306家,占比73.7%。
圍繞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定位,我市發布34條高含金量政策及一係列配套實施細則。去年全年累計為(wei) 平台公司、入駐企業(ye) 、優(you) 秀人才等兌(dui) 現政策支持資金2.36億(yi) 元,“真金白銀”為(wei) 園區發展賦能添力。
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科學家段峰與(yu) 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胡浩豐(feng) ,都拿到了天開園高端科技人才的認定證書(shu) 和100萬(wan) 元的獎勵資金。“政策兌(dui) 現力度非常大,讓我們(men) 對企業(ye) 未來充滿信心。”胡浩豐(feng) 說。與(yu) 他們(men) 一同被認定為(wei) 首批高端科技人才的一共56人,均來自天開園落地企業(ye) 。
新春伊始,天開九安海河海棠50億(yi) 元科創母基金簽約發布,著力組建創投基金群助力天開園高質量發展,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的加速釋放提供金融支撐。
自開園以來,已經有1300餘(yu) 家企業(ye) 在此落地生根。如今,天開園已經成為(wei) 天津創新創業(ye) 的新熱土、城市發展的新地標。科技、產(chan) 業(ye) 、人才、金融的強力支撐,正在將科創資源的“聚寶盆”轉化為(wei) 推動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創新型企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生力軍(jun)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chan) 力。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在新領域新賽道培育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去年11月,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CAR-T(嵌合抗原受體(ti) T細胞免疫療法)治療產(chan) 品,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成為(wei) 我國白血病治療領域首個(ge) CAR-T細胞治療產(chan) 品。“這是中國白血病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我們(men) 將繼續努力讓更多患者獲益。”合源生物首席執行官呂璐璐博士說。
細胞治療被認為(wei) 是創新藥領域極具潛力的細分賽道。濱海高新區作為(wei) 京津冀特色“細胞穀”的重要承載地,目前已集聚細胞領域創新型企業(ye) 40餘(yu) 家,在原始創新、產(chan) 業(ye) 轉化、先行先試、檢驗檢測、科學監管等方向實現全麵布局。
走進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展廳,一個(ge) 個(ge) 小小的芯片給參觀者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在一個(ge) 不足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上布局了幾十億(yi) 個(ge) 晶體(ti) 管,其難度相當於(yu) 在一根頭發直徑十萬(wan) 分之一大小的地基上蓋高樓大廈。依靠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2023年飛騰實現營業(ye) 收入超19億(yi) 元,同比增長18%,芯片累計銷售量突破750萬(wan) 片。
在濱海高新區信息安全產(chan) 業(ye) 園,飛騰與(yu) 麒麟軟件比鄰而居,共同組成了信創產(chan) 業(ye) 的“雙子星”。過去一年,信創“雙子星”依然閃耀:飛騰新一代高端嵌入式CPU榮獲2023年中國IC設計成就獎和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hui) 金獎;麒麟開源桌麵操作係統入選2023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在領軍(jun) 企業(ye) 的帶動下,“中國信創穀”產(chan) 業(ye) 規模超過800億(yi) 元,聚集了飛騰、麒麟、曙光、海光、360科技等領軍(jun) 企業(ye) ,信創產(chan) 業(ye) 生態企業(ye) 超過1000家,確立了以基礎硬件、軟件係統、信創+服務為(wei) 核心的產(chan) 業(ye) 鏈條。
“細胞穀”和“中國信創穀”是我市大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生動注腳。天津市持續優(you) 化“雛鷹—瞪羚—領軍(jun) ”梯度培育機製,做大做實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底盤”。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均突破1.1萬(wan) 家,雛鷹、瞪羚、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分別達到6230家、460家、343家,成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生力軍(jun) 。
企業(ye) 創新活力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更加強勁。2023年,天津市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達到620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88%。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營收超過1.45萬(wan) 億(yi) 元,重點產(chan) 業(ye) 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比重達45.1%。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變量”正在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記者 張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