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發東營青年駐村工作感悟:“在傾聽中尋找答案”
在傾(qing) 聽裏尋找答案
2021年7月,我大學畢業(ye) ,來到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東(dong) 營區蘭(lan) 趙村擔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助理。工作伊始,我有些茫然:為(wei) 這個(ge) 村莊該做些什麽(me) ?怎麽(me) 做好?幾天後的一次調研中,一位領導說了一句讓我難忘的話:“多聽聽村民說的話,在傾(qing) 聽裏尋找答案。”
我把這句話記在心頭,走訪了村兩(liang) 委成員、黨(dang) 員代表到致富能手、普通群眾(zhong) ,此後的兩(liang) 個(ge) 月中,我在隨身攜帶的小本上記下了3萬(wan) 多字。仔細梳理群眾(zhong) 心聲,我明確了要重點幹好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事:一是黨(dang) 建引領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高水稻種植的質與(yu) 效;二是實施“黨(dang) 建+幸福餐廳”,解決(jue) 老年人就餐難題,夯實為(wei) 老服務陣地。
“各家各戶‘單打獨鬥’,種植的品種不一樣、管理方式各有不同、收獲時間也有差距……”坐在小院的葡萄架下,糧農(nong) 老周的話讓我弄清楚了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我們(men) 發揮黨(dang) 建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勢,村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對首批入社社員種植的320畝(mu) 稻田進行富硒種植試驗,並對片區內(nei) 溝渠路閘及排水係統進行了升級改造。通過與(yu) 社員簽訂統一的種植管理協議,試驗片區內(nei) 實現了統一稻種、統一耕作、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五統一”。目前,試驗片區已測算畝(mu) 均年增收600元以上。合作社也決(jue) 定吸引本村及周邊村莊更多稻農(nong) 入社,今年把富硒稻種植麵積擴大到2000畝(mu) 以上。
“孩子進城務工中午不回家,午飯都是早晨給做好了。”村裏70多歲的王秀梅無意間說的這句話,被我記錄下來。就吃飯問題,我逐一走訪了村裏30多位70歲以上老人。老人的心聲匯成了我的一份關(guan) 於(yu) 建設老年人幸福餐廳的報告,休閑娛樂(le) 等功能室建設也列入其中。幸福餐廳建起來了,日常運營怎麽(me) 辦?我們(men) 嚐試推行“黨(dang) 建+幸福餐廳”模式,食材購置、環境保潔、幫廚分發等餐廳工作均由黨(dang) 員誌願者認領。餐廳開業(ye) 以來,我參與(yu) 義(yi) 務勞動時間達200天以上。每當看到老人們(men) 開心的笑容,我心裏甜滋滋的。
結束了駐村時光,回到文匯街道辦事處工作崗位上,“在傾(qing) 聽中尋找答案”成為(wei) 我繼續幹好工作的一把“鑰匙”。每一次工作取得進展,我都會(hui) 衷心感謝願意和我掏心窩子說話的群眾(zhong) ,是他們(men) 幫助我觀察更細致、做事更踏實。在今後工作中,我要繼續堅持多到村莊社區裏去,多到群眾(zhong) 身邊去,努力把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事情辦得更好。
(作者為(wei) 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東(dong) 營區文匯街道辦事處綜合執法辦公室一級科員,本報記者李蕊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3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