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發布時間:2024-03-07 14:5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5%左右

  實現今年預期目標有條件有支撐

  本報記者 韓 鑫 王雲(yun) 杉

  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提出,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5%左右。

  “這一預期目標是科學合理的,既綜合考慮了國內(nei) 外形勢和各方麵因素,也兼顧了需要和可能。”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孫誌代表表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考慮了促進就業(ye) 增收、防範化解風險等需要,體(ti) 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為(wei) 的要求,實現今年預期目標有條件有支撐。

  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韓保江委員分析,今年確定城鎮新增就業(ye) 1200萬(wan) 人以上,按照去年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ye) 能力,即增長1個(ge) 百分點能新創造240萬(wan) 個(ge) 就業(ye) 機會(hui) 來計算,實現就業(ye) 預期目標,要求經濟增速不能低於(yu) 5%的水平。

  洛陽理工學院副校長馬珺委員認為(wei)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這將推動釋放消費潛力、有效拉動內(nei) 需,不僅(jin) 有助於(yu) 經濟穩增長,還有利於(yu)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委員說,總體(ti) 看,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集聚增多,增強了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在金李委員看來,實現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更大決(jue) 心和力度深化改革開放,持續激發和增強社會(hui) 活力,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內(nei) 蒙古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陳愛雪代表表示,我國具有顯著的製度優(you) 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備的供給優(you) 勢和高素質勞動者眾(zhong) 多的人才優(you) 勢,貫徹落實好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把各方麵幹事創業(ye) 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一定能推動經濟持續向好、行穩致遠。

  

  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本報記者 葛孟超 王雲(yun) 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ye) 、產(chan) 業(ye) 、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財政、貨幣等政策要形成協同效應,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在穩增長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下足功夫。”四川省財政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陳書(shu) 平代表表示,要統籌各類政策資源,把好預算安排、政策強度、時間節奏、資金調撥等重點關(guan) 口,不斷優(you) 化財政資源配置,聚力支持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綜合考慮發展需要和財政可持續,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優(you) 化政策工具組合。

  “這些政策安排綜合考慮了發展需要和財政可持續性。”湖南省財政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劉文傑代表說,今年赤字率擬按3%安排,保證了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過去一年,我國統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準施策,把握宏觀調控時、度、效,加強逆周期調節,推動經濟實現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

  劉文傑代表表示,今年要加強財政資源統籌,用好用足稅費優(you) 惠、財政補助、專(zhuan) 項債(zhai) 券、政府采購等政策工具,加大財政資金向重大戰略、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配置力度,同時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協調配合,引導金融活水流向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支農(nong) 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利率等舉(ju) 措,持續為(wei) 實體(ti) 經濟穩定增長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中國人民銀行陝西省分行黨(dang) 委書(shu) 記、行長魏革軍(jun) 委員說,下一步,要加強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hui) 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實現新的躍升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本報記者 羅珊珊 邵玉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天津市濱海新區區長單澤峰代表說,要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實現新的躍升。

  “國產(chan) 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ye) 運營,國產(chan) 大型郵輪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一批重大產(chan) 業(ye) 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河北省國際陸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瑞領委員表示,2023年,我國以科技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轉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先進的新質生產(chan) 力,培育形成新經濟增長點。“繼續向高端、尖端邁進,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銅業(ye) 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許波代表說。

  單澤峰代表表示,要堅持以科技創新成果的產(chan) 業(ye) 化為(wei) 導向,實施製造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製造業(ye) 技術改造升級工程,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ye) 集群,保持工業(ye) 經濟平穩運行。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2023年,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劉瑞領委員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實施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行動”“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等舉(ju) 措,對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江蘇省數字經濟聯合會(hui) 會(hui) 長、南京聯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力斌委員表示:“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是新一輪國際競爭(zheng) 重點領域,我們(men) 一定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

  

  今年先發行1萬(wan) 億(yi) 元超長期特別國債(zhai)

  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

  本報記者 林麗(li) 鸝 閆伊喬(qiao)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

  “要堅持把擴大內(nei) 需作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企業(ye) 財務管理協會(hui) 會(hui) 長張連起認為(wei)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具有多方麵優(you) 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嚴(yan) 峻,外需明顯減弱。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guan) 鍵作用,讓國內(nei) 大循環巨大潛力進一步釋放。

  “去年,我國著力擴大內(nei) 需,出台支持汽車、家居、電子產(chan) 品等消費政策,大宗消費穩步回升,生活服務消費加快恢複。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製定促進民間投資政策,水利等基礎設施和製造業(ye) 投資較快增長。”山東(dong) 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陳增敬委員說。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王政濤代表認為(wei)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是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的重要舉(ju) 措,要從(cong) 增加收入、優(you) 化供給、減少限製性措施等方麵綜合施策,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穩定和擴大傳(chuan) 統消費,推動服務消費擴容提質。

  張連起委員認為(wei) ,擴內(nei) 需離不開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有效投資既要考慮當前又要利於(yu) 長遠,既要拉動經濟又要惠及民生,比如投資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liang) 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三大工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cong) 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zhai) ,專(zhuan) 項用於(yu) 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wan) 億(yi) 元。

  陳增敬委員認為(wei) :“這樣的政策安排有力有效,不僅(jin) 可以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帶動民間投資,也有助於(yu) 穩定市場預期,促進就業(ye) ,增強消費動力,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

  內(nei) 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龔明珠代表認為(wei) ,要統籌施策,把經濟發展中的難點轉化為(wei) 增長點,在擴大內(nei) 需過程中提升供給體(ti) 係的質量和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和經濟長期發展潛力,實現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

  

  糧食產(chan) 量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本報記者 常 欽 王 丹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提出“糧食產(chan) 量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是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首要任務。這一預期目標傳(chuan) 遞出明確信號,我們(men) 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大力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紮實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市長張國軍(jun) 代表說。

  “我國糧食產(chan) 量增、結構優(you) 、儲(chu) 備足,糧食安全有保障。”江西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委員說,過去一年,我國加大對農(nong) 業(ye) 發展支持力度,有力有效抗災奪豐(feng) 收,糧食產(chan) 量1.39萬(wan) 億(yi) 斤,再創曆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三農(nong) ”基本盤進一步夯實。

  劉木華委員認為(wei) ,連年豐(feng) 產(chan) 背後,離不開農(nong) 業(ye) 科技的支撐,目前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63%。下一步要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支撐,加大種業(ye) 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力度,實施農(nong) 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完善糧食生產(chan) 收儲(chu) 加工體(ti) 係,踐行好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糧食生產(chan) 年年要抓緊,多措並舉(ju) 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張國軍(jun) 代表說,要在穩麵積、增單產(chan) 上發力,在優(you) 化品種品質的前提下力爭(zheng) 多增產(chan)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核心是創新,關(guan) 鍵在品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錢前代表認為(wei) ,要加快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優(you) 良品種,進一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種業(ye) 根基,更好地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產(chan) 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一項項政策舉(ju) 措,穩定了糧農(nong) 預期。河北省廣平縣南陽堡鎮後南陽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建廣代表說,將把糧食生產(chan) 的重心放到提高單產(chan) 上,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糧食穩產(chan) 增收。

  

  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本報記者 寇江澤

  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提出,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這一目標彰顯了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決(jue) 心與(yu) 信心。”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宋海良委員表示,中國能建將加快推進能源電力轉型、能源融合發展等工作,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ti) 係,大力推行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鄒磊委員表示,能源電力行業(ye) 是節能降碳的主要領域,要著力構建多元清潔能源體(ti) 係,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我國風電、光伏等資源豐(feng) 富,發展新能源潛力巨大。”鄒磊委員說,“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一步一個(ge) 腳印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把握好控耗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企業(ye) 要擔當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責任,積極轉型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海利貴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第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動力車間主任何雄斌代表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發揮數字技術在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益等方麵的作用,加大綠色產(chan) 品供給。”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創新是關(guan) 鍵支撐。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李海生代表認為(wei) ,要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汙染物治理等作為(wei) 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培養(yang) 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構建美麗(li) 中國數字化治理體(ti) 係,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本報記者亓玉昆、鄧劍洋、王永戰、方圓、李蕊參與(yu) 采寫(xie) )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7日 06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