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湖南|益陽赫山區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凝聚多方力量 建設美麗鄉村
春日的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華林村,桃花含苞待放,柳樹吐露新芽。沿著村道行走,休閑廣場、文化長廊、薰衣草園、黃金貢柚林……近幾年完善起來的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特色產(chan) 業(ye) ,讓人目不暇接。
休閑廣場旁,70歲的村民陳克明,邊曬太陽邊和朋友閑聊,“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村裏的環境越來越好。”
華林村曾是貧困村,通過發展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2018年成功脫貧摘帽。但如何進一步發展,遇到瓶頸。
“一是難在沒有經費,進一步搞好綠化、美化、亮化,錢從(cong) 哪來?二是難在發展產(chan) 業(ye) ,沒有明確的方向,村民沒信心。”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範誌祥告訴記者,村黨(dang) 組織再三思量,還是得凝聚多方合力,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村裏逐漸摸索出“三個(ge) 一”建設模式——群眾(zhong) 出一些,鄉(xiang) 賢投一些,政府獎補一些。為(wei) 打消大家顧慮,村裏組織村民前往長沙寧鄉(xiang) 市、望城區、瀏陽市等地實地探訪,陳克明也是其中之一。
從(cong) 外地“取經”回來,村黨(dang) 員幹部率先行動,整治房前屋後衛生、清理修繕水溝,引導家家圈養(yang) 禽畜……陳克明動員自己在外辦企業(ye) 的兒(er) 子陳日紅帶頭捐款。在鄉(xiang) 賢帶動下,村民們(men) 紛紛捐款,勁兒(er) 往一處使。
2021年以來,華林村按照這個(ge) 模式打造了3個(ge) 美麗(li) 屋場,同年成功創建省級美麗(li) 鄉(xiang) 村示範村。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遵循“三個(ge) 一”,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同樣發動“三個(ge) 一”。
鄉(xiang) 賢、村民、村集體(ti) 籌資入股組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公司,先後建設了花海、民宿、兒(er) 童遊樂(le) 場、戶外婚慶園等產(chan) 業(ye) 樣態,形成可覽、可遊、可學、可居的環境景觀和農(nong) 耕文化休閑旅遊景觀綜合體(ti) 。如今,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每年可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新增純收入50萬(wan) 元,入股的50餘(yu) 名村民,年年得分紅,戶戶有收益。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得好,如何管得好?赫山區同樣發揮各方麵力量,一張圖科學規劃全區美麗(li) 屋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長效機製。
在衡龍橋鎮樟樹咀村筒車壩組,房前屋後的黃桃樹,已經長出嫩綠的新芽。方寸之地,成為(wei) 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場。
如何讓庭院經濟發展可持續、高質量,村民們(men) 在各個(ge) 屋場成立屋場管理委員會(hui) ,在黨(dang) 組織領導下,負責屋場建設管理的具體(ti) 事務。
“我們(men) 是50多戶的屋場,共種有1000多棵樹苗。掛果的黃桃去年賣到黃桃種植基地,收入六成歸農(nong) 戶,四成反哺屋場,再也不怕建好之後沒人管。”筒車壩屋場管理委員會(hui) 負責人劉國文說,今年春節假期,村裏迎來了一波旅遊小熱潮。
不隻屋場和村莊的發展有了章法,赫山區注重以高質量規劃引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製定融合村莊建設、生態、產(chan) 業(ye) 、交通、旅遊等核心內(nei) 容的全區整體(ti) 規劃、鄉(xiang) 鎮具體(ti) 規劃、項目專(zhuan) 項規劃,對居住區、產(chan) 業(ye) 區、文旅區進行合理布局。
“過去,我們(men) 鎮的產(chan) 業(ye) 項目落戶通常在一個(ge) 村的範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不夠,導致項目難落地。現在,多個(ge) 跨村、跨鎮範圍的田園綜合體(ti) 項目已發展壯大。”赫山區泉交河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國榮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1日 第 1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