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綠 共赴春山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植樹造林進行曲再次從(cong) 黃河岸畔奏響,一路飛揚,激蕩雁漠古城。我省今年聚焦“生態美、百姓富”,錨定不斷增加森林麵積、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總目標,係統發力築牢北疆綠色生態屏障。三晉大地,綠海綿延。
人工造林規模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春暖花開植樹季。黃河流域臨(lin) 縣段生態保護修複治理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men) 正在對苗木進行栽植與(yu) 管護。這個(ge) 項目施工現場最大坡度達70度,近乎直立,坡陡溝深,栽植難度大,工人憑借安全繩索將樹苗栽植到斜坡陡壁上。
“我們(men) 用3年時間完成沿黃101公裏區域石質荒山造林,通過生態治理,使沿黃裸露地表全部披上綠裝,確保實現林木綠化率年均增長1個(ge) 百分點的目標,最終使黃河水越來越清,生態環境越來越美。”臨(lin) 縣林業(ye) 局副局長唐五順說。
臨(lin) 縣堅持不懈綠化家園,隻是我省綠化事業(ye) 的一個(ge) 縮影。“十四五”以來,我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引,圍繞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三北”工程等國家戰略,堅持擴綠、經營雙“提質”和省直林區、自然保護地雙“升級”思路,以科學綠化為(wei) 遵循,重點抓好晉北風沙區、晉西南汾河穀地、呂梁山和太行山四大區域的生態保護和修複,全力提升全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全省完成營造林1527.27萬(wan) 畝(mu) ,其中人工造林992.93萬(wan) 畝(mu) ,人工造林規模連續三年全國第一。
強化頂層設計。從(cong) 《關(guan) 於(yu) 開展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到《關(guan) 於(yu) 進一步強化造林綠化工作有效提升森林麵積和質量的意見》,我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態要素,謀劃精準擴林、重點補林、科學改林、持續營林、依法護林、創新活林“六大行動”。僅(jin) 2023年就完成營造林456.7萬(wan) 畝(mu) ,完成草原修複和改良115萬(wan) 畝(mu) 。以項目化的方式落實禁牧輪牧休牧條例,完成100萬(wan) 畝(mu) 省級未成林地封山(沙)育林項目。
實施重點工程。立足服務國家戰略,積極爭(zheng) 取國家支持,我省“三北”六期工程區範圍由7市57縣6省直林局擴展到9市69縣7省直林局,建立省級協調機製,編製“三北”工程總體(ti) 規劃和六期規劃。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以獎代補推進100個(ge) 省級森林鄉(xiang) 村建設,太原市、沁水縣、陽城縣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提報國家審核驗收。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guan) 鍵一年。我省將以防沙治沙為(wei) 主攻方向,聚焦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將林草生態修複任務集中向“三北”工程區傾(qing) 斜布局,全力組織實施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非沙化土地植樹種草以及退化林、退化草原、退化濕地修複治理,高標準完成300萬(wan) 畝(mu) 營造林任務,不斷提升“三北”地區林草覆蓋率,持續構築阻擋風沙南侵的“生物牆”、減少水土流失的“生態壩”、保障水源供應的“大水庫”。
“雲(yun) 端”盡責 線下體(ti) 驗
3月5日,河津市國有林場義(yi) 務植樹基地熱鬧非凡,400多名幹部群眾(zhong) 揮鍬鏟土、填坑夯苗、提桶澆水,新栽的2000株國槐迎風挺立。這是河津市第四年在黃河沿線國有林場植樹基地開展義(yi) 務植樹。從(cong) 2021年至今,該市所有義(yi) 務植樹基地的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林木覆蓋率逐年提高,群眾(zhong) 愛綠護綠意識和參與(yu) 植樹造林的積極性逐漸增強。
全民義(yi) 務植樹工作開展以來,我省社會(hui) 各界認同綠化、重視綠化、參與(yu) 綠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各級各部門綠委把植樹節作為(wei) 宣傳(chuan) 國土綠化、倡導綠色理念的重要平台和宣傳(chuan) 節點。每到植樹節前後,針對全社會(hui) 不同受眾(zhong) ,通過各類渠道,利用各種平台,發揮各自職能,結合區域實際,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大力宣傳(chuan) 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新理念的豐(feng) 富內(nei) 涵,讓“植綠、護綠、愛綠”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識共為(wei) ,匯聚起山西綠色發展的強大合力。2023年完成義(yi) 務植樹和四旁植樹1.54億(yi) 株。
創新形式。我省加強義(yi) 務植樹屬地管理,將任務層層分解下達到各鄉(xiang) 鎮街道,按照規模布局、就近選址、集中管理的原則,繼續加強義(yi) 務植樹基地建設,每個(ge) 市縣都建立了適合市民履職盡責、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義(yi) 務植樹基地,為(wei) 義(yi) 務植樹提供場地保障。同時,我省利用全民義(yi) 務植樹網、全民義(yi) 務植樹微信公眾(zhong) 號、全民義(yi) 務植樹手機應用係統“三位一體(ti) ”的網絡平台,及時對外發布和精心組織項目,方便群眾(zhong) “隨時、隨地、隨願”盡責。
拓寬渠道。隨著近年來大規模植樹造林工程的實施,位於(yu) 城市周邊,交通便利、立地條件相對較好、適於(yu) 組織市民直接參加植樹的林地越來越少。於(yu) 是,我省通過山西全民義(yi) 務植樹網絡平台,引導各社會(hui) 團體(ti) 及全體(ti) 公民在直接參與(yu) 造林綠化盡責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yang) 、設施修建、捐資捐物、誌願服務和其他形式的義(yi) 務植樹盡責方式,極大豐(feng) 富了義(yi) 務植樹盡責形式,煥發了義(yi) 務植樹的新生機。“互聯網+全民義(yi) 務植樹”活動持續走深走實,各地紛紛推出一大批“互聯網+全民義(yi) 務植樹”基地,讓義(yi) 務植樹成為(wei) “舉(ju) 手之勞”。
針對每年完成義(yi) 務植樹3至5棵的公民,我省頒發義(yi) 務植樹盡責證書(shu) ,超出5棵的頒發國土綠化榮譽證書(shu) ;對非適齡公民參與(yu) 植樹的,頒發國土綠化榮譽證書(shu) 。電子證書(shu) 由全國網絡平台統一生成。
逐綠而行,久久為(wei) 功。一年又一年的綠化、一次又一次的提質、一份又一份的愛心,都在為(wei) 植樹造林事業(ye) 錦上添花。那些已見成效的美、正在培育的綠,都為(wei) 三晉大地增添了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記者張麗(li) 媛 通訊員喬(qiao) 社茹 賈航懿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