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造林綠化 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4-03-12 10:33:00來源: 人民日報

 

  編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中國”。開展全民義(yi) 務植樹是推進國土綠化、建設美麗(li) 中國的生動實踐。今年3月12日是我國第四十六個(ge) 植樹節,在這生機盎然的春日,本版推出特別報道,聚焦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林業(ye) 鄉(xiang) 土專(zhuan) 家和一位古樹守護者,通過講述他們(men) 的故事,展現他們(men) 積極參與(yu) 造林綠化、建設美麗(li) 中國的生動場景。

  撒下綠色、播種希望,讓我們(men) 從(cong) 自己做起、從(cong) 身邊做起、從(cong) 現在做起,積極投身到綠化祖國的行動中來,凝聚義(yi) 務植樹的全民力量。

  湖北武漢市民魏文芳義(yi) 務植樹20多年——

  “種樹,我們(men) 會(hui) 繼續堅持下去”

  人民日報記者 強鬱文

  3月11日,湖北武漢市民魏文芳早早準備好第二天植樹要穿的運動服和鞋子。“不僅(jin) 要植新樹,我們(men) 還打算去找找去年種下的樹苗。”魏文芳說,“一年過去,小樹肯定長高了不少。”

  植樹節帶著兒(er) 子一起種樹,這個(ge) 習(xi) 慣,魏文芳堅持了20多年。

  “我兒(er) 子出生在3月12日,正好是植樹節。”魏文芳說。1999年3月,魏文芳偶然在報紙上看到武漢市要舉(ju) 辦義(yi) 務植樹活動的新聞。沒過多久,她和兒(er) 子吳家豪一起種下了第一棵樹。從(cong) 此,種一棵“生日樹”便成了全家在植樹節的“綠色約定”,種下的樹也成為(wei) 她送給兒(er) 子的生日禮物。

  魏文芳至今還保留著當年一家人植樹後的合影,泛黃的照片上,魏文芳左手扶著樹苗,眼含笑意。

  此後的每個(ge) 植樹節,魏文芳都會(hui) 請人幫他們(men) 拍照,存放在信封裏。其中一個(ge) 信封上寫(xie) 著:用愛連接自然。“這是我的心聲。”魏文芳說,每一棵樹都飽含著她對兒(er) 子的愛。

  如今,當年種下的第一株小苗已長成有兩(liang) 三層樓高的大樹,一個(ge) 人都抱不過來。杉樹、欒樹、樟樹、梧桐……一家人栽植的樹苗在這座城市的許多角落生長,他們(men) 特意記下每棵樹的位置,有機會(hui) 路過時,總要去瞧瞧。

  樹長起來了,人也在長。曾經的小男孩已經長大成人,50多歲的魏文芳從(cong) 過去扛著鍬走在兒(er) 子前麵,變成提著桶跟在後麵……

  “以前,大家植樹造林的意識還不太強,有些山坡和湖邊光禿禿的。”魏文芳說,“現在可不一樣,家門口的菱角湖再也不是從(cong) 前的‘臭湖’,一到春天,滿眼綠意。”

  近年來,人們(men) 種樹的方式也有了新變化。前幾年,魏文芳和兒(er) 子在手機APP上嚐試過“雲(yun) 種樹”,在雲(yun) 南大理種下一棵華山鬆。“種樹,我們(men) 會(hui) 繼續堅持下去,用自己的力量讓山更綠、水更清。”魏文芳說。

  浙江林業(ye) 鄉(xiang) 土專(zhuan) 家程偉(wei) 達鑽研苗木技術——

  “育好苗木,也是為(wei) 綠化作貢獻”

  人民日報記者 竇瀚洋

  3月11日一大早,位於(yu) 浙江金華的世軒園林基地大門口便熱鬧起來,一輛輛滿載黑鬆、茶梅等苗木的卡車將從(cong) 這裏出發,前往麗(li) 水市。“植樹節到了,基地迎來一波預訂苗木的小高峰。”基地負責人程偉(wei) 達說,“育好苗木,也是為(wei) 綠化作貢獻。”

  基地內(nei) 同樣熱鬧,挖掘機吊起楓樹樹苗,穩穩地放入提前挖好的樹坑中。程偉(wei) 達帶領苗木工人,扶苗、培土、踩實、澆水……

  目前,在世軒園林基地,苗木培育已經應用了容器化、噴滴灌水肥一體(ti) 化和基質化技術,苗木的成活率得到保障,品質也大大提升。“以前培育苗木時,什麽(me) 品種好賣就種什麽(me) ,大多是粗放型管理。苗木的品質一般,缺乏市場競爭(zheng) 力。”程偉(wei) 達說,早在2013年,他就投入20多萬(wan) 元,從(cong) 廣東(dong) 引進噴滴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在10餘(yu) 畝(mu) 苗圃中做試驗。兩(liang) 年多後,他開始大麵積使用這一技術,附近不少苗農(nong) 聞訊也過來參觀交流。

  “以前聽說過這個(ge) 技術,但不知道適不適合我們(men) 這裏。”苗農(nong) 孫麗(li) 成就是其中一員,現在對程偉(wei) 達還是滿心感激,“他替大家‘蹚了水’,那段時間更是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們(men) 。”

  身為(wei) 80後,程偉(wei) 達獲評浙江省林業(ye) 鄉(xiang) 土專(zhuan) 家、金華市林業(ye) 鄉(xiang) 土專(zhuan) 家。“苗木這行學問太多了,學得越多越發現自己學得不夠。”程偉(wei) 達說。如今,程偉(wei) 達在浙江、福建等地有多個(ge) 園林基地,平均每個(ge) 基地有十幾名工人,在為(wei) 造林綠化貢獻力量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不少村民就業(ye) 增收。

  北京農(nong) 學院園林學院教授馬曉燕精心養(yang) 護古樹——

  “保存好古樹的基因資源”

  人民日報記者 施芳

  春日,一個(ge) 個(ge) 樹池中的幼苗綻放點點新綠,一派生機勃勃。

  “我們(men) 已經種植了近300株苗木,最終將達到400多株,希望能保存好古樹的基因資源。”從(cong) 二樓辦公室望向窗外的北京古樹資源圃,北京農(nong) 學院園林學院教授馬曉燕欣慰地說。

  細算一下,馬曉燕與(yu) 古樹結緣已近40年。1985年,她入讀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風景園林專(zhuan) 業(ye) ,4年後到北京農(nong) 學院任教。最初在進行園林設計時,馬曉燕更多考慮的是把古樹作為(wei) 景觀資源利用好。但在一次次親(qin) 近古樹的過程中,馬曉燕的想法有了改變:“古樹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chan) ,具有重要的生態、曆史、景觀和經濟價(jia) 值,應該千方百計地保護好。”

  隨著樹齡增長,古樹通常會(hui) 出現各種“病症”。要治病,得先查明病因。北京朝陽區有一株國槐古樹,外觀比較完整。在仔細觀察後,馬曉燕和團隊發現樹幹頂端有一些不易被發現的小洞,“會(hui) 不會(hui) 有雨水進入,導致樹幹積水?”生長錐探測表明,樹幹內(nei) 部灌滿了水。團隊隨即對古樹做了相應保護處理,避免樹幹進一步被腐蝕。而在對一株古銀杏進行治療時,團隊采用隻清腐殺菌不封堵的方案。“這棵樹樹幹較完整,不封堵雨水更易排出。”馬曉燕說,“我們(men) 堅持‘最小幹預’‘一樹一策’原則,盡可能保護好古樹。”

  每一棵古樹背後,都有一段生動的曆史。近年來,馬曉燕帶領學生通過走訪、查閱文獻等方式,先後挖掘了300多個(ge) 古樹故事,他們(men) 計劃用科普展板、二維碼等進行展示,讓大家感受到古樹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意韻。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