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夯實資源基礎(深閱讀)

發布時間:2024-03-18 15:2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1年至2023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開展了第三次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yu) 收集行動。記者日前獲悉:在這次新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全國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中,新收集種質資源53萬(wan) 多份,全麵摸清種質資源家底,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珍貴、稀有、瀕危資源。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種業(ye) 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力度。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事關(guan) 種業(ye) 振興(xing) 全局。記者日前獲悉:2021年3月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啟動了新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全國動員和組織了近140萬(wan) 人跋山涉水、進村入戶,目前已完成普查各項任務,新收集種質資源53萬(wan) 多份。

  摸清家底

  新收集和發現了一批寶貴資源,首次覆蓋水產(chan) 領域

  “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的種類數量和區域分布,始終處於(yu) 動態變化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業(ye) 管理司一級巡視員孫好勤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後組織過兩(liang) 次全國農(nong) 作物和畜禽種質資源征集調查,距今已分別過去30餘(yu) 年和10餘(yu) 年。

  專(zhuan) 家表示,新形勢下開展全國性的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對於(yu) 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意義(yi) 重大。

  據介紹,此次普查覆蓋了農(nong) 作物、畜禽、水產(chan) 領域,其中對水產(chan) 種質資源普查尚屬首次。普查中全麵摸清了資源種類、數量、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以及近幾十年的消長變化,做到了應查盡查,為(wei) 今後開展保護利用工作和製定相關(guan) 政策打下了基礎,夯實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育種創新的資源基礎。

  同時,普查新收集和發現了一批資源,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珍貴、稀有、瀕危資源。

  ——農(nong) 作物方麵,新收集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13.9萬(wan) 份,國家庫長期保存資源種類較普查前增加了370個(ge) ,增幅達21.4%。覆蓋糧棉油糖、果菜茶桑等八大類,絕大多數是類型獨特的農(nong) 家種、土品種,以及一些珍貴的野生近緣種。

  ——畜禽方麵,新發現和鑒定具有潛在利用價(jia) 值的畜禽種質資源51個(ge) ,采集製作各類遺傳(chuan) 材料107萬(wan) 份。

  ——水產(chan) 方麵,摸清了312個(ge) 重點水產(chan) 養(yang) 殖種類的生物學特性,采集製作遺傳(chuan) 材料12萬(wan) 餘(yu) 份。

  “這些新收集的種質資源,有的具有重大產(chan) 業(ye) 發展前景,有的蘊藏著優(you) 異基因,有的地域特色明顯。”第三次全國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李立會(hui) 介紹。

  比如,湖北十堰發現的強耐澇白馬牙玉米、西藏日喀則找到的最高海拔崗巴青稞,都是豐(feng) 富“米袋子”、培育抗逆新品種的好材料;四川阿壩發現的野生黃肉桃、吉林龍井發現的白花野生大豆,非常罕見,對研究作物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義(yi) 。

  同步保護

  對746份瀕危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實施搶救性保護

  青藏高原是此次普查的重點區域之一。普查人員新發現鑒定了帕米爾犛牛、多瑪綿羊等25個(ge) 品種,均為(wei) 適應青藏高原極端氣候條件的獨特資源。

  “不少珍貴畜種分布在邊遠村屯。”西藏自治區畜牧工作站站長尼瑪群宗介紹,受過去條件製約,前兩(liang) 次調查沒有完全覆蓋到這些區域。近3年來,各級普查人員走村入戶,尋回種質“遺珠”。普查中新鑒定的多瑪綿羊,生活在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的幹旱地區,其產(chan) 毛、產(chan) 奶量以及蛋白質含量與(yu) 普通綿羊相比具有顯著優(you) 勢。

  “在擴大覆蓋麵的同時,我們(men) 在全國範圍內(nei) 統一技術標準和要求,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靠、有效。”孫好勤說。

  此次普查將2323個(ge) 農(nong) 業(ye) 縣(市、區、旗、團場)、62.5萬(wan) 個(ge) 行政村、92萬(wan) 個(ge) 水產(chan) 養(yang) 殖場戶全部納入普查範圍,逐縣開展基礎情況摸底和資源收集,編製了農(nong) 作物、畜禽、水產(chan) 普查技術規範。院士教授、一線農(nong) 技人員、“土專(zhuan) 家”、“田秀才”齊上陣,組建起專(zhuan) 業(ye) 普查工作隊伍,對每個(ge) 新發現資源開展嚴(yan) 格的現場審核驗收和實驗室比對確認。

  “邊普查、邊保護”,貫穿種質資源普查全過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保留著一片特殊的小麥“甲著”。在藏文裏,“甲”意為(wei) 一百,“著”意為(wei) 小麥,因每穗有100粒左右而得名,粒數大於(yu) 普通小麥。“小麥多是六倍體(ti) ,‘甲著’是近幾十年來收集到的唯一一份四倍體(ti) 小麥地方種,由當地飲食習(xi) 慣需求長期馴化而來,具有開發前景。”四川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楊武雲(yun) 介紹,“甲著”的黃酮含量是一般小麥的2—3倍,葉黃素含量顯著高於(yu) 其他四倍體(ti) 小麥。為(wei) 搶救性保護該品種,四川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與(yu) 巴塘縣農(nong) 牧農(nong) 村和科技局合作,在巴塘原生境建立了“甲著”繁殖保護和加工基地。

  “許多新發現的種質資源處於(yu) 瀕危狀態,需要同步開展有效保護,避免得而複失。”孫好勤介紹。

  目前,已對普查發現的746份瀕危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通過原位保護與(yu) 庫圃異位保存相結合的方式,全部實施搶救性保護;對普查發現的畜禽資源,落實“一品一策”保護方案,明確保種單位和對應的專(zhuan) 家組及評估體(ti) 係,促進瀕危資源種群數量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目前,在河北,針對冀南牛建立保種場,實行集中統一飼養(yang) ,其群體(ti) 數量由37頭增加到59頭;在陝西,太白雞數量已由58隻擴繁到650隻……

  共享利用

  加快把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創新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走進國家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的活體(ti) 庫,魚類、蝦類、貝(藻參)類等各類生物在水中展現靈動身姿。2023年11月,資源庫建設項目通過國家驗收,成為(wei) 我國迄今投資規模最大、保存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目前已入庫各類實物資源近14萬(wan) 份、信息資源50萬(wan) 餘(yu) 條。

  水產(chan) 種質資源是支撐水產(chan) 養(yang) 殖綠色發展的“芯片”。國家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研發中心主任王俊介紹,資源庫下設基因、細胞、微生物、活體(ti) 和群體(ti) 等五大資源庫以及數據處理中心和大型儀(yi) 器設備共享中心,為(wei) 各類珍貴的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得以實現安全保存與(yu) 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支撐保障。在首次全國水產(chan) 養(yang) 殖種質資源係統調查中,黃渤海調查製作的2萬(wan) 份遺傳(chuan) 材料已全部納入該資源庫保存。

  在此次普查過程中,我國建成了較為(wei) 完善的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保護體(ti) 係,實現應保盡保。目前,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新庫、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已相繼建成運行,畜禽種質資源庫正在加快建設,可滿足今後50年資源戰略保存需要。

  “普查收集是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第一步,最終目的在於(yu) 利用,要加快把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創新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李立會(hui) 介紹,各地新收集資源及時移交國家資源庫(圃),開展發芽率、活力檢測,盡快繁殖更新,入庫戰略保存,同時分發共享,用於(yu) 育種創新。

  在湖南湘西,早期發現的黃金茶,推廣麵積已超過100萬(wan) 畝(mu) ,帶動60多萬(wan) 人增收致富;在內(nei) 蒙古紮蘭(lan) 屯,科研人員利用新收集的野生大豆雜交選育出高蛋白且生育期隻有95天的超早熟新品係,在無霜期短的區域具有較大開發利用潛力……

  孫好勤表示,下一步,將圍繞育種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將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重心轉移到精準鑒定、共享利用等方麵,為(wei) 從(cong) 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及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提供有力支撐。一方麵,要麵向生產(chan) 急需,加快資源鑒定步伐。把全生長周期的表型性狀搞清楚,把資源優(you) 異性和優(you) 異基因挖掘出來,明確育種可利用的優(you) 異基因,為(wei) 新品種培育提供素材。另一方麵,要聚焦高效利用,健全資源共享利用機製。通過完善資源登記製度,推動種質資源信息係統便捷、高效運行,讓種質資源動起來、用起來、活起來。同時,聚焦產(chan) 業(ye) 發展,鼓勵、扶持地方利用優(you) 質種質資源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充分調動各方麵參與(yu) 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積極性。

  本期統籌:張佳瑩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7日 04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