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片流域的護水人(綠水青山守護者)
“科技賦能,讓守護河流的‘眼睛’更加明亮了”
春天的涇河靜靜地伏在山巒之間,水流淙淙。暖陽中,幾隻白色水鳥飛過蘆葦,翩躚嬉戲。
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從(cong)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穿城而過,一路向東(dong) 。盡管是枯水期,但崆峒區河道養(yang) 護站站長張默卻不敢放鬆。“剛從(cong) ‘智慧河長’信息平台上看到,這裏有一處風險點,我就和轄區河長過來看看,就怕有人亂(luan) 挖沙子。”拄著一根登山棍,張默一邊說話,一邊往山裏走。
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崆峒人,張默既是臨(lin) 涇河而居的受益者,又是這片流域的護水人。
張默1997年參加工作,從(cong) 水庫管理所到水資源管理處再到河道養(yang) 護站,是個(ge) “老水利人”。2018年,崆峒區成立區級河長製辦公室,下設崆峒區河道養(yang) 護站,承擔全區河流的管護職責。2019年,張默來到了養(yang) 護站工作。
跟水打交道,巡河是家常便飯。除了涇河幹流,養(yang) 護站還要負責其支流——頡河、後峽河、大岔河、小蘆河、南楊澗河等8條區級河流,20條鄉(xiang) 級河流,153條支溝以及2座水庫的養(yang) 護工作,流域麵積加起來接近1800平方千米,河流長度近400千米。然而那幾年,整個(ge) 養(yang) 護站的工作人員最多時隻有8人。
夏天天氣好時,張默和大夥(huo) 兒(er) 頭戴草帽,背著水壺,再挎上一個(ge) 望遠鏡,早上8點多出發,晚上7點回來。但河道大多處於(yu) 層巒疊嶂中,到達難度大、巡查項目多,一天下來,隻能巡查不到60千米。
磨破了腳,跑腫了腿,累傷(shang) 了腰,眼睛卻看不到多少東(dong) 西。“看不到,就很難管得住,得想個(ge) 辦法。”張默說。
在一次巡河時,張默看到離河道不遠的信號鐵塔,想到之前參加過的省、市信息平台建設相關(guan) 培訓,心裏頓時有了想法——利用這些鐵塔,從(cong) 河湖視頻監控智能化入手,建設“智慧河長”信息平台,能否提升巡河效率?
於(yu) 是,張默牽頭,在當地率先建設了區級“智慧河長”信息平台,先後布設39個(ge) 高清智能攝像頭,全部與(yu) 信息平台相連,實現了全區重點河段全覆蓋。
信息平台的設立讓巡河有了強大的“智慧之眼”,布設的每個(ge) 點位都是張默精挑細選出的。現在,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信息平台實時監控河段情況,並結合以往圖像、鄰近點位進行綜合分析。一旦發現問題,就可以通過APP向屬地河長“派單”。同時,張默也會(hui) 帶著工作人員趕赴現場,有針對性地進行巡查管護。
在以往人力難以到達的區段,信息平台配備的無人機巡航就可以大顯身手。無人機在高空發現問題後,實時將其傳(chuan) 回平台總端。經過總端智能化判斷和工作人員確認後,對應的鄉(xiang) 鎮河長就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指令,養(yang) 護站工作人員也能直奔“問題靶心”。
2023年7月,工作人員通過信息平台發現,一條比較隱蔽的河道中出現幾輛挖掘機。工作人員立刻啟動響應機製,在通知屬地鄉(xiang) 村河長前往調查的同時,養(yang) 護站執法隊也得到指令趕赴現場,啟動無人機固定證據,聯合公安部門對相關(guan) 人員和作業(ye) 機械采取措施。
張默介紹,在“智慧河長”信息平台的精準輔助下,崆峒區內(nei) 水係曾經存在的違法采砂、侵占河道、非法排汙、亂(luan) 倒垃圾等違法行為(wei) 得到有效遏製。同時,平台還能遠程監督水利工程建設、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工作。“從(cong) ‘一身土、兩(liang) 腳泥’的全人力巡查,到如今在‘智慧河長’信息平台的助力下,實現空地結合、立體(ti) 交叉的監管體(ti) 係,科技賦能,讓守護河流的‘眼睛’更加明亮了。”張默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