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賀剛:接續奮鬥 解開曆史之謎

發布時間:2024-03-19 09:4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沿著沅江北岸順流而上,在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安江鎮東(dong) 北約5公裏的岔頭鄉(xiang) ,有一處高出河床十餘(yu) 米的水邊台地。這就是高廟遺址。以該遺址命名的高廟文化,集中展現了距今7800年至6600年間中國史前文化的絢麗(li) 畫卷,綻放出中華文明起源的一縷光芒。

  賀剛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也是高廟遺址發掘項目的負責人,自1991年開始便致力於(yu) 高廟遺址的發掘。“高廟文化已成為(wei) 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賀剛說。

  1983年,大學畢業(ye) 的賀剛被分配到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部工作。他選擇了工作基礎較差的湘西地區作為(wei) 自己的工作重點。“在傳(chuan) 統的觀念中,湘西相對偏遠落後。”賀剛說,“我希望在這裏發現一些新的東(dong) 西,建立此區域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譜係。”

  然而,初期的幾次調研沒有達到賀剛的預期,但他仍然堅定地認為(wei) ,“史前人類往往是從(cong) 山地向平原地區遷徙,一定會(hui) 在山區留下活動的痕跡,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一定可以發現史前文明的痕跡。”

  在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高廟遺址露出地表。在首次對高廟遺址進行發掘時,賀剛及其團隊在遺址文化堆積層內(nei) 有了重大發現。賀剛說:“當時我們(men) 首先關(guan) 注到陶器上麵的鳳鳥圖案,類似的圖案過去多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上存在,但從(cong) 未在距今7000年以上的陶器上出現過。”

  從(cong) 1991年至2005年,在賀剛的主持下,高廟遺址先後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揭露麵積近1700平方米,發現了距今7500年左右的祭祀遺存。祭祀遺存內(nei) 有邊長為(wei) 1米的四邊形柱洞,專(zhuan) 家推測當時建了很高的“天梯”或者“通天神廟”,且周邊有很多祭祀坑。遺址內(nei) 發現了大量白陶,有的上麵有人形圖案,人頭位置為(wei) 八角星紋外麵套著圓形。

  專(zhuan) 家指出,以白陶為(wei) 特征的文化因素從(cong) 沅水山地起源,向外傳(chuan) 播、擴散,影響到淮河以南的大半個(ge) 中國,從(cong) 而建立起沅水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序列,對我國史前及後世精神文化的形成影響深遠。而陶器上的戳刻紋飾圖案,是我國史前人類的藝術經典和思想寶庫,也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藝術高峰,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構成具有重要價(jia) 值。賀剛介紹:“高廟文化先民的諸多發明和創造,為(wei) 研究中華上古思想史、藝術史、自然科學史起源以及信仰體(ti) 係的產(chan) 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中華文明起源與(yu) 發展進程中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地位。”

  工作環境艱苦、長時間無法陪伴家人……數十年的考古生涯,賀剛克服了諸多困難挑戰。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考古發掘和研究上,這些年的周末和除夕夜都是在考古現場度過的。但賀剛坦言,考古給他極大的滿足感和職業(ye) 自豪感。“每當有新的文物出土時,我和其他同事都忍不住第一時間去觀賞它、揣摩它,對中華文明史前時期那段塵封已久的曆史浮想聯翩。”

  當前,懷化市計劃建設高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高廟遺址博物館,讓更多的人銘記中華文明史上這段輝煌曆史。賀剛說,“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曆史發展進程中有很多未解之謎,很多是以神話傳(chuan) 說的形式流傳(chuan) 下來,並無史料予以證實,解開曆史之謎需要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接續奮鬥。”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7日 第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