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野生動物(國際視點)

發布時間:2024-03-19 09:50:00來源: 人民日報

  今年3月3日是第十一個(ge)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主題為(wei) “連接人類與(yu) 地球:探索野生動植物保護中的數字創新”。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的相關(guan) 報告表明,自1970年以來,受監測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9%,約100萬(wan) 個(ge) 物種正麵臨(lin) 滅絕威脅。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多次呼籲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野生動物,促進全球自然生態改善。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不容樂(le) 觀

  根據今年2月聯合國發布的首份《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在列入《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名單的物種中,44%的物種種群數量正在下降,22%的物種麵臨(lin) 滅絕威脅,高達97%的魚類麵臨(lin) 滅絕威脅。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不容樂(le) 觀。

  造成野生動物生存狀況惡化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開發導致棲息地退化、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在CMS名單所列物種中,每4個(ge) 物種裏就有3個(ge) 受到棲息地喪(sang) 失和退化的影響;每10個(ge) 物種中就有7個(ge) 受到過度開發的影響。世界動物保護協會(hui) 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每年有1.6萬(wan) 億(yi) 隻野生動物被殺害或受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對3.2萬(wan) 個(ge) 種群進行了監測,發現約100萬(wan) 個(ge) 物種正麵臨(lin) 滅絕威脅。從(cong) 地區看,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下降幅度最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種群數量減少最多,平均下降94%;非洲地區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6%;亞(ya) 太地區種群數量平均下降55%。極地地區、澳大利亞(ya) 和南非沿海地區物種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可能性最高,歐洲地區物種受汙染問題的威脅較大。

  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前全球總幹事馬爾科·蘭(lan) 貝蒂尼表示:“我們(men) 正麵臨(lin) 來自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的雙重危機,這將對人類當代和後代福祉造成威脅,現在迫切需要團結起來共同應對這一生存挑戰。”

  綜合施策提升動物保護工作效率

  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表示,當前物種消失的速度比過去1000萬(wan) 年的平均速度高出數十到數百倍,而且還在加速。“人類的聰明才智可以拯救它們(men) ,比如數字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動物保護工作效率。一些國家已使用衛星來追蹤受到生存威脅的動物,並利用數據繪製野生動物遷徙和土地使用地圖,為(wei) 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在非洲,一些國家設立了國家公園和動物保護區,並配備野生動物巡護員,以監督和打擊非法盜獵與(yu) 交易。肯尼亞(ya) 的一個(ge) 動物保護組織還開發了名為(wei) “區域感知係統”的軟件,通過衛星定位項圈等設備,將特定區域的數據集成於(yu) 一張地圖,包括野生動物位置、巡護員和車輛位置、發生過盜獵的地點、槍擊信號等,以持續監測大象、犀牛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態,並通過數據分析預測盜獵行為(wei) 可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數據顯示,通過一係列保護舉(ju) 措,非洲犀牛總數2022年增加了5.2%,其中白犀牛數量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增長。

  東(dong) 南亞(ya) 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之一。近年來,印度尼西亞(ya) 、老撾、越南等國通過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加大打擊野生動物走私力度、頒布野生動物進出口禁令等,打擊日益猖獗的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為(wei) 保護極度瀕危的馬來亞(ya) 虎,馬來西亞(ya) 相關(guan) 部門加緊建設國家野生動物法醫實驗室,引進高科技設備,不斷提高法醫的業(ye) 務能力,完善生物庫及相關(guan) 信息管理係統,更高效實施異地保護和疾病監測等。

  一些歐洲國家不斷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體(ti) 係和技術手段。波蘭(lan) 等國通過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動物種群及其自然棲息地,並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大大提高了數據收集的準確性。波蘭(lan) 政府還在社交媒體(ti) 和在線平台等分享實時更新的野生動物圖像和相關(guan) 保護方法,鼓勵民眾(zhong) 、社區等積極參與(yu)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根據2022年發布的《歐洲野生動物恢複》報告,得益於(yu) 立法保護、棲息地恢複等措施,歐洲多種肉食動物數量大幅增長,其中灰狼數量恢複最快,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僅(jin) 剩幾個(ge) 狼群增至1.7萬(wan) 頭。

  “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取得顯著成就”

  作為(wei) 生物多樣性大國,中國在助力全球野生動物保護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中國不斷完善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政策法規,包括重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擴充《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等,對野生動物保護采取了嚴(yan) 格的措施和嚴(yan) 厲的依法打擊行動。

  在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方麵,中國不斷強化野生動物進出口管理,全麵推行林長製和“生態護林員”製度,持續廣泛地進行公眾(zhong) 教育,並開展了一係列專(zhuan) 項打擊行動,查辦一大批野生動物案件。中國對瀕危物種走私案件的打擊成果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認同,聯合國助理秘書(shu) 長喬(qiao) 伊斯評價(jia) “中國為(wei) 全世界樹立了榜樣”。

  在中國多地,一些國家公園建立了動態監測係統以對動物進行識別、拍攝,將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等珍稀野生動物的影像實時回傳(chuan) ,使工作人員隨時掌握保護區內(nei) 的情況;通過使用紅外相機等,發現了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為(wei) 相關(guan) 研究和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等實現了對野生動物的“畫像”和身份識別……

  近年來,中國通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育培植、放歸或回歸自然等多種措施,有效增強了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亞(ya) 洲象、雪豹、東(dong) 北虎、海南長臂猿、黔金絲(si) 猴、藏羚羊等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朱鹮受威脅等級從(cong) “極危”降到“瀕危”,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荒漠貓首次出現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成為(wei) 全球20種長臂猿中唯一呈種群恢複狀態的物種……“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取得顯著成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shu) 處執行秘書(shu) 穆雷瑪表示。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先後與(yu) 20個(ge) 國家的26個(ge) 機構開展了大熊貓保護合作,有效提升了大熊貓保護研究能力,促進了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國際合作。中國與(yu) 非洲合作開展野生動物保護行動,支持非洲實施多個(ge) 相關(guan) 項目,並同南非、肯尼亞(ya) 等國簽署了有關(guan) 保護野生動物合作協議。近年來,中國還與(yu) 有關(guan) 國家、區域或國際政府間組織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執法合作……作為(wei) 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在野生動物保護行動和國際合作中的積極參與(yu) ,為(wei) 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提供重要助力。

  (本報雅加達3月17日電)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