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天工雕畫卷 險峰現明城

發布時間:2024-03-21 11:34: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黃河奔騰不息,至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與(yu) 山西省忻州市偏關(guan) 縣交界處,盡顯“高峽出平湖”之壯美、“天工雕畫卷”之瑰奇,造就了中國最美十大峽穀之一的老牛灣黃河大峽穀。

  峽穀兩(liang) 側(ce) 壁立千仞,山巒連綿起伏。蜿蜒於(yu) 陡峭山崖上的明長城,氣勢磅礴,呼嘯滄桑,攜曆史烽煙,與(yu) 母親(qin) 河在老牛灣大峽穀緊緊相擁。

  融合文脈貫古今

  河流千古,孕育出璀璨奪目的人類文明。作為(wei) 曆史長卷中的一頁,西鄰黃河的清水河,人類活動蹤跡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

  一條文化脈絡,從(cong) 遠古走到今天。

  ——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清水河縣後城咀新石器時代石城址入圍。遺址麵積約138萬(wan) 平方米,距今4500至4200年,是目前內(nei) 蒙古中南部地區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石城。

  ——西岔遺址,位於(yu) 清水河縣城關(guan) 鎮50公裏處,填補了內(nei) 蒙古中南部商周時期青銅文化考古空白。至2004年,西岔遺址曆經5次發掘,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科研項目。

  ——春秋戰國以後,清水河地區從(cong) 遊牧階段慢慢向農(nong) 耕過渡,草原文化與(yu) 農(nong) 耕文化在這裏碰撞出彩,曆代州、府、郡、縣、鎮名稱均可找到記載。

  ——塔爾梁墓,直觀再現了五代時期內(nei) 蒙古黃河沿岸各民族雜居共處、繁衍生息的社會(hui) 生活風貌,見證了農(nong) 耕文化與(yu) 遊獵文化的融合發展。

  ——遼宋金元時期,多民族在清水河地區交往交流交融,留下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國家一級文物、清水河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青銅萬(wan) 戶府印,為(wei) 研究這段曆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2022年10月,清水河博物館建成。館內(nei) 一幅幅地質遺存、曆史風貌、民俗風情、發展變遷畫卷,一件件實物展品,無聲地講述著清水河悠久的曆史故事。

  “清代,清水河黃河段水運最為(wei) 興(xing) 盛,境內(nei) 有古渡口14 處,西北的皮毛、藥材,中原的瓷器、茶葉,均通過這裏行銷各地。”清水河博物館館長梁文光說。

  黃河萬(wan) 古流,磨礪出璀璨明珠老牛灣。

  明成化三年(1467年),老牛灣古堡建成。據《山西通誌》記載:“老牛灣,在偏關(guan) 縣北六十裏。邊牆起河曲之石梯隘,沿河而北,至關(guan) 河口而入縣境,至老牛灣麵兒(er) 東(dong) 折,為(wei) 大邊所始。其堡在邊南,隸偏關(guan) 營。出邊為(wei) 清水河廳界有老牛溝,北達廳治,西臨(lin) 河套。”

  老牛灣三麵環水,所處高台地形似“牛頭”伸入黃河,隻有南麵與(yu) 青石梁逶迤相接。

  老牛灣堡北部依托望河樓、烽火台等軍(jun) 事設施,與(yu) 長城邊牆的防禦功能相呼應,形成獨特的堡、牆、台、水相結合的結構,人造軍(jun) 事防線與(yu) 自然天險渾然一體(ti) 。

  長城逶迤,多彩峰嶺,挺起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站在小元峁段長城的墩台之上,西望老牛灣,風光秀麗(li) ;東(dong) 望丫角山,座座墩台、城堡迎風而立,靜若處子,仿佛在述說著曆史的過往雲(yun) 煙。

  明長城在清水河縣境內(nei) 有155公裏,沿線分布有烽火墩台108座、敵台243座、馬麵253座。目前保存較為(wei) 完整的城堡墩台有5座。

  1989年,中國長城專(zhuan) 家羅哲文來到清水河,被這裏明長城的雄宏厚重、獨特景觀、保存現狀所震撼,稱其“可與(yu) 八達嶺長城媲美”。

  1987年12月,清水河明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公布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1月,板申溝段、小元峁段和老牛灣段明長城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wei) 第一批國家級重要點段。

  內(nei) 蒙古文物學會(hui) 秘書(shu) 長、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zhuan) 家組成員王大方說:“黃河和長城都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ti) 。長城與(yu) 黃河擁抱,是中華民族多種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體(ti) 現,其融匯的偉(wei) 大力量,更是見證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過程,代表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

  黃河岸邊守藝人

  黃河岸邊,57歲的郝軍(jun) 亮一邊修補漁網,一邊打開話匣子:“眼看快開河了,早點補好,打幾網開河魚,肥著呢!”郝軍(jun) 亮祖祖輩輩都以黃河為(wei) 生。

  郝軍(jun) 亮的爺爺做過船工。每年黃河開河,船工們(men) 背著纜繩、拖著沉重的貨船,從(cong) 老牛灣逆流而上,將貨物運送到寧夏吳中,再拉載貨物乘船順流而下回到老牛灣。一個(ge) 來回,需要一個(ge) 多月時間。

  郝軍(jun) 亮的父親(qin) 也曾在黃河岸邊捕魚,以補貼家用。如今的郝軍(jun) 亮,在黃河邊上蓋了幾間房。“很多遊客都想吃個(ge) 新鮮,我就把剛剛打上來的黃河魚燉上,也能賺不少。”

  黃河之水養(yang) 育著世代清水河人,清水河兒(er) 女也無比熱愛母親(qin) 河。85歲高齡的張選老人,是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清水河縣黑礬溝瓷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對黃河,有著不可割舍的情感。

  清水河縣文聯主席邢永晟介紹說,作為(wei) 中國磁州窯譜係,清水河瓷生產(chan) 曆史至少已有800年。其重要原料,就來自老牛灣黃河大峽穀不遠處的窯溝鄉(xiang) 黑礬溝。

  “黑礬溝,出黑礬,還有著名的花大盤。火罐缽缽油燈盞,花碗、盤碟、漿米罐、酒盅、瓷磚、大磨盤……”這段曾經流行於(yu) 清水河縣的快板書(shu) ,道出了黑礬溝曾經盛產(chan) 陶瓷的輝煌。

  一件件陶瓷製品,通過黃河渡口運往全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張選任清水河縣建築陶瓷廠廠長,期間生產(chan) 的釉麵磚,進入北京“亞(ya) 運村”,還出口到日本、韓國等,為(wei) 清水河創造了不小的財富。

  時光流逝、歲月變遷。晶瑩剔透的骨瓷、高潔瑩潤的玉瓷、色彩斑斕的彩色瓷,以及一些輕便的塑料製品,取代了黑礬溝裏生產(chan) 的粗獷厚重、結實耐用的碗碟、壇子、缸和甕,這讓張選有些難過。

  已至耄耋之年的張選有個(ge) 心願,他要讓黑礬溝瓷藝技藝傳(chuan) 承下去。他於(yu) 2017年開設了個(ge) 體(ti) 傳(chuan) 習(xi) 所,還長期免費教授著11名徒弟,“黑礬溝瓷藝是清水河的一張文化名片,我要把它傳(chuan) 承發揚光大。”張選說。

  黃河養(yang) 人,黃河文化影響人。

  王大方說:“守護黃河母親(qin) 河,更是所有人的責任。在清水河老牛灣這一帶,長城和黃河形成握手之勢,更應該做好相關(guan) 文物遺跡保護工作。同時,也要保護好周圍的生態環境以及相關(guan) 的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文化遺產(chan) 添新韻

  奔湧的黃河,古老的長城,孕育出清水河人民包容、豪邁、堅韌的性格,交融出開放、豁達、樂(le) 觀向上的文化品格。

  “悠悠長河流淌著你的曆史悠長,巍巍長城鐫刻著你的風雨滄桑……”在清水河縣烏(wu) 蘭(lan) 牧騎,隊長康月連正在和隊員們(men) 排練歌曲《清水河美麗(li) 的家鄉(xiang) 》。“歌唱美麗(li) 家鄉(xiang) ,是我們(men) 義(yi) 不容辭的責任。”她說。

  春分時節,清水河縣老牛灣黃河大峽穀旅遊區的李文清,正在升級改造文清農(nong) 家園。得知旅遊區正在創建國家5A級景區,李文清決(jue) 定再投入6萬(wan) 多元。“咱家是文旅部門授予的5星級農(nong) 家樂(le) ,就是要帶頭‘寵粉’,給遊客提供更加優(you) 質的服務。”他說。

  清水河名聲在外的景區還有老牛坡。這是一個(ge) 紅色文化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1937年10月,在這裏秘密成立的黨(dang) 支部,是抗戰時期內(nei) 蒙古在蒙晉交界地區成立最早的農(nong) 村黨(dang) 支部。這裏也是革命聖地延安通往共產(chan) 國際的重要通道、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和晉綏邊區紅色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連接晉綏抗日根據地和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重要節點之一。

  如果說老牛灣和老牛坡是“遺產(chan) +”的探路者,那麽(me) 打造明長城國家公園一定是清水河文化建設上的大手筆。

  2019年7月24日,《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台,提出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的目標。隨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清水河縣明長城小元峁段項目被列入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傳(chuan) 承利用工程項目儲(chu) 備庫和自治區“十四五”重大項目,選址於(yu) 清水河縣北堡鄉(xiang) 境內(nei) 。

  擼起袖子加油幹。清水河緊抓項目推進,重點建設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管控保護區和傳(chuan) 統利用4類主體(ti) 功能區,係統推進保護傳(chuan) 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等重點基礎工程建設。

  黃河文化、草原文化、農(nong) 耕文化、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在這裏交織交融,為(wei) 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清水河縣文旅體(ti) 局副局長孫永莉介紹說,當前全縣正在精心打造黃河自然生態暢遊之旅、長城紅色精神傳(chuan) 承之旅等5條文旅路線。“我們(men) 要將清水河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她說。

  坐擁黃河、長城兩(liang) 大文化,老牛灣黃河大峽穀旅遊區聲名遠播,2023年吸引遊客30.2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達1.03億(yi) 元。

  如今,清水河縣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實現文旅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子上越走越有勁兒(er) 。(記者 丁燕 李珍)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