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家鄉留住那片綠

發布時間:2024-03-21 11:36: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雖然已是仲春時節,但呼倫(lun) 貝爾草原依然春寒料峭。家住新巴爾虎左旗阿木古郎鎮的孫明山,開始盤算起今年植樹播綠的準備工作。

  孫明山已經75歲,他用24年時間,讓近萬(wan) 畝(mu) 沙丘披上綠裝,其中的艱辛曲折可想而知。

  “2000年,我承包了阿木古郎鎮海東(dong) 公路南側(ce) 的9800畝(mu) 沙地。當時這裏全是沙丘、沙坑,拖拉機都走不了,風起沙石飛,打得人臉生疼。想種活一棵樹,太難了……”說起當年,孫明山萬(wan) 般感慨。

  為(wei) 達到全封禁治沙,孫明山首先將沙地圍封,再想方設法解決(jue) 水的問題。從(cong) 一開始靠拉水種樹,到幾年之間,他陸續打了3眼機井,修建了一處20噸蓄水池,安裝變壓器,購置拖拉機。那些年,孫明山多次赴區內(nei) 外多地參觀學習(xi) ,最終摸索出適合當地的分層分類科學治沙方法。

  孫明山回憶說:“最初從(cong) 吉林省購進十萬(wan) 棵楊樹插條和4000多棵楊樹,卻因沙地不蓄水和本身缺水,栽一批死一半。遇上天旱,不僅(jin) 當年白忙乎,連生長了幾年的樹也都旱死了。”幾年下來不見成效,家裏的積蓄也花光了,可孫明山認定的事,就會(hui) 咬牙堅持下去。為(wei) 了種樹,他賣牛羊賣房子,一家人在苗圃整整蝸居了16年。

  年複一年,從(cong) 種植楊樹到樟子鬆,再到創立“綠野治沙試驗場”,20多年的時間,9800畝(mu) 沙地的自然植被全部恢複,曾難以進入的沙地也成了蔥鬱之地,治理區灌草綜合蓋度達到了85%以上。

  風霜染白了青絲(si) ,歲月滄桑了麵容。古稀之年的孫明山,體(ti) 力明顯不如從(cong) 前。這些年,各級政府先後授予其“勞動模範”“先進民營企業(ye) ”“呼倫(lun) 貝爾好人榜”等多項榮譽。沉甸甸的榮譽給了孫明山老人更大的責任與(yu) 緊迫感,他說:“前些年因幹旱損失的苗木得抓緊補種,我要在有生之年,為(wei) 家鄉(xiang) 留住一片完完整整的綠色……”(記者 李國萍)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